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縣人物】莘縣籍著名才子!謎一樣的崔萬秋!

老鄉們點右上角關注 聊城村村通,感謝!

民國時期的觀城縣曾流傳著廣為人知的“觀城三秋”,即崔萬秋(今古云鎮崔莊)、弓海秋(今古云鎮弓莊村人)和夏建秋(今大張家鎮夏溝村人),而崔萬秋被列為“三秋”之首,其傳奇的一生眾說紛紜。今天選取的這篇文章亦是一家之言——


崔萬秋不是文化特務

毛德傳


  崔萬秋(1904~1990)是山東觀城(今屬莘縣,大美莘縣注)人,在聊城、濟南讀中學。1924年夏,崔高中畢業,決心東渡留學日本。

【莘縣人物】莘縣籍著名才子!謎一樣的崔萬秋!

  離國前,崔萬秋特赴中西文化集萃處上海,欲呼吸歐美風雲,結識賢才英俊。抵大上海後,先拜訪中學時期經常通信的戲劇家田漢和時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學生雜誌》的楊賢江。田漢是創造社成員、左翼健將。楊賢江是早期共產黨人,馬列宣傳家。田漢邀崔寓其家中,並由田漢介紹,崔認識了張聞天和左舜生、陳啟天諸人。九月初,崔萬秋自青島乘輪船抵日本,進東京帝國大學,以後,又入廣島大學研修。

  崔在日本和田漢、楊賢江及新交左、陳不斷通信交流,也將創作《自由神》等及譯述寄回國內在《真善美》等多家報刊發表。楊賢江常將中共所辦《嚮導》、《中國青年》郵送崔萬秋,左、陳也將所創辦的《醒獅》贈崔。共產主義與國家主義思想尖銳鬥爭,崔萬秋思想未認同馬列而傾向國家主義,和《醒獅》主編曾琦建立友誼。由左舜生陳啟天介紹,崔加入了中國青年黨。

  崔萬秋在扶桑十載,足跡遍日本列島,結識日本文藝界及廣泛階層人士。他對明治維新打破德川幕府閉關鎖國,汲取歐美先進科技文化政治理念,發展工商業求民富國強研究很深。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擴張對華野心更至為警惕。

  1933年,崔萬秋離日回國即到上海。應邀在曾虛白(《孽海花》作者東亞病夫即曾樸之子)主持的《大晚報》任副刊部主任,主編該報文藝副刊《火炬》及影劇副刊《剪影》,活躍於大上海文藝影劇圈,尤和田漢、洪深交往密切。崔又撰小說《群鶯亂飛》於該報連載。

1937年盧溝橋、八一三炮聲震天,崔萬秋毅然告別上海租界優裕生活,奔大後方投身抗日救亡。時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董顯光博士延攬崔在中宣部國際宣傳處(處長董兼;後曾虛白)任第三科即對敵宣傳科科長。崔萬秋深悉日本情形,通過對扶桑文藝歷史的研究,對日本社會及大和民族特性,瞭解很深,對日宣傳心戰有針對性活潑有力。崔萬秋收集日本的廣播編髮內參,送蔣介石及各院部會及軍委會首長參閱。他所主持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之聲(THE VOICE OF CHINA)》對日廣播,獲內外好評。

  在主持對敵宣傳科同時,崔在重慶還兼任成舍我主辦的《世界日報》副刊《明珠》主編,還以臺兒莊會戰和保衛大武漢為背景,創作了小說《第二年代》。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戰爭及二戰勝利結束。第三方面軍司令官湯恩伯奉命主持京滬受降,負責解除日軍武裝及遣返日俘和日本僑民。湯邀崔萬秋飛上海,委為少將高級參議,襄助受降。崔主要負責督導接收日本在滬的文化事業機構,創辦日文《改造日報》對日俘日僑進行教育宣撫,直到日俘官兵和男女老少日僑遣返完成。

1948年,崔萬秋和左舜生在上海創辦了《中華日報》,崔任副社長兼總編輯。崔所著長篇小說《重慶睡美人》在該報連載,轟動一時。同時,崔兼任成舍我創辦的上海《立報》的副刊主編。

