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課》:中華文化要向西方學習人道主義精神

這段時間看了《中國文化課》,可以說它把我領進了文化的大門。這本書很厚,我是以“看歷史書+看故事”的心態看完它的。有好幾次,我內心就像聽到了遙遠的呼喚,不自覺潸然淚下,我一邊看一邊尋找這個聲音。


這個聲音很強烈,因為它延續了幾千年。但它也有弱的地方,我想從我的親身經歷講講它的弱勢。


那天中午,我坐上電梯準備下樓吃飯。人太多了,我就想先上再下。剛進電梯,就有個大哥提醒我們:“上去了就下不了的”,大家都有點懵逼,沒理他。直到上到頂層,令我們憤怒的事情發生了。


原來他是電梯維修人員,他對我們說:“都出去吧,我要維修電梯了,早就告訴你們,上了就下不了的”,這不是引起公憤嗎?正當我們都一臉無語的時候,有個捲髮大哥斬釘截鐵的說:“你不知道現在是高峰期嗎?晚點維修不行嗎?”。沒想到那個維修大哥居然懟了回去,他的態度讓我感覺很不爽,我實在看不下去了,我也開始嚴厲斥責維修人員,當然聲音有點小,我從小就幾乎沒和別人吵過架。


接著,電梯上的其他人也開始批評那個維修大哥。最後那個維修大哥鎖住了電梯,出了電梯門,其他人也都紛紛出去了。只剩下我和那個捲髮大哥,我想用我的行動支持他的這種公德心。當然,最後樓層負責人處理了這件事,我們都坐了另一部電梯。


一個國家的文化成果其實就體現在它的公民上,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來,正如《中國文化課》所講的,我們的文化很缺乏對公共空間的滲透,也就是缺乏人道主義建設。在公共場合,大部分人都只管自己。就像那個維修人員,他明知道高峰期卻還硬要在那個點維修。還有除了捲髮大哥,我們其他人的公共意識都比較薄弱,當然最後我們都用公眾的力量,支持了這位勇敢站出來的大哥。

其實這和文化有關,早在18世紀的西方,康德就曾經提倡:“知識分子要有勇氣在一切公共事務上運用理性”,西方很重視對人的探討。而中國更多的是對宏觀哲學的建設,這就導致我們的文化缺乏了對公共空間的探討。我們提倡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覺得這挺好,只是在齊家和治國中間,還需要加一個公德建設。


當然,我覺得我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人道主義了,從地震等救援活動就可以看出來。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僅存的古文明瞭,不管對中國,對世界,還是對其他星球,它的意義毋庸置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一起建設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