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衣哥”朱之文事件,除了情緒化表達,更應該反思些什麼?

對“大衣哥”朱之文事件,除了情緒化表達,更應該反思些什麼?

圖片來源網絡

朱之文家門被踹一事發生後,網上幾乎眾口一詞,對“踹門者”極為憤慨,對“大衣哥”很是同情,連人民網和一些大咖也紛紛站出來發聲。這從一個角度說明,絕大多數人是有正義感的,我們的社會也充滿了正能量。現在,事情已告一段落,冷靜下來想一想,除了宣洩憤怒、同情、讚美等情緒,似乎更應對農村乃至全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作些深刻反思。

對“大衣哥”朱之文事件,除了情緒化表達,更應該反思些什麼?

圖片來源網絡


反思之一:有錢就該多捐?


因為天賦和機遇,原本家境貧寒的朱之文,變成了富冠全村的“大衣哥”。於是,有恩的、沒恩的,親近的、不親近的,沾邊的、不沾邊的,都湧上來借錢,借了還不還;都讓捐款,捐少了就不高興、還罵人。這明顯是訛人!

但社會上,這種訛人的事還少嗎?有時還假以正義、慈善、發展之名。疫情期間,地產大佬潘石屹“冒天下之大不韙”,拒不捐款,招來網上一片罵聲。難道,我們對潘石屹不捐款的咒罵,能比對“大衣哥”捐款的讚美高尚多少?

有一朋友流轉了500畝地種果樹。樹苗還沒栽完,當地就找上門來讓捐款。朋友開玩笑說:“我們還在投資期,想吃豬肉也得等養肥了吧?”收款的人也開玩笑說:“你來投資就說明有錢,不訛你訛誰?”

因為有錢,所以,朋友你得幫,路壞你得修,學校你得管,否則就是為富不仁。這種訛人思維,是不是帶點普遍性?

對“大衣哥”朱之文事件,除了情緒化表達,更應該反思些什麼?

圖片來源網絡


反思之二:老實就該受氣?


“大衣哥”心地善良,卻不被尊重;一味忍讓,卻不被理解;為人老實,卻被粗魯對待,這深深刺痛了人們敏感的神經。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老實人吃虧、老實人受氣的問題,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在農村,一個家庭如果只有閨女沒有兒,多半會受氣、甚至捱打的。如果誰身體殘疾,往往會被侮辱性地稱作二啞巴、三瘸子、四瞎子,等等。那些當村幹部的,有幾個不是要麼家族大、兄弟多,要麼拳頭硬、有倆錢的?這種現狀讓人生氣,卻也無可奈何。

在單位,幹技術的難道比干行政的地位高嗎?如果你能寫點東西,好,文字材料都交給你;如果你熟悉業務,好,接待上訪的事都交給你。能者多勞,鞭打快牛。但老老實實幹活就能贏得尊重嗎?能競爭過那些成天圍著老闆轉的人嗎?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種對老實人的不公、對實幹者的傷害,需要好好反思。

對“大衣哥”朱之文事件,除了情緒化表達,更應該反思些什麼?

圖片來源網絡


反思之三:名人就該忍耐?


“大衣哥”紅了,大家跟著掙點錢,只要在合理範圍,本也無可厚非。但若形成了騷擾,出現了過激行為,就超出了界限,撞破了底線。顯然,少數成天消費“大衣哥”的村民們,心中既沒界限,也無底線,更沒有對別人起碼的尊重。

但客觀地說,出現這種情況,也與“大衣哥”平時心腸太軟、一味讓步有關。既然借錢可以不還,借錢的人就越來越多;你大小事都可以忍,某些人就會有恃無恐、變本加厲。我們倡導做個好人,也應該倡導做個有底線的好人。

善良失去牙齒,就會反受其害;忍耐沒了界限,就是一種悲哀。就像中國人,髒活累活埋頭苦幹,辛辛苦苦換來發展,從不惹事,從不罵人,但還是被無恥汙衊、無理打壓。在這次疫情中,我們明明付出很多、貢獻很大,但好像也沒有誰多麼尊重咱。

中國文化是內斂的,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但忍也好、退也罷,總不能無休無止吧?

“大衣哥”家門被踹引發的憤怒,是人們用文明的、道德的、法治的標尺,去度量一個在農村並非偶然發生的問題。與情緒化的表達相比,我們或許更應該反思背後隱藏的文化和人性。

對“大衣哥”朱之文事件,除了情緒化表達,更應該反思些什麼?

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由仰望山巔原創,歡迎大家關注,共同討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