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蒹葭》,體味詩意——以“白露伊人”為匙解鎖中華詩歌之美

中國詩歌

詩歌,是世界上最優美最有意蘊的一種文學體裁,

它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而且擁有非常和諧的節奏和韻律。

甚至可以說,詩歌就一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

而在所有語種的詩歌中,最優美雋永的便是中國詩歌了。

走進《蒹葭》,體味詩意——以“白露伊人”為匙解鎖中華詩歌之美

中國詩歌

中國詩歌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較之其他文學形式而言有著極強的生命力,直至今天仍舊為世人所喜愛。

世人愛詩,但因為古代詩歌歷經上千年的歲月,滄海桑田之下,很多意境發生變換,所以要真正的讀懂一首詩卻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感悟其中的詩意。

今天,讓我們選一首詩,以此為例,打破時空的枷鎖,去領略蘊含在詩歌背後的風景,去體悟詩人真摯的情感、去親吻人生每一段好時光

詩意《蒹葭》

《蒹葭》是很多人小的時候就會背誦的詩歌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可能小時候只會頭幾句,但那和諧的聲律和悠長的韻味卻在懵懂之時於我們心中種下了一個名為"詩意"的種子。

走進《蒹葭》,體味詩意——以“白露伊人”為匙解鎖中華詩歌之美

種子

越長越大,我們讀過的詩也越來越多,可漸漸地,功利的名詩佳句魚龍混雜的衝入我們的世界,讓我們越來越不懂何為"詩意"

現在,不如將所有都放下,僅僅留下這一句蒹葭,以它為匙,走進詩歌、體味詩意。

詩歌世界之——景語

詩歌世界的第一層是景語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節序已是深秋了,天才破曉,蘆葦葉片上還存留著夜間露水凝成的霜花,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結成冰霜。

走進《蒹葭》,體味詩意——以“白露伊人”為匙解鎖中華詩歌之美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位羞澀的少女於白霧中緩緩而行。薄薄的霧就像少女蒙上了紗,她一會兒出現在水邊,一會兒彷彿出現在水池中,遍尋不到,讓人忍不住想撥開眼前的迷霧去一睹她的容顏。

蘆葦、白霧、伊人,朦朧淡雅的畫景就這樣被寥寥幾個字鋪展在了我們眼前。

詩人通過對眼前之景的描寫與讚歎,將那個個空靈飄渺的早晨定格下來,於是,蒹葭與白露穿過數千年前的字句來到我們眼前,仿若夢境,亦真亦幻


走進《蒹葭》,體味詩意——以“白露伊人”為匙解鎖中華詩歌之美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從字句間看到美景,是最簡單的詩意,卻也是最美的詩意。

詩歌世界之二——意象

第二層世界是詩歌的意象世界

所謂意象,即從詩歌展現的景物中聯想到的未盡之意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在那樣一個深秋的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在眼前的卻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是冷寂與落寞

走進《蒹葭》,體味詩意——以“白露伊人”為匙解鎖中華詩歌之美

茫茫蘆葦叢

詩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哪裡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邊

但這是一個確定性的存在嗎?從下文看,並非如此

是詩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處,還是伊人像瀟湘女神一樣遷徙無定,也無從知曉

這種也許是毫無希望但卻充滿誘惑的追尋在詩人腳下和筆下展開。

走進《蒹葭》,體味詩意——以“白露伊人”為匙解鎖中華詩歌之美

追尋

伊人在水一方,可在水一方究竟是哪呢?

或許是任何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地方。

由此看來,我們不妨把《蒹葭》的詩意從愛情中跳出

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的情境,這裡的"伊人",可以是賢才、朋友、可以是功業、理想;這裡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處處皆是《蒹葭》。

走進《蒹葭》,體味詩意——以“白露伊人”為匙解鎖中華詩歌之美

"在水一方"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

"溯徊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逆流而上去追尋他,追隨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它彷彿有在河水中央。

一逆一順,似有似無的幻境又何嘗不是我們如夢般的浮生

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是我們所有人都難以逃避的境遇。

在讀詩的過程中,不妨將我們自己帶入到詩歌之中,把我們對於愛情,對於理想,對於事業,對於前途諸多方面的遭遇和人生體驗融入其中

讓自己置身於古詩中所營造的意境,和詩人心與心的交談,便能順利的理解詩歌中所要傳達的感情。

走進《蒹葭》,體味詩意——以“白露伊人”為匙解鎖中華詩歌之美

走進詩歌

詩歌世界之三——音律

第三層世界是詩歌的音律世界

多年格式化的詩歌鑑賞訓練,讓大多數人忽視了音律在詩意表達中的地位。

音律是詩歌表達自身審美感受的重要途徑,很多時候,平仄、韻律都決定了一首詩歌的優劣,而一首詩的音律是否和諧,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傳唱程度

走進《蒹葭》,體味詩意——以“白露伊人”為匙解鎖中華詩歌之美

音律美不僅僅是朗朗上口那麼簡單,比如《蒹葭》,重章反覆、一唱三疊,那種復沓迴環之美給人以餘音繞樑之感

尤其是疊音詞的使用,使得詩歌音韻延綿,形成一種獨特的聲音美感

而音律也增加了詩歌的審美意象,比如文中"蒹葭"的多次呼應,另有"白露"、"伊人"、"在水"口語的一般摺疊,將場景的變換與感情的漸變在看似平淡的吟誦中淺淺道出

走進《蒹葭》,體味詩意——以“白露伊人”為匙解鎖中華詩歌之美

那種希望帶來的悲傷意境頓時籠罩全詩,讓人彷彿置身詩境

我想,《蒹葭》能夠傳唱千年、歷久彌新,音律有著大功勞。

尾聲

好了,到這裡,我們也要從詩歌的世界中出來了,再看看手中的《蒹葭》,你是否有了新的體會呢

詩詞之美,便在於詩意,而詩意,卻在心中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一千個讀者又何嘗沒有一千種詩意呢?

忘掉你曾經看過的詩歌賞析,好好走進每一首詩,感受屬於自己的詩意吧。

走進《蒹葭》,體味詩意——以“白露伊人”為匙解鎖中華詩歌之美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