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常誇孩子聰明?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形成固定思維,家長要警惕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自從我們這一代人當了媽媽後,朋友圈基本就是曬娃,要麼曬寶寶的新奇想法,要麼曬寶寶的可愛照片。這一曬,各種文案就熱鬧起來了,有"你笑起來真好看"的網絡用語,也有"今天寶貝真乖"這樣溫柔的話,更有誇孩子聰明伶俐鼓勵式的語言。像我朋友圈裡就有一位家長經常誇孩子聰明,比如孩子搭積木搭得好的時候,孩子說話討家長歡心的時候,孩子在幼兒園拿小紅花的時候。雖然這位家長只是一週發一條朋友圈,但是總令人感覺她無時無刻不在誇自己孩子聰明。有些人就評論說:"好棒啊!"、"要是我家孩子有你一半聰明就好了!"家長就回復:"平常多鼓勵鼓勵就好啦!我誇她也是為了鼓勵她。她聰明也是被我誇出來的。"

這位孩子真的聰明嗎?我不能貿然斷定。可是這樣誇獎孩子聰明,真的有利於孩子成長嗎?像這位家長經常誇孩子"聰明",孩子就真的能聰明嗎?其實不然,長期誇孩子容易使得孩子形成固定思維,反而害了孩子。

家長常誇孩子聰明?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形成固定思維,家長要警惕

固定思維:思維定勢的一種,成長型思維的反面

思維定勢即思維慣性,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積累的思維活動經驗教訓和已有的思維規律之後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的思維路線。比如有一次孩子們做燈籠,有位孩子佳佳很快做好了,但其他兩位孩子六六、蟲蟲在最後一步的時候總是不能做好。有位忙完了過來看到佳佳做的就說:"佳佳做得真不錯呀!"六六聽到了抬頭看了一眼佳佳的燈籠,然後繼續低頭做,蟲蟲聽了之後就立刻把剛才做的燈籠揉成一團。後來我和孩子們聊天發現,六六當時的想法是:"別人做的好,我再努力努力也能做好!",而蟲蟲的想法是:"我就是做得不如別人好!"這兩位孩子的思維路線不一樣,如果長期以往孩子都以這樣的思維線路看待周圍的事情,就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具體體現在行為處事上是淡定還是急躁,是樂觀還是悲觀。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經過數十年研究之後,在《終身成長》指出人有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固定型思維一種是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人會認為:"智力屬於你比較基本的特質,很難做出很大改變"、"我可以學習新事物,但我的智力水平是無法改變的",而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認為:"無論我的智力水平怎麼樣,我總是可以大幅改變它"、"你什麼時候都可以對你的智力水平做出根本性的改變"。總的來說,擁有固定思維的人認為一個人的智商基本上是固定的(天生的),後天的努力其實基本沒有太大的意義;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不管在哪一方面,都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獲得改善。

家長常誇孩子聰明?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形成固定思維,家長要警惕

經常誇孩子聰明,孩子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維方式

根據擁有固定思維的人的思維模式,我們可以看到經常誇孩子聰明,就是在促進孩子認為自己成功的原因是天生的聰明。卡羅爾·德韋克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研究,發現總被誇聰明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被誇獎努力的孩子更傾向成長型思維模式。

究其原因,常被誇"聰明"的孩子會更容易認為人的才智是天生的,如果自己當下做不到就是因為自己不夠聰明、不夠優秀。這樣一來,孩子就不自覺地輕視後天努力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那些常常被誇讚聰明的孩子都後來都變得"笨手笨腳"起來。不是因為他們真得變笨了,而因為自己長期被父母評價為"聰明",在做下一件事的時候就會束手束腳,害怕自己做得不好,失去"聰明"這個評價。或者將父母"聰明"的誇獎作為自我評價(自我認知),因為一次失敗不再被誇之後就開始緊張起來,隨後發揮得就不如以前,自己沒有聽到"聰明"自己就更緊張了,覺得自己不如以前,也覺得自己很差勁。

心理學家也研究表明,孩子被誇讚聰明他們就開始畏懼恐懼,一旦發現自己選擇的東西會對自己聰明這個評價有威脅,就會選擇放棄。

固定思維,限制了孩子的發展,固定了孩子的一生

有人說,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其實性格由思維模式決定,有些人只擁有固定型思維,就較為消極地對待挫折和其它事情。有些人擁有成長型思維,就較為積極地面對挫折和其它事情。因此,與其說從孩子性格看到孩子的一生,不如說從孩子的思維模式看到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固定思維型的孩子。因為固定思維型給孩子帶來以下不好的負面影響,使得孩子的一生看起來更少綻放光彩、發揮潛能的可能。