  同年,蔣介石“開國大行憲”青年黨陳啟天入閣任經濟部部長。崔萬秋受推薦赴日本,任中國駐日本代表團(團長朱世明將軍)商務代表。

  時值日本戰敗後經濟凋敝,中國對日貿易,日方缺付匯能力,商貿進出口多采易貨方式,華商經營困難。崔萬秋是日本通,多方奔走協調排難,予在日公私華商極大幫助;日方也表示滿意。

1952年4月,日蔣和約簽訂,於東京和臺北互設大使館,駐日代表團撤銷。崔的老長官董顯光博士出任“駐日本大使”,對崔器重,委崔萬秋“政務參事”。崔萬秋任此職十二年,1964年始離東京返臺灣。計自1948年起,在扶桑又歷十六載春秋歲月。

  崔萬秋熟習孔孟,又出身日本名牌大學,日文造詣為一般日本人遠不及,學識淵博,文筆流暢。先後在上海滬江、復旦大學、重慶中央大學、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任教授。著有《日本廢除不平等條約史》、《通鑑研究》、《東京見聞錄》等,翻譯出版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武者小路實篤,井上靖、林芙美子的戲劇、小說頗多。

  崔萬秋1964年到臺灣後,供職“外交部”,外放過駐巴西“公使”。1971年自公職退休,移居美國。1990年7月病逝於舊金山。

  新中國成立後,祖國大陸人們很少知道崔萬秋的名字。突然,在1976年10月後,神州城鄉皆知“文化大特務崔萬秋”。北京一文件稱,抗戰前江青(藍蘋)、張春橋在上海受文化大特務崔領導作惡。

  實際上,抗戰前在上海租界,崔已是社會名流,張春橋只是小文人,崔張並不熟識。1936年3月15日,《大晚報》副刊《火炬》發表張春橋(筆名狄克)文《我們要執行自我批判》,只是崔主編所編髮千百篇文稿之一。那時,對魯迅先生尚未神化,將魯迅作為文藝思想戰線尊神。魯迅的文章,篇篇是真理。魯迅的話一句頂幾百句。文革十年中,所有報紙雜誌文章,批判鬥爭大會發言,不厭其煩引用魯迅語錄僅次於毛澤東語錄。荒唐的推斷,誰批評過魯迅必然是反革命,而被魯迅點過名的如夏衍、陽翰笙等當然是反革命,為魯迅在文中指為“昏蛋”,“以文壇皇帝自居”的徐懋庸,魯迅斥為“洋場惡少”的施蟄存,解放後都受盡苦難。

  崔萬秋只是認為狄克文可以發表見報,並簽發二元幾角稿費而已。而魯迅於次月即4月16日發表《三月的租界》予狄克(張春橋)駁辯斥責。這在今天學術探討,任何一名大中學生都會認定正常不過。

  崔萬秋和江青(當時藝名藍蘋)倒是交往頗多。最早是田漢兩兄弟介紹相識,稱李雲鶴是山東姑娘初到上海灘,崔大哥多多關照。崔見藍蘋話劇、電影、京戲皆能,又是山東同鄉,也樂於提攜後進。圈內人有時約藍蘋會晤或對她發動愛情攻勢,在霞飛路、愛文義路喝咖啡及進舞廳,崔有時也應邀參與。崔自己寫評論為江青捧場,又編髮用粉絲讚譽吹捧藍蘋文稿、照片發表。抗日戰起,藍蘋到延安,崔奔大後方,兩人再未見過面。

  稱崔萬秋是文化大特務,系不實之詞。崔既未參加戴笠的軍統,也與二陳的中統不相干。崔連國民黨黨員都不是。

  當大陸揭批“四人幫”時,崔的友人紛紛勸促崔向北京澄清,崔說隨它去吧。後來,崔萬秋寫了一本《藍蘋小姐》,在香港和美國出版暢銷,倒發了一筆小財。

來 源:大美莘縣

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關注,以示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