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魏碑,請問魏碑有沒有一些共性的筆法?

書法學徒賴小聖


關於魏碑有沒有共性的筆法這一問題,下面分析四種魏碑的特徵來說明,最後總結。

一、《張猛龍碑》

古人評價《張猛龍碑》:"正法虯己開歐虞之門戶。″是魏碑佳作,其碑文書法用筆以方為主,間以圓筆,線條勁健清剛。轉筆方折峻利。

近人揚守敬稱:“整練方折,而碑陰則流宕奇特,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二、《魏靈藏造像》

此碑為北魏刻石,題記楷書十行,行二十三字。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龍門精品之一。

此碑筆畫挺勁有力,方筆露鋒是一大特點。折筆方稜。

三、《張黑女》

此志書法方圓並用,結構開張。清何紹基評:"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神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者。″

四、《爨龍顏碑》

以方筆為主,方圓兼用,方整質樸,轉折遒勁,仍有隸意,有拙趣。是南楷書中的上品。

康有為評:"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佈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當為隸楷極則。″

通過以上四種魏碑的對比分析,得出魏碑有共性的筆法就是:用筆方稜、方筆居多,也有圓筆,轉折方峻。刀筆相加。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魏碑有共性的筆法。魏碑是指我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版,尤其是指當北魏的文字刻石。北魏遷都洛陽的幾十年間,出現了大量水平較高的刻石碑版,後人把以北魏為代表的刻石碑版統稱為北碑或魏碑。

清代以來,由於受到康有為等人的極力弘揚,魏碑備受推崇,形成碑學。魏碑對篆書、隸書的筆法進行了繼承和發揚,筆畫當中不光有方,也有圓,更有方圓結合。魏碑種類繁多,數以千計,其中公認的精品中《張猛龍碑》以方筆為主,《鄭文公碑》以圓筆為主,還有方圓筆交替使用的《刁遵墓誌》,此三碑最有代表性。魏碑主要有四種基本的筆法:

1、一是方筆。方筆是指筆畫見稜見角的用筆,以《張猛龍碑》最明顯。


2、二是圓筆。圓筆是指筆畫頭尾出現圓形筆跡,這種筆法以《鄭文公碑》為典型。

3、三是方圓結合型。即筆畫方圓筆交替使用。這類碑刻以《刁遵墓誌》為代表。



4、第四種尖筆。指一部分碑刻,尤其是在墓誌書法中,常見以尖筆做起收筆。


魏碑的“碑味”實際上就是指其鮮明的藝術特色。魏碑是漢代隸書向楷書轉變時期的書體,其藝術特色是意態奇逸,結構天成,既有漢隸之餘韻,又開唐楷之先河,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清代崇碑大師康有為對魏碑的碑味總結最為到位:一曰魄力雄強; 二曰氣象渾穆; 三曰筆法跳越; 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 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

魏碑方筆墨跡與刀工。紙上的墨跡,與《龍門二十品》(石刻)、與高昌磚志(寫在磚上的墨跡),有一個共同的用筆特點:許多字筆畫的起筆和收筆多呈方稜和銳角,轉折處用斜方角頓折。這是純粹的魏碑方筆。說明寫出見稜見角的字是毛筆本身的功能,是書家通過一定的技法比較自如地寫出猶如刀刻的書法效果。刀工源於原作。書法有優劣,刻工水準參差不齊,這是不言而喻,不辨自明的道理。刻碑以來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為什麼魏碑體這種書風,只在那個歷史階段流傳?華人德雲:“隨北魏消亡而消失……前後流行了四十年,隨即沉寂湮沒了一千年”。方筆筆法至今失傳。 漢末字體演變,隸書、隸楷、楷書流傳有序,隸楷相參。進入到北魏,魏碑楷書已經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形成獨特的風格。康有為稱讚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躍,點畫峻厚,意態奇異,精神飛動,興趣酣足,古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滿。”魏碑無論方與圓,都是以中鋒用筆為上,重筆勢,節奏明快,寶墨濃光,盡顯民族特色。





聖陽文化藝術組織者


首先有兩大共性,第一,魏碑用筆以方居多,方筆雄強。第二魏碑以圓筆兼容,圓筆渾厚溫潤,二者方圓結合字就雄渾峻力、結字上拙樸肅穆。

其次,在筆法上鋪毫切翻用筆普遍存在,中側鋒並用,絞裹鋒頻用。

在結字上跌宕起伏,大小字混用明顯,字形上方、扁、圓、側、甚至各種不規則三角、梯形字處理上大膽放縱。

在字法內對相同點畫進行變態處理,點畫處理上幾乎沒有平行線。大都有右上傾斜之勢。在部首間的處理中運用疏密、俯仰向背、穿插避讓、錯落開合等等方法,製造矛盾再解決矛盾,倚側相生相發互為依存。

以上為魏碑兩大共性中普遍存在的具體個性。個人愚見,為拋磚引玉,望眾位方家指正![祈禱][祈禱][祈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