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口睢寧味道,以後在外地也能吃到了!

人間至味往往不在大飯店,而是藏匿於那些小街小巷內。讓人魂牽夢縈的美食,也往往並不需要多麼名貴的食材。

這一口睢寧味道,以後在外地也能吃到了!

《史記》記載,大豆起源於中國,中國人吃豆有幾千年的歷史。當下,大豆更是膳食指南中倡導大家每天攝入的食物之一。

這一口睢寧味道,以後在外地也能吃到了!

人們常吃的豆類有十餘種,獨獨大豆獲得了“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綠色的牛乳”等美譽。

這一口睢寧味道,以後在外地也能吃到了!

家常的大豆衍生出百般家鄉滋味,比山珍海味更讓人念念於心。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以黃豆為主料的一道美食——

滷(lǔ)魚(yú)子(zi)

“滷魚子,好吃的滷魚子,快來買哦,好吃哦……”這曾經是多少人兒時最熟悉的叫賣聲,天矇矇亮,推著平板車的大爺就開始吆喝起來。一聲聲吆喝,似乎是一種集合的暗號,大爺的車子一停,周邊立馬就圍了一圈人。

如今,還是那熟悉的叫賣聲,只不過,賣滷魚子的人換了,平板車也換成了電動車。用黃豆和小魚製作而成的滷魚子,小魚酥脆,黃豆軟爛,口味偏辣,配上手工煎餅,超級下飯。吃上一口,依然是那熟悉的味道。

這一口睢寧味道,以後在外地也能吃到了!

相傳宋朝時,大文豪蘇軾任徐州知州,上任以後兢兢業業,以民為本。那時黃河一到汛期,經常洪水肆虐,民不聊生。那一年暴雨傾盆,黃河淹了徐州城。蘇軾帶領抗洪人馬,“以身帥之,廬於城上,過家不入”(《徐州志》)。一日,蘇軾來到睢寧查看水患,人困馬乏,借住在一戶農民家中。農夫為了犒勞蘇知州,便把家裡僅有的黃豆和小魚乾拿了出來,一起燒製成一道美味的黃豆小魚,給蘇軾充飢。又飢又渴的蘇軾感激地吃下後,頓時覺得飢餓全無,齒頰留香。而這道“黃豆小魚”便成了蘇軾離任徐州後仍然惦記的一道菜。

不僅蘇軾惦記,滷魚子也是我們惦記的家鄉美食。

以前離家上學時,行李中總少不了媽媽給準備的一小瓶滷魚子。但那瓶滷魚子不能放時間太長,以至於它常常只能停留在唸想裡。

滷魚子:難忘的家鄉滋味

4月16日,記者跟隨佳盛源農業公司的工作人員,到嵐山鎮嵐山社區張亮的廠裡,見證了這道傳統小菜的熬製過程。

張亮從小就跟著名廚爺爺學做睢寧菜。黃豆滷魚子他熬了20多年,不僅保留了傳承千年的味道,還通過改良讓傳統小菜煥發了新機,也走上了公司化的經營道路。

這一口睢寧味道,以後在外地也能吃到了!

要想做成好吃的滷魚子,挑選黃豆是第一步。在張亮的公司內,工人仔細地用簸箕簸著黃豆。只見一顆顆黃豆經過工人的簸動,上下翻滾,癟的、小的散落在地上,留下圓鼓鼓的大黃豆,再經過手工篩撿,最終留下合格的黃豆又大又圓。

這一口睢寧味道,以後在外地也能吃到了!

這一口睢寧味道,以後在外地也能吃到了!

黃豆滷魚子要做得好吃,豆子必須得泡好。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浸泡一夜的豆子滷製起來極易入味,口感不硬不面剛剛好。

這一口睢寧味道,以後在外地也能吃到了!

滷魚子當然少不了魚,4-5釐米長的小魚最為適宜。新鮮的黃河小魚要先在冷油中煎炸至兩面金黃,火候不宜過大,容易破壞小魚的口感。炸好後撈出攤平,冷卻2小時左右再進行篩選。

這一口睢寧味道,以後在外地也能吃到了!

滷魚子的製作工藝並不複雜,但選材頗有講究。“只有睢寧產的大黃豆、故黃河裡撈出的小魚兒,才能做出傳統的味道。”張亮說。

這一口睢寧味道,以後在外地也能吃到了!

北緯30度的光照、故黃河水的不斷滋養,賦予了睢寧黃豆和小魚兒不同的靈魂,融入了滷魚子的傳統制作工藝中。這種靈魂千年來在一盤盤小吃中傳承,從未中斷。

這一口睢寧味道,以後在外地也能吃到了!

滷魚子的傳統制作中,只有花椒、鹽等傳統調味料。為了增加滷魚子的適口性,張亮在製作中添加了肉桂、當歸、白芷、山奈、蓽撥等10多種草本香辛料,並搭配睢寧特有的甜油等配料進行滷製,回味悠長、唇齒留香。

這一口睢寧味道,以後在外地也能吃到了!

小火慢熬的滷製過程中,彷彿傳統與現代對上了話,一點點交融在一起,從千年以前的黃河邊,走到我們面前。

這一口睢寧味道,以後在外地也能吃到了!

張亮說,經過多年的試驗、改良,他們公司把滷魚子製成了真空包裝的便攜版。現在,在江蘇佳盛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指導下,張亮公司的滷魚子有了新包裝和品牌,在各大超市出售,滿足了在外地睢寧人吃一口家鄉菜的願望。

這一口睢寧味道,以後在外地也能吃到了!

這一口滷魚子,你,有多久沒有吃到了?

這一口睢寧味道,以後在外地也能吃到了!

來源:無線睢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