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會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新能源汽車會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自2016年第一波新能源補貼政策執行起,新能源汽車在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已經走過4個年頭,如今基於特殊的市場環境影響,新能源汽車市場一度受創,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新能源汽車就經歷6連跌,2019年12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跌幅更是高達27.4%,全年累計銷量也出現4%的同比降幅。

新能源汽車會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而時至2020年,基於新冠狀病毒影響,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更是出現斷崖式下滑;據中汽協數據統計,新能源汽車2月產銷分別完成9951輛和12908輛,同比分別下降82.9%和75.2%。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342輛和10680輛,同比分別下降80.5%和72.6%;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609輛和2228輛,同比分別下降89.5%和82.9%;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均為0輛。

新能源汽車會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基於如此險峻的市場環境,政府決定重新加大對新能源的補貼力度,試圖在逆境中拉它一把。但政策推動更多的是像爸爸和兒子的關係,小時候享受各種照顧和扶持,終有一天會成熟獨立。但這個獨立的前提在於孩子是否有一個健康健全的成長過程,這點對於新能源汽車也一樣。

新能源汽車會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不過以去年的市場表現來看,在補貼退坡後新能源汽車銷量表現嚴重下滑,多方缺點也逐漸被顯露,曾經的繁榮光景瞬間被打破,給人一種沒了補貼就無法讓新能源汽車繼續走下去的感覺。而事實上,是否只有補貼才能支撐新能源汽車發展,從整體發展而言,新能源汽車又缺少了哪些核心因素呢?

從整體發展角度而言,車企、產品、市場這三者間存在相應的平衡,就如整個汽車發展史一樣,在第一輛汽車研發出來後開始受到市場關注,而隨著汽車進入量產階段,消費群體逐漸增加,車企開始有資金流入,而這些資金將會運用技術開拓,研發出更完善的產品;隨著競爭者的出現以及開拓市場需求,車企才會逐漸研發出更多樣性的產品,從整個發展路徑而言,車企都在主導產品的發展趨向,從技術再到市場應用,最後才到市場普及性。

新能源汽車會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但以目前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來看,其發展初衷就出現偏差,車企前期研發新能源車的目的在於應對政策需求的同時,在補貼趨勢下大“撈”一筆,從而衍生出大量的騙補事件;而在那幾年裡,新能源車市場可以說是群魔亂舞的一年,完全失去發展合理性,與此同時,基於這種非合理性導向,導致接下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出現畸形結構。

新能源汽車會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從政策的角度而言,其重點在於推動新能源汽車技術開發,通過補貼平攤開發成本,但車企盯著的卻是補貼而非技術開發;結果是車企掙補貼掙得盆滿缽滿,新能源技術卻得不到合理的提升,最終留下的只有少數真正專注於新能源汽車的車企和大量的騙補產品及各類油改電平臺。而隨著補貼退坡,支撐車企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只剩下政策限制和市場需求,新能源汽車發展也從政策導向轉變成市場導向,可以說新能源汽車發展從一開始就走進了歪路。

新能源汽車會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從產品研發的角度而言,純電動車的主戰場應該在轎車領域,因為從結構的合理性而言,轎車擁有的低風阻表現更有利於新能源技術發展,這點可以從特斯拉的眾多產品中看出,從最早推出的

model Y(參數|圖片)都是轎車產品,就連唯一的SUV產品-model X所採用的車身設計都是以流線為主,其目的就是為了能有有效降低風阻,進一步降低能耗。

新能源汽車會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但在目前的市場導向下,新能源汽車已經難以迴歸到正常的汽車發展路徑,尤其是從目前的產品分佈來看,這種畸形的分佈形態尤其明顯。如今的新能源SUV車型有116款,其中純電動SUV有82款;新能源轎車(不含微型車)有101款,純電動轎車有67款;純電動微型車卻多達54款。不難看出,這當中大量包含了適應市場而來的新能源SUV(當中包含大量油改電車型)和響應政策的微型車,最適合新能源技術發展的轎車反而是擁有產品量最少的領域。

新能源汽車會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當中離不開國內消費者以大為美的潛在消費意識,當購車成本上升到某個程度後,消費者就會趨向於更高更大的SUV車型,這也導致車企失去開發高端新能源轎車的動力。與此同時,車企為了能夠在兼顧政策導向和市場收益,都在開發新能源SUV,說白了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核心導向還是在燃油車領域。

新能源汽車會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如果按上面所說的發展模式走下去,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會愈漸“懶散”失去開發動力,最終只是機械式運行,消費者不認可,車企心不在焉,原本作為推動力的政策最終變成枷鎖,新能源汽車發展最終只會停滯不前。但在今年,這種環境或許會迎來新一輪轉變,因為我們迎來一位“插班生”。

新能源汽車會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特斯拉上海工廠從去年開始已經正式進入生產階段,國產model 3也在今年正式交付。從品牌的角度而言,特斯拉作為全球知名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在國內可以說是毫無對手,而且基於其本身的品牌、技術和在前期已經建立起的形象優勢。特斯拉國產化後從某程度上打破了國內消費者對於高端電動車的遐想侷限,拉寬了市場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就以國產model 3為例,這樣一款售價30萬以上的純電動轎車在國內卻受到不少消費者歡迎,在銷量上也有不錯的表現,這點是其它新能源汽車所不具備。

新能源汽車會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但相對的,也因為這種獨一份的優勢,極可能觸發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鯰魚效應,而特斯拉就是這條鯰魚,其它的車企為了能夠在日後越顯緊迫的排放限制和新能源汽車政策引導中生存下來,只能不斷的自我完善,研究出更先進的新能源汽車技術。雖然特斯拉最近幾年在國內怪異的行徑和前段時間對於芯片降級的處理方式讓國內消費者頗有意見,但從大環境來看,特斯拉反而是激勵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前進的一個推手。

從目前而言,新能源汽車依舊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不得不說,這不僅在於車企,也同樣在於我們每一位消費者,畢竟汽車市場已經被燃油車統治多年,無論車企還是消費者,想從中抽身的難度都相當高。但在面對新能源汽車發展大趨勢下,我們也應該主動接觸新能源汽車,即便不買,也可以多加了解,畢竟這是時代的大趨勢,很可能在某一天它就會佔領你的汽車生活。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