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引言:

小时候走亲戚,最喜欢去姨姥家。每次去,老人都拿出很多小吃食,塞到我手里,其中有一种“江米球”,是我的最爱。

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儿时美食:江米球

用熬化的糖汁,将粒粒膨熟的江米(即糯米)粘住,团成馒头大小的圆球,边晾边干,就变成颇受欢迎的江米球。它好吃,甜丝丝嘎嘣脆,嚼在嘴里嘎吱嘎吱响,很有趣。

姨姥拿手小吃食很多,粽子也是其代表作,蒸熟糯米,包糖枣,软糯香甜,黏绵粘牙,带着粽叶清香,竟让我吃得上瘾。

现在想起那些吃食,已经会自己动手做,但当时仅知道好吃罢了,并不懂用料及做法,更不要说由糯米举一反三,另外做出汤圆、米酒甚至其他。

其实,糯米作为材料,除了可广做美食,还是造房起屋的材料,这一点为很多现代人难以想到。古代,常常将糯米熬成浆汁,拌在石灰、砂中,做成类似水泥砂浆,可用于砌筑青砖瓦房,扩而大之,也包括庄院、宫殿和城墙,如乔家大院、故宫、平遥古城等,而举世闻名的长城更与它关系密切。


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最终宇航员承载着人类梦想,踏上月球。

据说,当时的宇航员从遥远的月球遥望地球,能够辨认出的人类工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此后,关于在月球上能否看见长城的争论就没停止过,但姑且抛开争论,单从入围看,在一定层面也反映出长城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和文化地位

而长城的确在国人心目中, 占据着非同一般的地位。不到长城非好汉,忆往昔,华夏土地上的人们对长城怀着深深的情感,也含有理性态度。

毕竟绵延万里的长城,作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奇迹,保卫先人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同时,修筑长城造价之高,建造时间之长,堪称世界之最,更是艰辛无比,整个过程充满汗水乃至血泪。

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所以,每次面对长城,在五味杂陈的缠绕中,似乎也隐隐感到它充满不太容易说明的谜团。那么,结合感情,更基于理性视角,长城为何而建,又怎样建成,接下来将作出解读。

一、源起与构想

很久以前,在同一片华夏大地,游牧部落与农耕部落常有冲突,中心农耕区的人们和北方游牧者关系甚是微妙。

游牧者以放牧牲畜为业,碰上旱季,缺少牧草,生活稍不如意,甚至于惨淡。与此同时,长期耕作的人们,摸索积累一套稼穑的方法,只要世道太平,坚持认真耕种,便可确保不愁吃喝,小日子还过得有滋有味。

这与游牧部落形成鲜明对比。而游牧者在牧草青黄不接之时,就到农耕区那里掠夺自己无法生产的商品和食物,以补充家用。

游牧部落精于骑术,娴于弓箭,来去如风,性情彪悍,防不胜防。他们的袭扰,打乱了农耕区域的生产生活,也给这里的人们带来恐惧。

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这样下去可乱了套,没有安定环境,就没法集中精力耕地,没法正常耕种,就会缺吃少喝,生计便难以维持。

怎么办?农耕区的人们只得想出一个宏大而特别的方法,仿照自己的住所和村寨,聚集大伙儿的力量,修建一个更巨大的防御区。于是,万里长城的最初构想和雏形呈现了。

如同没有土匪抢掠,就不会有土楼和庄寨,如果没有游牧部落侵扰,自然也就不会修建长城。游牧者与农耕者的正面碰撞,同时携带着不同习俗、思维的悄无声息交融。从此意义上,长城诞生可以看做两种文化交流、融合与碰撞下富有针对性的产物,而这正是人类历史进程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连接与修建

到了2000多年前的秦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举世无匹的丰功伟业,与之相配套,巩固新帝国的安全成了第一等大事,于是整理各国零散的长城被提上议事日程。

起初,主要是在六国旧长城基础上修修补补,重新加以连接。后来逐渐加大规模,长城于是越修越长,超过万里。

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关于修建秦长城,著名的一个故事来自孟姜女,有认为该故事原型并不发生秦朝,也并非哭长城,但这是后话。

故事讲到孟姜女的丈夫被征去修长城,长年累月就病逝了,一个女人孤苦伶仃,生活艰难可想而知。加上长期见不到丈夫,她日思夜想,于是动身去寻找了。结果找到地方,丈夫却不知所终,她一顿凄怆嚎啕,天昏地暗,随着天崩地裂地一声,长城塌掉,原来丈夫去世后,被埋在长城下面。

作为一个神话传说,听听倒无可厚非。可历史的逻辑不会矫情,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昭彰报应不爽。因此,建立在人们吃穿住行之上的长城,有雄厚的材料和技术做支撑,显然并非一顿哭就能塌掉。

另一方面,故事反映出当时为修筑浩大长城,人们夜以继日,甚至很久都无法与家人团聚。

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回到历史逻辑,长城最终还是建成,西起嘉峪,东至山海,绵延万里。今天,全国范围勘查长城资源显示:

