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稿三酬”,首開版權保護先河的“讀者大道”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

此前,就有好消息傳來。3月30日,國家版權局批覆授予41家單位“全國版權示範單位”稱號,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4月25日,記者隨省委宣傳部、省版權局組織的媒體採訪團,走進位於讀者大道的讀者出版集團,探尋該集團在版權保護方面的“讀者大道”。

“一稿三酬”,首開版權保護先河的“讀者大道”

《讀者》的“特別封面”。

一稿三酬

創刊於1981年的《讀者》,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其發行量連續21年領跑中國期刊界,2019年,累計發行量突破20億冊。

傲人業績,與其先進的版權理念密不可分。

“《讀者》雜誌從1981年創立之初,就在全國率先實行了‘一稿三酬’制度,即《讀者》採用一篇稿件,會分別給作者、首發出版單位和稿件推薦者三方付酬。”《讀者》雜誌社品牌發展和綜合部主任王?告訴記者,作為讀者出版集團的核心產品,《讀者》雜誌“一稿三酬”制度比我國《著作權法》的頒佈早了近10年。

《讀者》雜誌社品牌發展和綜合部主任王?介紹“一稿三酬”情況。

早期,因通訊不便,稿件大多先刊發,再聯繫作者和首發出版單位及推薦者支付稿酬。對於一時無法聯繫到的作者,還根據相關規定,將其稿酬委託第三方——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代為保管或轉付。

“近40年來,幾乎沒有版權糾紛。”王?說,“一稿三酬”歸根結底是對版權的充分認識和保護,既充分尊重了作者的原創價值,也極大肯定了首發出版單位、稿件推薦者的勞動價值;相應的,《讀者》也得到了更多作者、更廣範圍的認可,成為《讀者》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版權保護是雙贏的。”

“《讀者》的‘一稿三酬’制度”,不僅在全國期刊界首開先河,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也以實際行動闡釋了對知識產權的尊重與保護,成為出版行業版權保護的標杆和典範。”甘肅省委宣傳部版權管理處一級調研員夏玲說道。

與時俱進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通訊方式的改變,《讀者》雜誌與稿件作者及首發出版單位的聯繫,也從刊後提前到刊前,“現在,微博、微信、知乎等各種聯繫方式很方便,一般都能在刊前與作者或首發出版單位聯繫好。”《讀者》專管稿酬的葉麗瓊說。

形式上,是工作端口的“前移”;實質上,是版權保護與時俱進的理念和行動。

2013年,為了更好地與作者進行對接,《讀者》雜誌專門設立了稿酬專員和版權專員兩個崗位,負責聯繫作者支付稿酬,處理版權事宜。

對作者的尊重和保護,受到了知名作家的廣泛好評,也贏得了他們的信賴和支持。2003年8月,《讀者》雜誌舉行了百名作家作品使用簽約儀式,首批簽約作家達100多位,“截至目前,《讀者》雜誌已與2000多名作家簽約。”王?說。

“一稿三酬”,首開版權保護先河的“讀者大道”

《讀者》編輯大樓一隅。

早在2010年,為適應時代發展,《讀者》就推出了數字版本。與之相應的,稿酬制度也跟著改變了。

“當前,《讀者》雜誌主動適應數字出版趨勢,探索建立數字版權稿酬制度。”讀者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永升說,一方面,加強流程管理,將版權管理嵌入出版流程中,有效提升管理效能。另一方面,積極開展版權貿易,立足“一帶一路”,著眼於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先後向中亞地區和俄羅斯、日本等國輸出優秀傳統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核心資源

如果說版權是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出版企業的核心資源。那麼,理念,就是做好版權工作的“核心力量”。

“一稿三酬”自不必說,那是領先全國近10年的“超前意識”。

多年來,讀者出版集團及所屬各出版單位,在版權保護、版權資產管理、軟件正版化等方面作出的很多積極努力,不僅取得不俗成績,也值得點贊。

在將“全國版權示範單位”稱號收入囊中之前,早在2011年,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就被評為“中國版權產業最具影響力企業”。

“累計投入資本五六百萬元。”讀者出版集團信息中心主任劉磊告訴記者,集團的高度重視是推動版權工作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也正因如此,才會每年持續投入,採購操作系統等各類正版軟件;同時,建立健全規範性制度,確保正版軟件管好、用好。

“當然,這是一個‘漸進過程’。”劉磊說,比如,上級督促檢查“倒逼”軟件正版化的落地。比如,再回頭去看,管理上依然有不少漏洞,如職工因界面彈出、無意識下載的非正版軟件等。今後,將更加制度化、規範化,形成正版軟件管理的細化“表單”,逐步改進完善,最終形成成體系、系統化的軟件正版化使用、管理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