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来能否成功,其实来源于这三个字,你能猜到吗?

说的这么神秘,到底是哪三个字?

这三个字,就是孩子能够对自己说:“ 我能行!”

孩子的自信,来源于你能够经常对孩子说: “你能行!”

但,这三个字,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说出来的,尤其是孩子对自己说“我能行”,也就是孩子能否有足够的“自信”。现实中,自信的孩子不多,自卑的孩子比比皆是。

一个人在成功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关键因素就是他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能力的支柱,是激发生命潜能的火花塞,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品质。

孩子未来能否成功,其实来源于这三个字,你能猜到吗?

【1】没有自信的人,容易自我放弃

很早以前,电视里有这么一档节目,叫国际大专辩论赛。有正方、反方。同样一件事,正方能从正面的观点出发找到N多条理由来支持,反方呢,也能从反面的观点出发找到同样N多条理由来针锋相对地反驳。

奇妙的是,正方、反方的理由,你听起来都很有道理。

同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事情,孩子想做或者不想做,他都会找到很多理由来说服自己,让自己坚持去做,或者让自己心安理得地不去做。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个人自信心不足,面对某件事,还没开始做之前,他的内心深处就已经为自己找到了N多条借口。可想而知,他做这件事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孩子也是一样,单说学习这件事,对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孩子,遇到难题,他都会有理由说服自己放弃努力。

有的孩子自信心不足,表现为干脆放弃。

比如,有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对我说,“大力老师,我其实学不学的没啥用,因为我连初中都考不上。”

原因是他的父母、奶奶都认为,就他目前的学习状态,连初中都上不了。所以,他就坚信自己上不了初中。这样的孩子,遇到难题,他怎么会去克服呢?连克服难题的想法都没有,又怎么能学习呢?最终的结果就是放弃了,干脆不学了,反正学不好。

有的孩子自信心不足,表现为试试看,浅尝辄止。

父母、老师逼着学习,那么能学进去就学点儿,学不进去就撤退。尤其是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比如题量增多了、老师批评了、生病了,作业耽误了、遇到“疫情”假期延长了等,一旦有客观条件提供了借口,就不想学了。

学起来无精打采,玩起来精神百倍;小学阶段成绩好,上了初中就开始下降。到了高年级,那些拿起题来半天进不去,老是分神,不能专注的孩子,多半是对自己能否解决这个难题不自信,并非是智商的原因。

他压根就不认为自己能做出来这个题,内心拒绝钻研,又怎么能解决这个难题呢?

相反,自信心强的孩子,开始学习前就会暗示自己“我能行,我能学好”,遇到困难也能专注于解决困难,而不是想着找借口,等、靠、要。

你看,自信心强与不强,从还没开始学习之前就决定了学习的效果。

所以,家长想要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未来能否成功,其实来源于这三个字,你能猜到吗?

【2】自信心从小就要培养

自信心来自于自我能力的不断储备。

自信心需要从小就培养。

从乳儿期开始,孩子的身体行为尽量让他自己完成,咬手指、抓玩具、抬头、爬行、站立、行走、吃喝拉撒穿等,自己完成。对乳儿期、婴儿期孩子来说,每完成一个小动作,都是一次艰难的自我胜利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能力的自信储备。

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开始自我能力的提升:跑跳、攀爬、骑车、收拾东西、整理内务、收拾书包、做家务、干体力活等等,孩子自己完成这些事务的过程,就是自信心积累的过程:“看,我多厉害。”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能行。”

上学以后,自己完成作业(不需要家长帮忙)、自己走路上学、自己骑车上学、自己购物、自己做计划并完成计划、自己的决定(想法)得到家长认同,等等,也是自信心积累的过程。

所以,从小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无论动作还是学业),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大有好处。

这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家长做到尽量放手,同时对孩子说:

“你自己来,相信你,你能行!”

孩子未来能否成功,其实来源于这三个字,你能猜到吗?

【3】培养自信心,方法很重要

孩子来到世上,本来是有着充足的自信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嘛,他以为自己是最厉害的,最有能力的。但这是初期的盲目的自信,也是自然规律。

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会遇到很多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做不到的事,于是就开始怀疑自己,开始走向盲目的自卑。

这个时候,作为父母,要小心呵护孩子的脆弱的自信心。

可是,我们很多家长往往加倍摧残孩子的自信,尤其是孩子小时候:

“宝宝,别过去,摔着!”

“别动,危险!”

“你还小,不能玩,那是大孩子玩的。”

“你看,摔着了吧?不让你玩不让你玩,你就是不听。活该!”

孩子就在我们的包办代替和制止、责备中,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了。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应该做到:

1、多鼓励,少制止,不责备。

我们怕孩子失败,所以制止他去尝试;万一尝试失败了,我们就责备孩子。所以,孩子也就不敢去尝试了。

面对孩子的失败,我们要做的是多鼓励、少制止、不责备,同时还要给到尝试的方法:

“哎呀,摔着了?疼不疼?能不能忍受?

这是表示关心和爱。小孩子体重轻,一般的摔倒没事,爬起来就好了。

“要是不那么疼的话,咱再来一次试试?

这是鼓励。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大部分时候,都会再尝试一次的。

“你看能不能这样,先抓这个地方,再抓这个地方,抓紧一点,看看是不是就不摔了?”

