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根:都說我們是炎黃子孫,那關於黃帝和炎帝,你知道多少?

我中華泱泱大國,通過已經出土的文物、目前流傳的文字記載以及民間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我們一直驕傲地聲稱,我們有著五千年文明史。而且中華文明也是唯一一個到如今還在延續的古文明。而像與我們並稱為四大文明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明,都早已在異族的鐵蹄之下被迫中斷了;包括被視為當今西方文明源頭之一的古愛情海文明也不例外。

我們的根:都說我們是炎黃子孫,那關於黃帝和炎帝,你知道多少?


我們的根:都說我們是炎黃子孫,那關於黃帝和炎帝,你知道多少?


我們的根:都說我們是炎黃子孫,那關於黃帝和炎帝,你知道多少?


我們的根:都說我們是炎黃子孫,那關於黃帝和炎帝,你知道多少?


所以說,我們華夏文化是有足夠的底氣在當今世界上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的。

我們一直稱自己為炎黃子孫,說我們有著共同的祖先,“炎黃”自然指的是炎帝和黃帝,那麼,對於這兩位先祖,我們又瞭解多少呢?

現在家族尋根活動特別興旺,山西洪桐大槐樹一個十一黃金週就要接待十數萬遊客;而我們在挖掘本家祖先的軌跡時,更應該去了解一下我們的文化之根——也就是這傳說中的炎黃故事。

關於炎黃二帝出生的記載,最早見於《國語·晉語》,它說黃帝與炎帝都是“少典氏”之子。而根據一般的歷史記載和雜史傳說,關於黃帝的故事要比炎帝多得多。

我們的根:都說我們是炎黃子孫,那關於黃帝和炎帝,你知道多少?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在軒轅的勢力剛剛興起的時代,神農氏家族雖然還是名義上的諸侯首領,卻已經開始走向了衰落,各路諸侯因此相互攻伐,殘虐百姓,而神農氏對此無能為力。

軒轅氏果真不愧為中國古代的五帝之首,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很快看到了造福天下百姓,也為自己立功揚名的機會。他打著討伐“不享”的旗號,征討那些不來朝拜的諸侯,在這初期的東爭西戰中最初確立了自己的權威。(享,進貢,進獻的意思)

這樣的做法好眼熟,不禁讓我想到了後來的周文王和齊桓公,難道他們都是向黃帝學習的嗎?

而後來的炎帝想要侵凌諸侯,更把諸侯們推向了黃帝一邊。相比於炎帝的不得人心,黃帝修治德政,整肅軍事,重視耕稼,撫慰民生,後來就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經過幾次地交鋒,黃帝打敗了炎帝,炎黃兩個部落也因此走向了融合,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初的名稱——華夏族的由來。

接下來的這個小故事大家就耳熟能詳了,蚩尤不從黃帝命,想要與黃帝爭天下之權柄,黃帝自然不會讓這樣一個跳樑小醜壞了自己的千秋大業,於是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並很快擒殺了他。

我們的根:都說我們是炎黃子孫,那關於黃帝和炎帝,你知道多少?


戰勝蚩尤是黃帝收服天下大業的一個轉折點。從此之後,他就一直在討伐不順從的諸侯。據《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意思就是說,黃帝平定一個地方以後就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個地方,由此很快掃清了天下。

但是我們不應完全以今人之心,去妄自猜度古聖賢之腹。因為傳說中的黃帝還帶頭給人民創造了很多的福祉。

除了征伐,黃帝還設立官職、建立軍隊、制定曆法、編排禮儀等等,為後代國家的建立試行了很多事情。他還主導了民眾繅絲養蠶、創造文字等工作。這些東西哪怕缺一樣,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都會是很大的損失。

後來,因為民間災情嚴重,黃帝採首山之銅鑄鼎,鼎成於荊山之下。這個故事可以說是我們古代勞動人民對於統治者愛民的願望的集中體現了。在鼎成之日,一條龍下凡來將黃帝迎走,今天河南省的黃帝鑄鼎塬,傳說就是黃帝昇仙而去的地方。

那麼,你現在對炎帝、黃帝的故事大概清楚了嗎?歡迎留言討論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