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很多,靠譜的人太少

聰明的人很多,靠譜的人太少


之前,有一張截圖在HR圈子裡瘋傳,說的是一位清華應屆生求職起薪要求月薪3萬,被一位工作了10年的HR怒懟。


聰明的人很多,靠譜的人太少


有人說清華應屆生狂妄,也有人說這位HR修養和素質不高,但“活小胖”覺得,他們可能都忽視了以下3個真相:

1

每個團隊中,最稀缺的

是自燃型的選手


作為HR,各種各樣求職者早就見多了。像這種獅子大開口,張口閉口就年薪幾十萬,要求期權的更不在少數!


但在這裡,“活小胖”先問你一個問題,工作對於你而言,意味著什麼?


  • 賺錢的工具?是無奈的選擇?
  • 還是獲得自己想要生活的手段?


如果你認為工作的意義無非是賺錢或者是無奈的選擇而已,那一定會把薪水看做工作的首要指標,同時,也可能會把工作視為人生中的“必要之惡”,將工作和生活對立起來,認為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抱著“拿多少錢幹多少事”的態度,不是自己的工作絕不多幹,加班的事情能避免就避免,六點鐘下班,五點五十就開始收拾東西。


但還有一部分人,和你想的完全不一樣。


聰明的人很多,靠譜的人太少


就比如阿里的二當家蔡崇信,從耶魯畢業後,先是在紐約做稅務律師,三年後進入私募股權行業,1995年開始為總部設在瑞典的AB投資公司工作,主要負責該公司亞洲私募股本業務,年薪70萬美金。


在1999年,蔡崇信第一次見到馬雲。原本蔡崇信是代表AB投資公司去看要不要投資馬雲的,結果去到杭州才發現,馬雲連公司都還沒有,只有個運行了幾個月的網站。第一次參觀阿里,他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黑壓壓坐著20多人,地上滿是床單,一群著了魔一樣的年輕人在那裡喊叫著、歡笑著,彷彿一個吃大鍋飯的大家庭。


結果蔡崇信放棄了70萬年薪,接受了一份只有月薪500元的工作,當時蔡崇信的收入,用馬雲開玩笑的話就是:蔡崇信可以買下十幾個當時的阿里巴巴


後來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聰明的人很多,靠譜的人太少


仔細觀察的你肯定會發現,那些在同齡人中升職漲薪最快、成長進步最多的往往並不是拿高薪水的那波人。


真正稀缺的是自燃型的人

,他們一開始不太會在乎有多少錢,有極強的自主驅動力長期處於學習區,他們不認為工作是一種任務,也不會認為一定要多少錢才能幹活,相反的是,他們從來不會等別人吩咐了才去幹,而是在被人吩咐之前就自發去幹。


2

決定你薪酬的不是你的期望

聰明的人很多,靠譜的人太少


焦慮是現在90後、95後最常見的情緒。他們等不及慢慢成長,渴望快速飛躍,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聰明的人很多,靠譜的人太少


互聯網大廠在當中也起到了添加劑的作用,大廠的校招有一個特點就是會應屆生開出幾十萬的年薪,這就給廣大應屆生一個幻覺就是,我也可以拿那麼高薪水。


實際上拿高薪都是學生中最頂尖的人才,普通的壓根都不會給那麼高。


這位清華應屆生說自己拿到了保利地產和阿里的Offer,這側面也證明了這位學生本身的素質能力應該還不錯。但他沒有從這兩家企業中做出選擇,可以證明這兩個Offer還沒有滿足他的期望值,再加上他對下一份工作最大的期待是薪酬和股權,這就說明他對上兩個Offer的薪酬和股權不太滿意。


記得之前有位HR,面試了一個復旦大學的畢業生做Java開發,人家張口就要25K每個月,然後進入項目組之後,工作是很賣力,但是寫的代碼儘管華麗炫酷但Bug百出,還瞧不起人家大專畢業的資深架構師,動不動對別人的代碼指手畫腳... ...最後連試用期都沒有過。


真的是:聰明的人很多,靠譜的人太少


聰明的人很多,靠譜的人太少


職場中,每個職位都有自己的薪資標準,你的期望薪資取決於行業標準、你的能力以及工資的薪酬體系,而不是你想要多高要多高

。一位沒有經驗的應屆畢業生,更要清楚端正一點:你的求職姿態往往是你的牌面


最大的忌諱是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就隨口要價。你可以貴,但關鍵是,你貴在哪?如果你覺得自己能力很出色理應拿到高薪,那為什麼阿里和保利都沒給你高薪呢?


3

真正專注專業的人

沒時間處理這些雜音


前陣子看高曉松的脫口秀節目,介紹了一位日本的廚師,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炸天婦羅。


老爺子炸天婦羅56年,全年無休,僅父親葬禮和手術歇業半天;經濟萎靡時也曾虧損嚴重,店面開銷都無法支撐;甚至,2011年3月發生9.0級大地震後,許多店鋪都關門了,他仍咬牙開著三家店,現在老爺子已經成為了日本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日本美食界的大師級人物。


這位大師叫早乙女哲哉,很多人都已經把他“封神”,或許在我們看來,他已經十分成功了,但他卻只是說:“神不神的,都是他們說的嘛,人家有批評我的,也有表揚我的,我覺得我還可以炸得更好吃,你覺得呢?”


聰明的人很多,靠譜的人太少


真正有專業精神和匠心的人,永遠都是隻關注專業能力本身,把最大的熱情和時間都投入到專業上,他們沒時間去吐槽外界的周遭和別人的評價


其實同樣作為HR,我能理解這位HR的心情,但這樣發帖和吐槽壓根解決不了問題,甚至給其他HR戴上“自以為是”的帽子。


當你陷在情緒中吐槽候選人、同事、領導時,還不如利用這個時間來好好解決問題,另外如果被大家知道是哪家企業的HR在網上如此吐槽候選人,這家企業恐怕也會被戴上“不友好”的帽子。


很多時候HR代表並不是你一個人,而是你背後的這家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