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若東線進攻蘇聯,需要經過西伯利亞雪地嗎?

問題青年


二戰時期,如果日本採用北進的戰略,西伯利亞雪地是必經之路,儘管西伯利亞雖然冰天雪地,但作為侵略成性的日本軍國主義者來說,阻擋不了百萬關東軍進攻西伯利亞的步伐。

只是最後沒有采用北進戰略,也許現在看來,正是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和廣闊的面積,成為打消日本當時想對蘇聯動手的念頭。但最根本的是日軍的物資儲備和後勤支援短板決定了日軍不可能也沒有能力越過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以西地區。

就算日軍越過西伯利亞向蘇聯發動進攻,

遠東蘇軍還有將近30萬眾,完全有能力守住伊爾庫茨克。只要蘇軍守在貝加爾湖沿岸和伊爾庫茨克,就可以保住西伯利亞鐵路和外蒙古。





文旅攬勝


從地圖來看,二戰時在東線的日本要想進攻蘇聯,從中國東北地區直接進攻蘇聯遠東地區,這是最近的路線。

如果要進攻蘇聯人口和工業核心的烏拉爾山以西地區,那又能分出兩條路:一條從中國東北/外蒙古向北進軍,穿過西伯利亞荒原;另一條就是從中國西北穿越今天的中亞五國,直插蘇聯腹地。如圖所示:

顯而易見的是,路線1需要在蘇聯境內推進很遠才能觸及工業核心區,這距離比長征還遠;而路線2則可以一舉擊潰蘇聯在高加索山脈和中亞五國的石油工業基地,蘇聯沒有燃料供給,各類車輛無法維持運轉,也許短時間內就將全線崩潰。

那麼我們就著這兩條路線仔細分析一下。

路線1

日本在入侵中國之前,為了搶佔戰略資源,早就已經制定好了自己的戰略方向“北進計劃”和“南下計劃”。向北,就是以中國東北為基地,侵略外蒙古,進而入侵蘇聯本土。向南,則是入侵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進而入侵美國。

因為“南下計劃”實施成本相對較高,日本人在戰爭初期更傾向於“北進計劃”。

1939年二戰爆發時,日本已經依靠扶持偽滿政府掌控了中國東北,東北成了關東軍的前線大本營。

而蘇聯早在觀察1931年以來的中日戰爭局勢後,就判斷出如果日本擊敗中國,駐紮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將會向蘇聯開刀。於是提前調派兩大方面軍前往西伯利亞中蘇邊境屯兵待命。(此時的中蘇邊境從實際上來講包括黑龍江接壤帶、新疆接壤帶和中蒙接壤帶,畢竟那個時候外蒙古已經宣佈獨立,又是蘇聯小弟,兩國又簽訂了互助條約,蘇軍可以進駐外蒙協防)

也就是在1939年,這一年的5月份發生了一件影響日本戰略走向的大事——諾門坎戰役

  • 諾門坎戰役——一場點燃太平洋戰火的“蝴蝶效應”

這場戰役持續了135天,作戰雙方表面上是偽滿軍和外蒙軍,實際上是二者背後的日本關東軍和蘇聯紅軍之間的摸底之戰。

▲“諾門坎戰役”中,蘇聯紅軍與外蒙軍隊分發軍用物資

日軍為了執行“北進計劃”,探清蘇軍的戰鬥實力,自1935年起,日本人就以(偽)滿蒙邊界遺留問題為由多次挑起衝突。此後衝突不斷升級,日軍曾大規模入侵外蒙古,但都被蘇軍擊退。1938年7月,雙方暫時議和,簽訂停戰協議。

▲“諾門坎戰役”,蘇軍坦克掩護士兵進攻

1939年5月,雙方爆發大規模軍事衝突,史稱“諾門坎戰役”。此役中,在蘇德戰場大放異彩的朱可夫元帥在前線參與了戰鬥指揮。原本是一場試探實力的衝突,卻在雙方互有勝負之中逐漸升級為一場大規模戰鬥。

雙方投入戰場兵員20餘萬人,大炮500餘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死亡6萬餘人。

戰鬥進行到8月底,日滿(偽)聯軍主力在蘇蒙聯軍的炮火下盡數消滅。日軍部大本營本想調派更多關東軍北上參戰,但此時歐洲局勢急轉直下,蘇聯和日本都希望停戰。

最終,諾門坎戰役以日本關東軍主動議和而告終。基於戰場形勢,1941年4月13日,雙方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

