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成為“新農具”莊戶人變“新店家”——農村電商助農民豐收

在廣袤的山間田野,迅猛發展的農村電商正造就新時代的“新農民”。他們藉助網絡,告別“豐收的煩惱”,讓一大批優質的農產品成為熱銷“網紅”產品。

手機成為“新農具”莊戶人變“新店家”——農村電商助農民豐收

鄉土“山貨”成網紅“尖貨”

“想不到在家門口也能做電商。”苗族小夥餘玉龍是貴州省雷山縣丹江鎮幹皎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的負責人。3年前返鄉創業,現在他的網店主要銷售銀球茶等當地特色農產品。

幹皎村地處雷公山腹地,溝壑縱橫,但高山雲霧也孕育了好茶。餘玉龍在淘寶上開的店名叫“雷公?茶館”,今年以來銷售額已超過60萬元。

“起初家人都不支持,覺得我是無業遊民,直到後來看到店裡堆滿了要發出去的貨,才開始支持我。”餘玉龍一邊熟練地操作著手機一邊說,顧客的每一次好評都是他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有好東西,卻運不出、賣不了,這是很多偏遠地區的“痛點”。特別是一些生鮮“山貨”,要轉化成“網貨”更是不易。

進入村莊,一塊塊金黃的稻田映入眼簾,沉甸甸的稻穗隨風起伏。

近年來,東嶽村大力推進“多彩田園”產業扶貧,成立了村電商服務中心,把村裡的農副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咱的日子節節高,其中不少功勞要歸功農村電商。”種糧大戶楊長太不愁銷路,也不擔心價格,他把收穫後的稻穀加工成大米,打上四方景庭農場的商標,通過電商銷售,每畝稻穀淨收入1300元左右。憑著十足幹勁兒,他也從昔日的貧困戶成為如今的致富帶頭人。

東嶽村電商服務中心負責人劉鈺介紹,除了大米,餈粑、鹹麻鴨蛋、黑豬臘肉、紅薯粉條、甜米酒等“光山十寶”也是熱賣產品。

手機成為“新農具”莊戶人變“新店家”——農村電商助農民豐收

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也是新農活

快手主播“愛笑的雪莉吖”,真名袁桂花,通過錄制各種“土味”視頻贏得了360多萬粉絲,這個數量是她的家鄉貴州省天柱縣人口總數的8倍多。通過她,天柱縣的臘肉、臘腸、豆腐乳、烤米酒等端上了城市餐桌。

去年,沒上過大學的“雪莉”收到了一份“錄取通知”,作為“快手幸福鄉村帶頭人”,她和全國各地10多位鄉村創業者一起,去清華大學參加了“快手幸福鄉村創業學院”的學習。

來自家鄉的特產,總能勾起在外遊子的鄉愁。伴隨著直播、短視頻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農民藉助“網紅”的力量,展示農村的風土人情。

武鄉縣嶺頭村農民魏寶玉被網友稱呼為“寶玉”,現在扛上鋤頭下地幹活,一定會帶著三腳架、自拍杆。從2017年起,魏寶玉開始直播自己耕種、鋤草、收穫的全過程。他說,直播的目的就是讓更多人看到小米是怎麼種的、怎麼收的,讓人們吃著放心。

去年,魏寶玉在網上賣米就掙了七八萬元。“現在供不應求,根本不愁賣。”他說,距離今年穀子收割還有半個多月時間,他的微店已經有20多位客戶支付定金。

最近,為了拍出理想的效果,魏寶玉特意更換了一部拍攝功能更強的智能手機。像魏寶玉一樣,很多村民也從“電商小白”成長為“專業賣家”,越來越多的農民、返鄉大學生、致富帶頭人甚至村幹部和縣長,都當上了銷售農產品的主播。

在9月23日的中國農民豐收節裡,眾多像“雪莉”“寶玉”一樣的鄉村主播被網民圍觀,通過實時互動,各類農產品創造了令人驚歎的交易量。

“手機變成了新農具,直播變成了新農活,數據變成了新農資。我們要打造永不落幕的豐收節。”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方建生說。

手機成為“新農具”莊戶人變“新店家”——農村電商助農民豐收

農村市場生意旺 電商帶貨全世界

在四川省青神縣,柑橘種類多、產量大,過去對品牌塑造不夠,價格不高。近年來,當地主推“青神椪柑”品牌,集中在線上銷售。

“過去,村民的柑橘豐收了,也不能及時賣到城裡換成錢,嚴重製約了全村發展。”高臺鄉百家池村黨支部書記說,現在通過電商,柑橘從田間地頭摘下來,很快就能賣到千里之外,有的還搭乘中歐班列賣到了歐洲。

新電商噴湧打通了農產品上行通道,農產品的市場生命力逐漸增強。

百家椪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惠勤介紹,合作社目前有社員178戶,柑橘種植面積3500餘畝,其中標準化果園超過2000畝,全部納入了統一質量管理體系,農戶通過“組團”發展電商,要比“散戶”自己闖市場有優勢得多。

“這片地原本種的是老品種,今年3月,合作社幫農戶進行了品種改良。”周惠勤指著一片果樹說,合作社還幫助社員在質量標準、生產技術、農資供給、品牌建設等方面實現了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