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孤城閉》到《清平樂》——為人君,止於仁

從《孤城閉》到《清平樂》——為人君,止於仁


清平樂,是一種歌的曲調,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後也用作詞牌名。

詞,最早產生於唐代,又叫做「曲子詞」,「詞」是簡約的稱呼。大宋的盛世繁華都印刻在「詞」裡。

從《孤城閉》到《清平樂》——為人君,止於仁


電視劇《清平樂》的播出伴隨著些許風波,改名就是其中之一。《清平樂》原本的名字叫《孤城閉》,與小說同名卻劇情大改,宋仁宗成為了該劇的主角。

清平樂取意於國泰民安、四海清平,有了河清海晏的意味,也有古風古韻的美感。


孤城閉則帶著一種肅殺的感覺,墊定了一種悲劇的基調。但是我想,孤城閉是帶有某種意象的,是作者有所寄,有所思而取的名字。

從《孤城閉》到《清平樂》——為人君,止於仁


《孤城閉》作為原著,從文字到意境,從角色到情節,都非常特殊,貼合了歷史,讓讀者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朝廷,那個時代的風貌。


基於這樣的原著,《清平樂》這部劇讓真正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物,和他們相對有史為據的經歷活了起來,不再淪為那刻板印象而被臉譜化。也正因為這樣,他們每一個人物都註定走在了歷史的“圍城”之中。

歷時共319年的宋朝分為北宋與南宋,北宋九位皇帝中,宋仁宗似乎是一位不太有特色的皇帝。我們小時候只聽說過“狸貓換太子”的故事,而宋仁宗就是這個身世成迷傳說中的Boy。

從《孤城閉》到《清平樂》——為人君,止於仁


隨手查閱歷史資料,對於宋仁宗的評價都是一個“弱”字。


論武功,他比不上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基本完成統一、宋太宗趙光義南征北戰滅北漢,基本完成全國統一,奠定疆域基礎;論文治,他也不像宋徽宗趙佶創立“瘦金體”,有很高的書畫和詩文造詣,是個著名的文人皇帝;更不用說宋神宗趙頊重用王安石進行變法,擊敗安南,元豐改制,收復河湟,五路伐夏。

宋朝是一個理學興起發展的朝代,宋朝的皇帝性格溫和,少了些氣吞山河的氣概。我們喜歡金戈鐵馬,所以記住了楊六郎和穆桂英的故事;我們嚮往策馬江湖,所以喜歡金庸筆下的郭靖和黃蓉.....在宋朝這個大時代背景下,我們瞭解虛構人物的故事遠比了解正史人物的故事更多。

從《孤城閉》到《清平樂》——為人君,止於仁


《清平樂》這樣考究的歷史劇註定逃不開“節奏緩慢”的開播基調。其實,劇中前兩集中涉及到的故事線已經相當豐富,然而為了重拼出那個朝代的衣香鬢影,再現那個時代的輝煌長歌,《清平樂》可謂下足了功夫。

比如:使用了宋朝時期對皇帝真實的稱呼,稱皇帝為官家,歐陽修《新五代史·寇彥卿傳》就記載:“太祖大怒,顧彥卿曰:汝往趣官家來,不可一日留也。"


劇中也展現了宋代一些制度特點,對科舉取士標準重視作詩而輕視義理的討論,父母亡故朝官要回鄉丁憂等,都與當時的歷史真實情況相符等等。必要的考究和伏筆是要花費大量劇情鋪設伏筆,勢必會讓整個故事的戲劇衝突稍顯不足。

從《孤城閉》到《清平樂》——為人君,止於仁


都說宋朝是文人幸福的朝代,一方面是「重文抑武」,文人晉升渠道通暢,得到重用;另一方面是朝堂對文人氛圍寬鬆,臺諫制度發達。而正是臺諫制度,制約著皇權。

劇中的宋仁宗就有諸多“不得已”的困局,也多次渲染了他的“憋屈”,呈現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以「共治時代」突出了宋仁宗的「仁」。


在宋朝的士大夫看來,皇帝也不只不過是個職務。《清平樂》中出現的歷史名人就有呂夷簡、王曾、韓琦、富弼、文彥博、晏殊、范仲淹、歐陽修等。

從《孤城閉》到《清平樂》——為人君,止於仁


劇中,晏殊預知自己將會被貶離京,便提前收拾行裝。時天微雨,他在小院裡吟念自己的《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小詞: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

曲闌干影入涼波,一霎好風生翠幕。

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在宋朝那個時代,有最璀璨的文化,最耀眼的文人。


從《孤城閉》到《清平樂》——為人君,止於仁

《清平樂》開播至今,從目前的劇情中,我看到的是一個愧疚的兒子,一個仁義的君王,正努力以他萬事不自由的“孤城”之困,想要成就一個傑出時代的“清平樂”。

掀開歷史卷宗的一角,宋仁宗的“孤城”之困是時代的火焰,而隨著《清平樂》劇集的更新,又會為我們展示多少動人的千秋風骨呢?

從《孤城閉》到《清平樂》——為人君,止於仁


“孤城閉”出自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從《孤城閉》到《清平樂》——為人君,止於仁

作者:知秋公子 | 弘益茶道美學編輯


•排版編輯✎ 知秋公子

•圖片來源:《清平樂》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