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铁佛寺镇:党建+出新生活

“铁佛寺镇是汉阴县北部山区镇,全镇10个行政村中有3个深度贫困村,4个一般贫困村,让铁佛寺镇在我们这一代人彻底斩断穷根实现脱贫摘帽,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汉阴县铁佛寺镇党委书记吴大美的话语掷地有声。截至2019年底,铁佛寺镇贫困发生率降至1.31%,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五年来,铁佛寺镇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党建、靓环境、兴产业,顺利完成全镇摘帽目标,引领全镇群众在小康大道上阔步前行。

复合党支部引领复合发展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铁佛寺镇牢牢牵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坚持“党建+”思维,结合该县“三个一”产业发展模式,激活农业产业发展新活力,拓宽农业产业发展深度和广度。

在该镇合一村一块猕猴桃园区,一行行栽种整齐的猕猴桃苗已经冒出了新芽。合一村村委会副主任王贤波说:“合一村猕猴桃产业园已完成建园350亩,今年计划再建设150亩,预计2021年就可以有产出。”

王贤波还有一个新身份——合一村双硒产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2019年铁佛寺镇新成立“三个一”产业合作社10个,通过返租倒包、园区务工、流转土地等模式,把1500余名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条中,完成50亩以上现代园区15个,高标准建设猕猴桃、蚕桑、香椿、花椒产业园区3500亩。

在今年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合作社在村党支部的指导下成立生产发展、物资供应、财务管理等5个部门。指导各村实施“双带一平台”工程,以村党支部为单元,邀请能人大户组建合作社,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动员贫困户园区务工、流转土地。截至目前,该镇培育家庭农场48个,受益群众达1000余人。

旧貌换新颜搬出美好生活

“多亏党的好政策,我们从高山上搬了下来,小孩上学方便了,我也能在社区工厂务工!”“现在崭新的安置房,不怕下雨下雪,家门口也有超市,生活十分方便。”说起新生活,集镇社区居民杨晓莉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铁佛寺镇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彻底斩断穷根的关键举措,累计完成易地搬迁群众2000余人,易地搬迁实际入住率达99%。同时在全县统一部署下,完成“138”设施建设,即:建强1个党组织,建好居委会、社区工厂、农业园区3个载体,建成便民服务、物业管理、平价购物、老年人日间照料、儿童校外辅导、文化活动、民事矛盾调解、红白喜事服务8个中心,保证群众住得下、能致富。

除了完善基础设施,该镇还把能力强、脑袋活的干部选拔到新组建的集镇社区中为群众服务。郑安元是原四合村党支部副书记,36岁的他在返乡前长期在浙江从事餐饮管理工作,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是四合村为补充“三委”班子力量专门引进的返乡能人。在担任四合村党支部副书记期间,他负责的党建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四合村被评定为市级党建示范点。2019年7月30日,工作突出、能力强的郑安元被任命为集镇社区党支部书记,在疫情防控期间,郑安元防疫工作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

楼上居住,楼下就业。该镇抢抓苏陕协作项目机遇,积极新建2000平方米社区工厂厂房,通过叩门招商引进社区工厂3家,解决100余名群众就业。成立了集镇社区劳务派遣公司,对接省内外企业招聘信息,点对点组织人员务工。截至目前,四合安置小区共有500余名群众完成转移就业。

智志双扶凝聚发展大能量

在脱贫攻坚战场,该镇坚持智志双扶,以新民风建设和智志双扶示范村建设为抓手,做好产业增收、就业服务、教育引导、“说亮晒”等10项工作,厚植沃土培育文明新风。

围绕培育文明乡风,加强改进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吸收群众典型加入“大美铁佛”宣讲团,利用“文艺宣传+理论宣讲+身边典型”的模式,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累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20余场。

探索推出“党支部+培训主体+贫困户”模式,积极组织市场培训经营主体和联镇帮扶单位,对贫困户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户就业技能。特别是聚焦猕猴桃、香椿、花椒、蚕桑四大主导产业和养殖技术,该镇累计开展培训40场次。

以党建为引领,以四大产业为主导,通过支部带动、党员带头、政策帮扶、贫困户参与的“四位一体”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环境美、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康庄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