明长城总长度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古代建造长城,需要全国各地众多劳力参与,耗费无数财力物力,然后各朝各代持续修建,延续数千年,才大功告成。

与最初在交融碰撞下诞生的长城相比,后来的明长城或许已经偏离建造初心,也摒弃历史赋予的自然融合进程,它筑起高高的长长城墙,却滞缓、阻碍、禁锢文化交流、生产碰撞,无形中错失同步世界的发展先机,一步步沦落到万劫不复之地,成为被动挨打的落后者。所以,成也长城,败也长城,更强大的力量取而代之,明王朝最终梦断于跃马长城的清军铁蹄下。

三、成本与材料

最初的秦代长城并非青砖砌建,因为当时还没有青砖,或稀有而珍贵,成本高,自然不可能拿在荒郊野外修长城。

那么问题是,怎样以可接受的合理成本建造牢靠的长城?或者说,修建长城更具性价比的是什么方式?

通过平衡修建成本和材料性能关系,要减少成本提升性价比,需控制3项细微成本:材料、运输和人力。

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古人对此的解决办法是:

1.解决人力问题的两种方法

首先征发当地百姓,古代修建长城对于地方人而言,既保家又卫国,老百姓直接受益。加之古风淳朴,当朝一声令下,大家更多会义不容辞加入到修筑队伍。

但随着时代发展,情况有了变化。到明代,修建长城带来负担,而效果却差强人意,很难说完全发挥防御效用。这样大规模修建的后果,除了当时冠冕堂皇,耀武扬威,剩下的就是坐等灭亡。

比如明代后期,为防御西北方的鞑靼侵扰,在公元1600年左右的万历年间,开动“明后期修筑长城的最大工程”:全长400余里的松山新边,也称为松疆。

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松疆其中的一段

吊诡的是,到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位于西北的松疆沿线少有战事,成了花瓶摆设。倒是东北山海关持续告急,战事吃紧,八旗清兵由此一拥而入,大明王朝于是匆忙落幕。

所以,即便山海关老龙头一直修进大海,也没能抵挡住铁蹄的践踏,而耗费巨资修建松疆长城,则干脆从未面对清军。

难怪清朝康熙大帝巡视东海,看到大海边长城,写到:

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诗中充满讽刺,如此浮夸搞这么浩大的长城工程,耗费民脂民膏民力,也没能保江山永固,却一朝覆灭,这究竟打了谁的脸。

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山海关老龙头

其次,军民共建。征调军队和各地劳力修筑长城,其中也包括罪犯、战俘。秦国一统天下,刚开始只是连接和维修诸国旧长城,由大将蒙恬率30万军队联合沿线军民共同完成。随后开始大规模修建,据记载动用近百万劳力,竟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当时修筑长城,有效防御了边境和国家安全,提供给农业区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虽然全文总结秦朝过失,但仍然肯定修建长城的积极意义。可见,秦朝的长城的确发挥了巨大的威慑和防御作用。

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公元前214年蒙恬所筑阴山秦长城一部分

2.解决长城修建的材料和运输问题: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人们在长期生产劳动中,面朝黄土背朝天,土生土长,接触最多的土地,繁衍生息也延续文脉。而自然界大量存在且极为方便取用的,无疑是泥土。人们熟稔耕种,长期夯土建墙造屋,都是利用泥土的结果。冷兵器时代夯土筑城,因城高墙厚,土城土墙倒也坚固。

在中国建筑史上,秦汉时期大到皇家高台建筑,小到老百姓草屋民居,基本属于土木结构,其时的房屋主要是三种:夯土、土坯和窑洞。

在青砖未出现和普及的早期长城建造中,主要建筑材料是土、石,附带木、瓦等。所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即山区的长城开采石料修筑,西北黄土地区就取土夯筑,再往西靠近沙漠,如罗布泊、玉门关沿线,土中含沙量增大而粘土成分少,则辅助掺杂草木,以进一步增加墙体强度

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秦汉时期的夯土墙长城

综合来看,石筑长城因牵涉采石,劳动量更大,并没有夯土长城的人力成本低。以西北部分地段建造的土长城为例,它的材料由土石沙和草木料如芦苇或红柳枝条组成。土石沙与草木料上下叠压,层层铺筑,前者约20公分厚,后者厚度大致5公分,墙体高五六米。

采用芦苇或红柳枝条的作用有两个:

1.排出雨水。雨雪季节,流入或渗进墙的水,可以透过芦苇或红柳枝条结构排到墙外。不至于积水造成塌方。这是长城能够抵抗雨水渗袭、长久挺立的秘密之一。

2.拉结墙体。在土墙中掺加芦苇和红柳枝条,可以横向拉结泥土,增加墙体韧性,也就增强了长城土墙抗折抗剪及抗震性能。

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加入芦苇的夯土长城遗址

因此,说长城前身是夯土墙,并非毫无道理。可能有人置疑:土长城,玩的吧,抗造吗?