▲《蘇日中立條約》簽訂戰場,斯大林當時也在場

正是因為這一條約,讓蘇聯可以從遠東抽調更多部隊支援蘇德戰場。

也正是因為這一條約,使得日本的“北進計劃”破產,不得不將目光轉向更遠的東南亞和廣袤的太平洋。

但是,如果蘇日兩國沒有簽訂中立條約,或者已簽訂條約但日本毀約全力向北推進,也許蘇聯在兩面夾擊之下將很快戰敗。

言歸正傳,我們繼續分析路線1。

按照歷史的推演,德軍入侵蘇聯後,最初非常順利,到了10月底就陷入了徹骨的蘇聯冬季和汪洋大海般的人民戰爭之中。德軍被蘇聯主力拖在西線無法前進,蘇聯在遠東的西伯利亞方面軍又已經調回西線,此時正是遠東地區防禦最薄弱的時候。

日軍如按路線1北上,以關東軍當時的戰鬥力,推進速度將非常快。然而,要想徹底擊敗與德國開戰後的蘇聯,就要從東線推進到烏拉爾山脈以西。也就是說,如果走路線1,那麼西伯利亞大雪地就是必經之路。

遠東與烏拉爾山脈之間隔著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大雪地。

▲航拍西伯利亞,入眼皆是一望無際的雪地和山脈

瞭解這段歷史的大家都知道,戰後蘇聯人是如何對待在中國東北抓回去的日軍戰俘的。據說帶回西伯利亞60萬人,最後只有不到40萬人活著回到了日本。可見西伯利亞地區的生存環境是多麼惡劣(當然,蘇聯人對待戰俘的方式也是高死亡率的原因之一)。由此也可以想象,如果從路線1進攻蘇聯西部地區,日本人的非戰鬥性減員數量肯定也低不了。

分析完了路線1,咱們再來看看路線2。

路線2

誠然,走新疆邊境出中亞五國直插蘇聯核心地帶,這是一條相對最近的路線,也是一條“一石二鳥”的路線,既可以打擊蘇聯的石油重工業,也可以避開西伯利亞大雪地,避免非戰鬥性減員。

然而,八年抗戰,日本人卻連黃河都過不來,更別提佔領新疆了。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一直到1945年8月投降,日軍佔領的始終都是在中國東部地區,西北內陸未曾受到日本人戰火的侵襲。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當時我黨控制的陝甘寧邊區的留守兵團,以及兵團司令員肖勁光同志。

▲蕭勁光大將

1938年,日軍侵佔山西,眼看著鬼子就要把魔爪伸向黃河西岸的陝甘寧邊區,蕭勁光同志按照毛澤東同志的指示精神,結合邊區防務情況和地形地勢情況,將河防分成三段,有針對性地進行佈防。

▲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根據地示意圖

此後日本人大軍屢次進犯,肖勁光率領的八路軍河防部隊藉助黃河天險和敵後游擊隊、友軍的密切配合,多次挫敗了日本人跨過黃河向西侵略的野心。

在多次與日軍的交鋒中,河防各部隊總結出了兩條切實可行的經驗。

一是半渡而擊。即在敵人沒有到達火力範圍前,善於隱蔽,避開敵人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待敵人進入火力網後,最大限度地發揮火力,或消滅敵人於集中登船時,或消滅敵人於航渡中。

二是主動出擊,或者叫以攻為守。俗話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要選準時機,在對面有我主力部隊配合或形勢允許的情況下,先於敵人潛渡過河去,主動襲擊敵人,在正面防禦部隊的配合下,打退敵人的進攻。

▲陝甘寧邊區參與河防的我軍戰士們

就這樣,抗戰八年期間,邊區河防固若金湯,日本人始終未能踏上黃河西岸一步。

由此,日軍無法向西侵略中國內陸,自然也就無法執行路線2。

總結一下

基於對兩條路線的假設和分析,我們可以想象得出,如果日本人選擇路線1,是必然會經過西伯利亞大雪地的。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當年日本若將蘇聯列為入侵目標,也一定是有過類似的路線計劃,只是這些計劃後來被諾門坎戰役和我軍扼殺在了搖籃之中。

當然了,如果日本人當年真的橫下心撕毀《蘇日中立條約》而全力入侵蘇聯,現在的世界會是什麼樣,你真的敢想嗎?


感謝閱讀我的答案。我是小段,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點贊+關注!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歷史迷小段


是的。

日本如果想配合德國進攻蘇聯,西伯利亞雪地是它必須要行走的途徑。現在看來,正是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和廣闊的面積,成為打消日本當時想對蘇聯動手的一個主要因素。

日本沒有力量保障日軍到蘇聯的縱深去作戰,它試探了幾次,比如1939發生的諾門坎戰役,其實都是做給希特勒看的,它並不想真正發動進攻,因為戰線太長,又太冷,是很難行軍打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