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遍朋友圈的日本捐贈標語,你看了嗎?

這兩天,這幅圖刷遍了朋友圈:

刷遍朋友圈的日本捐贈標語,你看了嗎?


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日本給我們捐贈了物資。


貼在物資上面的標語,讓我們看到了日本的走心。


日本漢語水平考試事務局捐贈,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刷遍朋友圈的日本捐贈標語,你看了嗎?

盛唐時期,日本的長屋王子崇敬佛法,曾做千張袈裟,給大德僧人,在袈裟上刺繡的字。後兩句是:“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訴說著我們的緣分源遠流長。


捐給武漢的另一批物資上寫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刷遍朋友圈的日本捐贈標語,你看了嗎?

這篇《無衣》來自《詩經·秦風》,是一首充滿激昂情緒,鼓勵勇敢向前的詩篇。

“與子同裳”、“與子同仇”、“與子偕作”、“與子偕行”。新型冠狀病毒現在是我們共同的敵人,我們一起去戰勝它。

這是共度難關的鼓勵。


日本富山縣捐給遼寧的物資上寫著:“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刷遍朋友圈的日本捐贈標語,你看了嗎?

《千字文》中有一句“孔懷兄弟,同氣連枝”,非常懷念的兄弟,身體各自不同,但都是父母的氣血所生,就好比同一棵大樹上的不同枝條一樣。

這是說兄弟同胞,我們共盼春來,這是我們共同的心境。


日本舞鶴市政府捐給大連的物資,上面寫著:“青山一道通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刷遍朋友圈的日本捐贈標語,你看了嗎?

這句詩來自王昌齡的《送柴侍御》。

一路相連的青山陪伴著你我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我倆又哪裡是身處兩鄉呢?

這像不像一個有同理心的朋友給你的安慰呢?


看了被朋友圈盛讚的日本標語,我們思考兩個問題:我們需要讀詩嗎?該如何讀呢?


01

我們需要讀詩嗎?


詩能給人朝向理想的勇氣。


我們會因此需要讀詩嗎?我們能從詩中領悟到嗎?


讀詩不是為了成為詩人或文學家,而是讓我們不成為一個空心的人。

通過欣賞,接觸到更廣袤的人生境界,獲得一生中無窮的安慰。


我們會因此需要讀詩嗎?真能從詩中獲得安慰嗎?


同樣在家裡,我們從詩裡也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行走和讀詩都可以是通路。我們真能從讀詩中感悟到不一樣的世界嗎?


如果是,那我們該如何讀詩?


02

怎樣讀詩?


讀詩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好聽的詩,出名的詩,流傳的詩,有感覺的詩,我們就讀。


我們讀讓我們賞心悅目的詩,讀課本中摘選出來的詩,讀大家都在讀的詩,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隨手翻開,讀一些觸及我們內心的詞句,這是第一個層次。


第二層次:讀過了我們喜歡的詩,進而去讀某個詩人的全集。


由詩而瞭解詩人。

詩的背後是人。

詩裡包含了人生。


中國詩人能把自身真實人生放進作品裡。


五十歲的杜甫,他寫道:


憶年十五心尚孩,

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

一日上樹能千回。


想當年,十五歲,心智還像個孩子,身強體壯就像初生的黃牛。八月,梨,棗子都熟了,一天裡不知道要上樹採果子多少回。

這是杜甫的日常。

把日常人生放進詩裡。讓我們能在1200多年後的今天,遙看當時的日常。


去看看詩人全部的詩,配合詩人全部的人生背景,這是詩裡包含的人生。


少年、中年、老年都有不一樣的境界。


讀三層次:把讀過的詩再放到歷史的年譜裡去讀。


每一個時代,都有一批有代表性的人,鮮活的人,通過他們而呈現出了那個鮮活的時代。


正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

我們才理解到,在怎樣的背景下,為什麼他會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把詩人們的詩再放到年代中去讀,從他們的筆墨去了解心境,從他們的筆墨去了解時代。從而變成自己腦海裡,鮮活的歷史。


03

為什麼要分層次的讀詩?


當我們將所讀之詩融會貫通,我們讀的不僅僅是那首詩,通過詩接觸到自己能領悟到的較高的人生,接觸到一個合乎我自己水平的更高的人生。


我哭了,詩中的他先我哭了,我笑了,詩中的他也先我笑了。這樣讀詩便也變成了我們人生中的無窮的激勵和安慰。


沒有層次的讀詩,即使熟讀三百首,也只是信息的堆積。信息的堆積,很難讓內心的充實,反而會覺得內心空空蕩蕩。


不把自己過成一個空心人。


有些境界,我不一定能有,但詩中有,我就體悟到這一境界。


讀詩也就變成了領悟人生的一條大道。

不必想著做一名詩人,而是和孩子一起,打開我們自己和孩子新的窗戶。


世上書讀不盡,詩亦讀不盡。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思考適合自己的方法,在我們自己的人生中,在歷史的長河中,看待人生,培養健康、積極的心態,開放的思維模式。


不輕易對自己不瞭解的事物下結論,也不輕易對自己一知半解的事物下結論,不封閉自己的認知。


開啟一層又一層的新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