家長常誇孩子聰明?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形成固定思維,家長要警惕

(1)忽視對自己不利的消息,阻礙孩子向前發展的腳步。

當孩子做的好我們總是表揚孩子很聰明的時候,孩子只會看到自己做得好的一方面,也只會認為做得好是因為聰明。孩子小小年紀根本不懂去分析自己做得哪裡好哪裡不好,一般大人說好就是好大人說壞就是好。如果我們只靠孩子聰明,孩子看不見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和真正的原因,也看不見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和原因,這樣一來孩子做這一件事永遠都是在原地踏步。一旦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發現其他孩子做事比自己出色,就會覺得失敗、焦慮、自卑,甚至毫無動力去改變自己。

(2)認為犯錯誤就是失敗,這樣刻意規避容易出現危險。

因為做好一件事能夠帶來聰明這樣好的評價,所以孩子們就把聰明和成功聯繫起來。如果自己犯錯了,自己就會覺得不夠聰明導致失敗。因為害怕"犯錯"害怕"失敗"害怕聽到除了"聰明"的消極評價,做錯了事不敢和家長說,最後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後果。有的孩子打爛了碗怕家長說自己"笨",便自己收拾卻將自己的手刮傷,有的孩子在外面摔倒被鐵鏽刮傷怕家長說自己"蠢",隱瞞起來最後導致自己破傷風。小時候可能是身體上的危險,長大後可能是心靈上的危險,因為孩子長大後由於刻意規避犯錯導致自己不能夠有所成長,孩子便覺得自己人生糟糕透了。

(3)虛榮心更為強烈,經常會很在意別人的看法。

當孩子經常被父母評價為"聰明",會形成一種"自我優越感",但外人不一定評價自己"聰明",他就會覺得常一直在意別人的看法。如果孩子一直在意別人的看法,不是在意自己能不能學到東西,就會導致孩子不能真正學到東西。有些孩子小時候很聰明,能夠輕鬆學會各種知識,但隨著初中學業難度增加就覺得有些吃力,不再收穫"聰明"的評價。這時候,他們只是想著自己不夠聰明,而不是關注自己有沒有努力。此外,孩子一直在意別人的看法,難以專心學習知識,便難以真正地成長。

家長常誇孩子聰明?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形成固定思維,家長要警惕

鼓勵式教育不等於純誇獎,應避免孩子形成固定思維

誇孩子聰明,是從現代開始流行起來的教育方式之一。因為一些教育專家提出"鼓勵式"的教育,避免"棍棒教育"對孩子的消極影響。不可置否,誇孩子有時候的確能鼓勵孩子,但是鼓勵教育不等於誇獎孩子。我們平時應該恰當使用鼓勵語言,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避免孩子形成固定思維。

(1) 懂孩子是正確鼓勵孩子的前提。

有些孩子較自卑缺乏鼓勵,有些孩子過於自負缺乏指正。雖然鼓勵是教育中必備的一個方式,但對不同孩子來說父母的鼓勵就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瞭解孩子,這才能使得鼓勵發揮效果。懂孩子,既要從平時對孩子言行觀察而知,也要從平時聊天瞭解孩子的想法從而懂孩子。懂孩子,我們就可以明白孩子什麼時候需要鼓勵表揚,懂孩子,我們就不會盲目表揚孩子使得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

家長常誇孩子聰明?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形成固定思維,家長要警惕

(2)讚美孩子講方法講技巧,重過程輕結果。

很多時候,我們的表揚孩子不要敷衍地說"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聰明",應該描述下孩子的行為再加上自己的感受,以及一定的評價詞。比如孩子幫忙做家務,我們可以說"今天寶貝幫家裡做家務,真是媽媽的好幫手,媽媽覺得很開心。"當孩子搭好樂高,我們不要簡單地說:"你真聰明",而是說:"今天搭得和以前的又不一樣了,是不是思考過要這麼改呀?"如果孩子收穫活動中的好成績,我們要重視肯定孩子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直接說"做得不錯!"。另外興趣愛好上有所成就不用說"你真聰明",如果想繼續激勵孩子可以說:"你在這件事上挺專注的,繼續專注下去可以學到更多,也能收穫更多快樂。"

(3)評價孩子某些事情的時候,注意引導孩子認知自我、認知好壞。

我們的評價,影響了孩子對一件事的認知。如果我們覺得孩子做得不好,孩子也會覺得這樣做不好。因此,我們評價有關孩子事情的時候我們要做到謹慎、客觀,態度認真誠懇。比如孩子畫了一幅畫,除了表揚下這件事上做得好的方面,我們可以在具體細節上給出更好的建議,這樣我們對孩子的評價也是做到盡心盡力,而不是敷衍了事。


家長常誇孩子聰明?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形成固定思維,家長要警惕

要想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除了在誇獎上避免讓孩子形成一個思維定勢,平時還要注意多給予孩子自主選擇的空間,以及自我表達的機會,更要給予孩子試錯的機會。我們不能阻止孩子即將面對的一切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可以陪伴他並教會他擁有一種積極的心態和積極的思維模式去面對一切。

我是奶瓶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