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就是一場“活埋”

《誤殺》的成功翻拍,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最多的還是尋找電影中的細節和致敬其他影片的畫面。

就比如在電影的開頭中,李維傑利用棺材企圖越獄,在棺材中點亮火柴時,許多影迷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活埋》。

人生本就是一場“活埋”

這就是經典影片所達到的效果。

《活埋》全片出現的只有一個男人、一口棺材、電話、鉛筆、打火機、熒光棒、手電筒。

人生本就是一場“活埋”

然而就是這一部超低成本電影,把場面調度做到了極致,後來許多電影想要超越,卻只能成為模仿者。

電影開頭就是將近兩分鐘的黑屏畫面,什麼都看不見,你只能努力聽聲音。

平靜之後,出現喘息聲,之後呼吸加速,一陣摸索敲打的聲音,之後火光亮起。

前奏就已經建立起了恐怖氣氛。

隨著火光,我們也慢慢了解到男主保羅的處境。

為了高額的補助金,他不顧妻子反對來到伊拉克工作,不想遭遇綁架被裝在棺材裡埋在沙漠地下,利用手機與外界取得聯繫才是唯一的逃生方法。

觀眾也隨著保羅的情緒起伏,並逐漸感到窒息。

而電影的"窒息程度"大致可以由兩個突發事件分為三個遞增階段。

在第一階段,保羅剛剛醒來,密閉空間讓他一直處於驚慌狀態。

人生本就是一場“活埋”

於是他用手機給他能想到的所有人打去電話,911,FBI,僱傭他的公司,一直未接電話的妻子,老年痴呆的母親,駐伊拉克人質營救隊,當然還有綁架他的恐怖分子。

慢慢的,他了解到自己的所處情況,大腦也開始清晰。

在和負責營救自己的警員通話過程中,他知道了一個名叫馬克·懷特的美國青年被順利營救,於是他將馬克·懷特的名字寫在棺材蓋上,希望自己也能倖存。

昏睡一陣後,保羅感覺到異動,火光再次亮起,隨著鏡頭移動,一條毒蛇出現在棺材裡。

這一突發事件將好不容易平緩下來的情緒再次被拉緊。

到了第二階段,影片慢慢將人帶向絕望。

人生本就是一場“活埋”

保羅接到了公司人事部的電話,卻是要解僱他。

口口聲聲說要救他的國家也向他表達了無能為力。

保羅絕望了,甚至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可是人的生存意識很強大,事情也迎來轉機,營救小組能夠確定了他的大致位置。

可是沒有輕鬆多久,隨著一場爆炸,棺材開始滲透沙子,保羅開始了死亡倒計時。

而第三階段,雖然只有一百二十秒,卻是真正的絕望。

沙子即將填滿棺材,營救小組已經確定了棺材位置。

保羅拼命死撐,聽著電話那頭激動的說已經看到被埋的棺材,整個人都放鬆了下來。

可是等打開棺材,沒有迎來光亮,卻聽到電話那頭說"這是活埋馬克·懷特"的地點……

人生本就是一場“活埋”

在緊張幽閉的空間中卻釋放出了廣闊的社會圖景和人性隱喻。

人生就是一場活埋,每個人都在黑暗、幽閉、令人窒息的困局中苟延殘喘,掙扎求生。

而僵硬的體制、自私冷漠的人際關係是比恐怖分子更令人不寒而慄的劊子手,置人於更冰冷的絕望。

當一個鮮活的生命與所謂國家尊嚴、集團利益狹路相逢的時候,個人渺小得等同於無。

真正有決定力的,是人置身生活中的侷限性,是各自的自私和軟弱。

就像影片臨近結尾那處超現實的鏡頭——機位忽然被拉至無限高,保羅躺在棺木中的身軀彷如一具已經腐朽的骷髏。四壁的棺木卻在黑暗中無限延伸,好似沒有盡頭。

人生本就是一場“活埋”

也許從沒有誰是誰的救世主,只有我們成為自己的救世主,撐到最後,才是我們唯一的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