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怎麼喝酒的?

山西人是怎麼喝酒的?

自古以來,就有詩、書、酒不分家之說,學識淵博、胸藏乾坤之人,一般都會與酒有不解之緣。山西籍的中國著名收藏家、中國知名傳統文化學者,《百家講壇》主持人馬來都先生,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美酒愛好者。

馬先生曾戲稱自己酒量不佳,只有二量的酒量。倘若遇到狀況好的話,可以喝到四量。如若遇到茅臺酒,加之故友則酣暢淋漓可以和到八兩。從馬先生飲酒習慣不難看出,山西人大多數都是喜歡喝高度白酒的。

山西,在相當的一段時間裡,非常流行喝53度的黃蓋汾酒,俗稱“奪命53”。山西人喜歡喝高度白酒,一口熱乎乎的高度白酒喝下去,嗓子、食道、腹中都有一種灼熱感,他們說:“高度酒像火炭一樣,喝一口兒是一口。當時喝什麼程度就什麼樣,不像低度酒,酒後上頭。”一杯下肚,一時呲牙咧嘴,五官移位,從表情就不難看出白酒的高度和喝酒的那種享受了。

由於酒的度數相對比較高的因素吧,他們所用的酒杯也不是那麼太大,一般三、四十毫升左右。不少人也把它稱之為“酒盅”。這樣的酒具,最大的優點是方便了山西人勸酒的習俗。

山西人勸酒的習俗各地有所不同,呂梁山區農村勸酒講究“打排子”,就是主人主動起身敬酒,從左到右,不分大小,依次想在座的沒一位敬上一杯酒,“能漏一群,不漏一人”。一圈酒敬完了,然後由最近鄰座的那位起身再敬酒一圈。一桌按十個計算,這個“排子”都打下來,每人總共要喝十八杯酒。這還不算結,一般情況下要打三圈才算高一段落。眾目睽睽,大家隨聲附和,誰也不好意思不喝。如果真的不會喝酒,那麼開始就應該一點兒也別喝,不然,就會被主人和眾人誤認為不敬,或者被認為是看不起主人。

客人無論是酒量大小,在敬酒過程中接酒痛快,喝酒乾脆,就會被認為“直率好爽”,“好交好為”。一旦客人喝高了,只要不特別失態,不丟人,反而會被稱之這人“實在”。當然了,酗酒、強勸、鬥氣和滋事等不良現象,如今在呂梁地區是非常少見的。

山西的高平人喝酒,首先是一種待客和交往的方式,這種方式是通過走圈的場面來體現的。常常是圓桌前,客人們互相客氣推讓著,旁邊招呼的人就會說,“大官小官,圍個圪圈”,或者“有錢沒錢,圍個圪圈”的話語來勸客人和大家入座。

酒局安定後,首先是主人開始敬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的時候,一般就會按照逆時針的方向和圈內在座的每一個人用猜拳或丟色子的辦法開始賭酒。“丟色子”也有稱“打猴子”,起初是賭博的一種工具,不知道什麼時候流傳到酒桌來了。說實話,這種娛樂方式確實為酒桌上增添了許多歡樂氣氛。“丟色子”,高平人規定的數量一般是一打十二盅酒,半打是六盅酒。個別酒局更有甚者,一開始就規定二十四、三十六、七十二盅。

當然也要根據走圈人的酒量和意思決定,但一般不會少於六個酒的。不管喝酒的場面多麼龐大,一定是要在座的每一個人都要走完圈才算圓了圈,即使不善飲者,也要走上三個酒,此為圓滿之意。一場酒局如果沒有猜拳、丟色子、走完圈,總覺得這場酒喝得不熱鬧,似乎還缺了什麼項目或內容。也可以說是未能盡興吧。

真要是盡興了,也難免喝高嘍。所以有人調侃山西“高平”就是“高高地進來”,“平平地出去”。

勤儉持家是山西人的傳統,平時吃飯也比較節儉,但是隻要是接待客人,必然給予竭心盡力地熱情招待。家庭條件不太好的上菜有二涼一熱、四涼一熱、四涼四熱;家庭條件好一點兒的上六六、八八、十全席;富裕的家庭還有上雙十席,上火鍋的。要說山西菜餚豐盛、講究、有特色,當屬“五盔四盤”,令人百吃不厭。

1934年11月,蔣介石、宋美齡、邵力子一行三人,由南京抵山西定襄縣,拜訪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閻錫山就以“五盔四盤”招待蔣介石一行。席間,蔣介石讚不絕口,聲稱閻府家宴別具一格,甚稱一絕。在當地留下了一段佳話。

據考證,“五盔四盤”始於宮廷之宴,菜品原料主要來源於鄉村綠色食品,如蘿蔔、土豆、豆腐、雞鴨、豬肉和牛羊肉等等。

後來,歷經地方大廚代代研究改進和精工細作,充分利用了烹調燉炒的特點,達到了“色、香、型、味、美”樣樣俱全的效果,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逐漸流行於民間婚喪嫁娶,款待貴客之中了。五盔:紅燒豬肉盔、紅燒牛肉盔、蘿蔔丸子盔、紅燒豆腐盔、紅燒土豆盔;四盤:定襄蒸肉盤、清烹蓮菜菜盤、豆芽粉絲盤、涼拌海菜絲。上述菜種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特定條件下也是有所變動。

飲食和飲酒是分不開的,飲酒習俗又是飲食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同社交習俗和節日習俗互相聯繫,從多角度反映著中華民族不同地區的不同風貌。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酒場上的拼酒、酗酒、鬥氣,或者是尋訊滋事的糟粕等現象,也逐漸地被社會淘汰了。那麼,許許多多有益的飲酒習慣和風俗卻漸漸地保留下來了,他對於繼承、發揚中華民族良風美德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起著相當廣泛而又深刻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