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衣哥”朱之文事件,除了情绪化表达,更应该反思些什么?

对“大衣哥”朱之文事件,除了情绪化表达,更应该反思些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

朱之文家门被踹一事发生后,网上几乎众口一词,对“踹门者”极为愤慨,对“大衣哥”很是同情,连人民网和一些大咖也纷纷站出来发声。这从一个角度说明,绝大多数人是有正义感的,我们的社会也充满了正能量。现在,事情已告一段落,冷静下来想一想,除了宣泄愤怒、同情、赞美等情绪,似乎更应对农村乃至全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些深刻反思。

对“大衣哥”朱之文事件,除了情绪化表达,更应该反思些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


反思之一:有钱就该多捐?


因为天赋和机遇,原本家境贫寒的朱之文,变成了富冠全村的“大衣哥”。于是,有恩的、没恩的,亲近的、不亲近的,沾边的、不沾边的,都涌上来借钱,借了还不还;都让捐款,捐少了就不高兴、还骂人。这明显是讹人!

但社会上,这种讹人的事还少吗?有时还假以正义、慈善、发展之名。疫情期间,地产大佬潘石屹“冒天下之大不韪”,拒不捐款,招来网上一片骂声。难道,我们对潘石屹不捐款的咒骂,能比对“大衣哥”捐款的赞美高尚多少?

有一朋友流转了500亩地种果树。树苗还没栽完,当地就找上门来让捐款。朋友开玩笑说:“我们还在投资期,想吃猪肉也得等养肥了吧?”收款的人也开玩笑说:“你来投资就说明有钱,不讹你讹谁?”

因为有钱,所以,朋友你得帮,路坏你得修,学校你得管,否则就是为富不仁。这种讹人思维,是不是带点普遍性?

对“大衣哥”朱之文事件,除了情绪化表达,更应该反思些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


反思之二:老实就该受气?


“大衣哥”心地善良,却不被尊重;一味忍让,却不被理解;为人老实,却被粗鲁对待,这深深刺痛了人们敏感的神经。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老实人吃亏、老实人受气的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在农村,一个家庭如果只有闺女没有儿,多半会受气、甚至挨打的。如果谁身体残疾,往往会被侮辱性地称作二哑巴、三瘸子、四瞎子,等等。那些当村干部的,有几个不是要么家族大、兄弟多,要么拳头硬、有俩钱的?这种现状让人生气,却也无可奈何。

在单位,干技术的难道比干行政的地位高吗?如果你能写点东西,好,文字材料都交给你;如果你熟悉业务,好,接待上访的事都交给你。能者多劳,鞭打快牛。但老老实实干活就能赢得尊重吗?能竞争过那些成天围着老板转的人吗?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种对老实人的不公、对实干者的伤害,需要好好反思。

对“大衣哥”朱之文事件,除了情绪化表达,更应该反思些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


反思之三:名人就该忍耐?


“大衣哥”红了,大家跟着挣点钱,只要在合理范围,本也无可厚非。但若形成了骚扰,出现了过激行为,就超出了界限,撞破了底线。显然,少数成天消费“大衣哥”的村民们,心中既没界限,也无底线,更没有对别人起码的尊重。

但客观地说,出现这种情况,也与“大衣哥”平时心肠太软、一味让步有关。既然借钱可以不还,借钱的人就越来越多;你大小事都可以忍,某些人就会有恃无恐、变本加厉。我们倡导做个好人,也应该倡导做个有底线的好人。

善良失去牙齿,就会反受其害;忍耐没了界限,就是一种悲哀。就像中国人,脏活累活埋头苦干,辛辛苦苦换来发展,从不惹事,从不骂人,但还是被无耻污蔑、无理打压。在这次疫情中,我们明明付出很多、贡献很大,但好像也没有谁多么尊重咱。

中国文化是内敛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忍也好、退也罢,总不能无休无止吧?

“大衣哥”家门被踹引发的愤怒,是人们用文明的、道德的、法治的标尺,去度量一个在农村并非偶然发生的问题。与情绪化的表达相比,我们或许更应该反思背后隐藏的文化和人性。

对“大衣哥”朱之文事件,除了情绪化表达,更应该反思些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由仰望山巅原创,欢迎大家关注,共同讨论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