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丟掉疑慮,積極開展保護性耕作行動

李社潮,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曾在農機科研、推廣和管理部門任職。矢志不渝為農機行業呼喚與吶喊,出版專著三本,發表上千篇行業文章。現兼職于吉林省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院士工作站。

2020年影響農機行業的一件大事,就是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 年)》。這標誌著在東北適宜區域全面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己上升為國家行動計劃。


保護性耕作是先進的耕作制度,是綠色的生產方式,是對傳統常規耕作方式革命性的顛覆,需要改變過去農機裝備與作業生產模式。對於這樣一件新鮮事物,人們取得信息的渠道不同,獲得的信息量有差異。對保護性耕作技術認識不同、看法有異、存有疑慮,也是可以理解的。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實施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必須要了解事實真相 ,由表及裡,去偽存 真,破除擔心,統一認識,堅定信心。


有人擔心保護性耕作模式地溫低、秸稈不腐爛,影響玉米苗期生長。實踐證明,無論從技術體系的先進、完善性講,還是從應用實際效果看,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只要技術應用到位,前期地溫低和秸稈不腐爛,都不存在影響玉米植株生長的問題。


關於地溫低,因為秸稈覆蓋和不耕作動土,免耕地塊前期會出現地溫低的問題,苗長得慢一些。目前從技術措施上已經破解這一難題。東北黑土地聯盟率先創立的秸稈歸行覆蓋技術,已基本解決在秸稈覆蓋下地溫低、影響播種質量和小苗長勢的問題;同時,增加一個非常重要的苗期深松作業,可起到散墒增溫作用,效果相當明顯。


關於秸稈腐爛與否,據在吉林省榆樹市八號鎮晨輝農機合作社連續四年秸稈覆蓋地塊調查,基本不影響作業。到秋季當年秸稈可大部分腐解,第二年儘管有些秸稈表皮,但一碰就碎,完成不影響播種質量。同時,秸稈腐解程度隨積溫降低而降低,且與降雨量有關,通過苗期深松,一部分土壓在秸稈上,更有利於秸稈腐解;連續多年秸稈還田沒有誘發病蟲草害;秸稈覆蓋下可以適當減少 15%左右的除草劑使用量,達到減藥的效果。


也有人疑慮,“懶漢種地法”是否會造成玉米減產。前有車,後有轍,以全國糧食產量大市吉林省長春市為例,該市從 2011年開始推廣應用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當年還不到 10 萬畝,到2019年增加到 400 萬畝,佔玉米播種面積的25%,有的鄉村接近50%。從這 8 年產量測查評估看 , 只要技術實施規範 ,95%的用戶是增產的,而且有的年份增產幅度相當大。尤其是近幾年在連續遭遇嚴重乾旱的情況下,同樣出現減產,可是其減產幅度比傳統耕作平均低 15%以上。九臺區風財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曾非常感慨地說,“這兩年是採用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救了我,比他們多打一百多萬斤玉米,裡裡外外相差一百萬元呀,不用這招種地,我就得破產了。”


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個行動勝過一大綱領寓。要從理論認識上接受保護性耕作這項技術,關鍵首先是要行動起來,熄滅點燒田間秸稈的內心之火,減停過度對土壤翻旋擾動的私利驅動,在秸稈覆蓋下免耕播下豐收的種子。在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的實踐過程中,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機遇、分享成效。


編輯:單哲 馮吉  審核:盧奕麗 王影 

主編:張學志    監製:李保國 王貴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