还别说,夯土墙长城今天看来虽然有点跌份,但诚如前述,当时确实给帝国边境贡献了稳定力量,令游牧者不敢小觑。

要知道,即便明清到近代绝大部分城池,仍是以夯土为主,外砌砖石包裹而成,不要说刀枪锄锹,即便鬼子的炮弹也足够抵御好一阵子。

四、突破的秘密

劳动人民的智慧无穷无尽,在历代长城建造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有种种实用的材料、巧妙的结构,毕竟囿于各朝物质条件,修筑用材多为权宜之计。直到明代“终极材料”出现,长城的建造才终于确定并得到彻底改观。

这就是随着时代发展,火药发明,战况变得愈加剧烈,纯粹的夯土墙长城难以继续在风吹雨打和炮崩水淹中屹立,出现的青砖长城

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伴青砖而来的是一种新技术,为长城强度带来根本变化。当然,在青砖主材之外,还有一项专为砌筑青砖存在的技术,就像配红花的绿叶、出演大片的配角,远没有主角光鲜,然而它仍然以我国古代重大发明的身份,在今天被人们重新认识,被誉为“古代有机水泥”,这就是“糯米砂浆”。

先说明长城建造的“主角”:青砖,基于粘土烧制的成熟技术,在明代开始出现并普及。此时,在古国烟雨中苦苦等待千年的长城,距离秦汉夯土长城约1500年后,终于鸟枪换炮,可以奢侈一把,采用青砖砌筑了。

而青砖也及时加持着长城,这才有举世闻名的明长城:在夯土墙基础上,由数亿吨岩石与砖块打造出的坚固掩体。

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明长城示意图

明长城近万千米,东起鸭绿江山海关,西止大漠嘉峪关,在明代为“九边重镇”,约100万兵力分设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九个军事辖区。每辖区为一镇,设总兵官统辖,对兵部负责,总管辖区防务,支援其他辖区。军事长官驻守镇城,手下官兵分驻关城、营城、卫所等。

1987年12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长城主体即为明长城,遗产委员会评价到: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青砖作为明长城修筑“主角”,建立在与其他材料对比的优越性上,首先它甩夯土不知道多少条街,其次与同为烧制的红砖PK,抗氧化、水化、大气侵蚀也明显胜出。

需要注意,明长城虽采用青砖,却仅见重要防区如八达岭、重要段落如山海关关城的外层包砌,城墙内部仍为它料所建,比如夯土。关键还是青砖烧制、运输成本相对较高所致。

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夯土墙、砖包墙、石筑墙示意

主角选定,接下来是对配角的抉择。既然青砖磊砌,当然需要一种胶凝材料居间粘合,总不能砖头一摞就完事吧。这有点像秦汉夯土长城中掺加芦苇和红柳枝条进一步拉结紧固,但更像现代用水泥砌砖。

所以,在长城建造中粘合青砖的最佳“配角”奖,只能颁给前面提到的“糯米砂浆”

。没有它参与,不要说长城,古代建筑史上太多巅峰辉煌都无从谈起。

历史既然为长城准备好青砖,当然就不会吝于为它选一个更好的“配角”。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配角的重要性在此后明长城建造中体现得无以复加。

实际上,在此之前,糯米砂浆已经悄悄孕育并发展约1000年,它的前身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曾在陵墓、塔楼建造上大显身手,如唐代开元寺、泉州古塔,就以它粘合加固或做地基。然后,才在明朝瓜熟蒂落,直接为长城修筑所吸收。

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青砖间起粘合作用的白色物质,即糯米砂浆

由糯米浆、石灰和砂石混合而成的糯米砂浆,堪媲美水泥的强大胶凝力,将青砖牢牢粘合,有效抵御刀枪剑炮,为生产生活创造安定和平的环境,也为万里长城最终整体形成贡献着重要力量。

五、永存的长城

古塞雄关存旧迹,九州形胜壮山河。我们看到,长城是绵长、庞大和复杂的,但它并非一堵简单的墙,它涵盖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以各种角色不同的土木材料和建造技术组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防御工程、一座辉煌而荣耀的建筑杰作

作为后来者,我们或许一时看不到长城墙体下用到的土石材料,听不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咚咚咚”的夯土声,更看不到劳动者为克服材料、技术难关,在建造现场配土、和泥,在崇山峻岭肩挑手推、调配糯米砂浆而付出的心血,更听不到兵将边民为守卫家园,在烽火台下冲锋厮打、人沸马叫的喊杀声。

成也,败也:从诞生到文化遗产,长城修筑的“主配角”材料抉择

但现在我们大致知道长城从哪里来,怎么建成,将会去到哪里,它伴随我们民族数千年,见证最光辉灿烂的古代篇章,与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太多重大历史事件与它有关,并深深烙上长城的印痕。自从它诞生,就注定要从有形的建造,化为日后横亘人们心胸的文化存在,支撑着走向更美好未来。所以,万里长城属于中国,属于全世界,它与神州大地长存,还与世界文明永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