“读经典”征文展 | 颜光华:再读《孔乙己》

昭通市永善县

读经典

奖经典

再读《孔乙己》

初中时候就在课本上学过《孔乙己》,当时的印象,就像是头上受到了什么重击,觉得有话想说,但又不太明白要说什么,就是一味的觉得心里堵得慌,不好过。现在又惊动一下孔乙己老先生,把这篇文章找出来读一回,趁机把当时和现在的想法捋一捋,以了却初中时候就想说点什么的心愿。

鲁迅先生写作《孔乙己》是在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书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性格充满矛盾的人。读过文章后,首先的感觉就是孔乙己很穷,只能苟且偷生,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只能和短衣帮一样“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站着吃喝,他喜欢书,但是因为太穷,偶尔会做出一些偷窃的事来。其次是孔乙己酸、懒、迂腐。他和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他读过书,处于社会的下层,一心想着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却连一个秀才也没有考上;孩子们吃完他分给的豆,仍然不走,眼睛都望着碟子,他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他虽然身材高大,但是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越过越穷,弄到要讨饭的地步;他社会地位可怜,又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衣衫褴褛,但是却不愿意脱下脏烂的长衫,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当大家讥笑他偷书时,他就“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是读书人,读书人就要高人一等,读书人是有文化的人,偷的东西又和文化有关,所以就不算偷。和许许多多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一样,孔乙己善良,软弱,沉闷的酒馆只有他能带给人们笑声,他自己都是“要饭一样的”,却把茴香豆分给小孩子们吃,他希望温酒的小伙计今后可以做掌柜,想教给他茴字的四种写法(在他周围的人中,小伙计也许就是给他伤害最小的人了)。当平时一幅凶脸孔的掌柜笑着说他的腿是因为偷了东西被人打断了的时候,已经断了腿坐在地上的孔乙己只是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孔乙己懂文化,“是酒店里品行最好的人”,当人们讥笑他说他偷书的时候,他“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他知道孔孟之道,为自己的偷书行为感到羞愧,他的长衫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但就是不愿意脱下来,想以此来表明自己与同样生活在底层的短衣帮们的不同,因为渴望融入文化人、有钱人的世界,这使他处在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中,既受到短衣帮们讥讽,同时又遭受到丁举人等上层人士的欺侮残害。

不知道鲁迅先生在写到孔乙己因为偷书而被人打断了腿、“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只能用双手走路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孔乙己的遭遇强烈地震撼了我,也许是因为我读小学的时候曾经穿过破旧的长衫的缘故吧。在孔乙己生活的那个环境,文化只是奢侈品,孔乙己式的文化人也只能作为被讥笑和嘲弄的对象存在,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孔乙己的命运注定是凄惨的,只能在冷漠无情的病态社会中挣扎着苟延残喘,在摧残和嘲弄中走完悲惨的毫无尊严的一生。

突然记起同样在中学课本上学到的杜甫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今天,那些能够称为士的同志们,很多已经鲜衣怒马,早就“俱欢颜”了。作为同孔乙己一样喜欢书的人,能够自由的工作和读书,能有尊严的活着,真的很幸福。

作者简介:颜光华,男,汉族,警察。有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在各级报刊发表。

作家作品延展阅读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审核:冯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