这就给到方法,让他自己去体验到成功。

如果他又一次失败了,你可建议他再试一次,对他说: “你能行!”直到孩子成功。在一次一次的失败中,得到鼓励,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孩子就会真正懂得什么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才会积累真正的自信(而不是盲目的自信、吹牛),才会养成坚定的意志品质。

假如我们看到即将失败就立刻叫停、制止他去尝试,孩子就失去了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的机会;假如看到孩子失败就责备他、看笑话、幸灾乐祸,孩子就会主动放弃尝试,以后也会因为害怕失败(因为失败了被嘲笑)而拒绝尝试新的东西。

孩子未来能否成功,其实来源于这三个字,你能猜到吗?

2、以欣赏鼓励为主导,适当批评。

小孩子没有是非判断能力,他对自己的认识是通过外界对他的评价来确认的。孩子是否自信,与家长、老师对他的评价直接相关。

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教育孩子就是不断指出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比如很多老师点评批改作业,仅仅指出错误的部分就完事了),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比如很多老师讲评作业只是让孩子改正做错的部分)。认为这样就能教育好孩子,孩子就会逐渐变好。

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极端不恰当。人不是因为批评而变好,而是因为觉得自己好,自我价值感就强,因为“向好”才变好的。

所以,我们 要把欣赏、赞扬、鼓励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配合以适当的批评。

批评和惩戒,也是有效的教育方式,但绝对不能作为主要的、主导的教育方式。

如果非要给欣赏、赞扬、鼓励的方式和批评、惩戒的方式划个比例的话,最好不要突破7:3的比例,批评惩戒使用的比例越少越好。

欣赏和确认孩子的优点,家长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措辞,你可以把下面几句话背熟,经常跟孩子发自肺腑地说说:

你是一个好孩子,是我们的骄傲。

你是个有责任心的人。

你是个有同情心的人,是一个善良的人。

你是一个有自信的人,我们相信你,能行。

你是一个有自尊的人,我们相信你,你能改正。

你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

你是一个自我管理能力很强的人。

类似的还有很多,家长可以自己根据孩子实际,总结出来。

这就是欣赏、赞扬、鼓励、确认。

说的多了,孩子就会真的成为这样的人。

3、让孩子学会自我暗示。

我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部美国的电影《出水芙蓉》,里面有一句台词,印象深刻。主人公跳舞一直跳不好,想放弃。教练对她说,你在跳舞之前对自己说:“我有个秘密,我长得多美,人人都爱我。”结果,慢慢就跳得越来越好了。

这就是自我暗示、自我确认。时间一长,自我感觉就出来了。

比如,你可以让孩子列出一个自我价值确认表:

我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帅气的男孩)

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我是一个有计划的人

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我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我是一个能管住自己的人

我能按时完成每天的作业

我是一个爱劳动的人

......

每天看着这个表,嘟囔几遍,暗示自己。

尽管简单,但坚持下去,一定有效。

4、健康的身体是一切自信的前提。

身体和心理是统一的,是血脉相连的。身体和心理是分不开的。一个人的肉体机能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他的精神情绪状态。

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自身免疫力。

一个孩子的自信,首先是对自己身体的自信。相反,一个整天病病歪歪,跑步跑不动,跳高跳不起来,做运动做不下来的孩子,在紧张、恐惧、压力、忧虑等不良情绪下,对自己的身体都不自信的人,跟他谈自信心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孩子未来能否成功,其实来源于这三个字,你能猜到吗?

5、不打无准备之仗。

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嗑瓜子。

为什么我们对嗑瓜子上瘾,嗑上了,就一颗一颗停不下来?相反,假如给你一堆嗑好的瓜子仁,你吃一会就觉得索然无味了,没那么带劲。

这里面有一个成功的积累过程:付出一定的努力(嗑破瓜子皮),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吃到瓜子)。这种成功的体验不断积累,想停下来很难。

自信心是在尝到成功的滋味中积累起来的。

一个孩子一旦尝到成功的滋味,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就会形成惯性,想停都停不下来。

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其它事情,让孩子得到成功的体验很重要,但这个成功的体验必须是他自己付出努力以后得到的(家长替他嗑好瓜子仁,他是不会有成功的幸福体验的,因而很快就索然无味了)。

做好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把事情做的成功,这是培养自信心的重要一环。

前提是,孩子自己准备,自己多练习,自己获得成功。家长可以监督、提醒,但不能代替。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做的好、不失败,往往亲自上阵,替孩子做手工、帮孩子做作业,这种“驴粪蛋表面光”的做法,只是获得了暂时的光鲜,不能长久,还给孩子将来学习上偷懒埋下了隐患。

6、目标适当,不攀不比。

毕竟每个孩子不一样,先天条件不同(遗传等),发育程度不同,后天环境、享受的社会资源(家庭、学校等)也不同,孩子与孩子之间一定有差异,有些还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所以,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有一个合理的心理预期,对孩子每一个具体的小目标要符合孩子的实际。

目标合适,符合孩子的实际,孩子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大,成功的体验就多,自信积累就多。

但是,我们很多父母往往期望值过高,要求畸高。

“你也是一天三顿饭,人家能做完,你就做不完?”

“去年也是这些题目,人家就都会,你为什么不会?”

“就这一首曲子,人家谁谁谁弹了三遍就过了,你一个星期了,还弹不成溜。”

“人家都做,你就得做,人家都会,你就得会。”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尤其是一些发育慢、基础差的孩子,作业不能完全做完,我们要给与理解,让他们一点一点往上赶,一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

千万不能攀比,“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拿别的孩子来比较,是杀死孩子自信心的非常有效的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