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短暫,得與失在彈指一揮間:不計較得失的人,總會笑到最後

“不知湘雨來,瀟灑在幽林。”這是唐朝韋應物《夏夜憶盧嵩》中的詩句,表現出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人生的底色本是從從容容、平平淡淡、尋尋常常,瀟灑走一回,便多了一份堅實、一份醒悟、一份自信。瀟灑地直面現實,瀟灑地洞悉人生,瀟灑地接納八面來風,瀟灑地承受恩恩怨怨。

人生短暫,得與失在彈指一揮間:不計較得失的人,總會笑到最後

在現實生活中,對你不敬的人常有之,對你不平的事常有之。面對這些人和事,你如果能以大義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陽光看得遠一些,那你肯定會贏得人們的尊重和敬仰,自己的心情也會天天晴朗,對自己有百利而無一害。

要想做一個處世高手,要想做有個樂觀達人,要想贏得好的聲望,我們在交朋友時就要大度,要心胸開闊,在一些小的事情上不要計較得失,經常忽略個人的恩怨。

人生短暫,得與失在彈指一揮間:不計較得失的人,總會笑到最後

唐初玄武門之變後,王府將領中有些人主張乘勝殺盡李建成、李元吉的黨羽,並“籍沒其家”,許多人還四處搜尋宮府集團的成員和兵勇,爭相捕殺和邀功,使得宮府集團的人惶惶不能自安。

針對這件事,李世民卻採取了相反的辦法,他以安撫為先,在禁止濫捕濫殺的同時,還以唐高祖的名義,昭告天下,解除了他們的擔心。

李世民的大度使宮府集團的人放下武器,自動向朝廷投誠,效忠李世民。在這些人中,最著名的就是魏徵、韋挺等人。

李世民當眾問魏徵:“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

那些在場的官員都為魏徵提心吊膽,而魏徵卻從容不迫地回答:“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禍患。”

對魏徵桀驁不馴的回答,李世民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讚揚了他的忠誠坦蕩,對他更加器重,封為詹事主簿,後改為諫議大夫,步步升遷。

有一次,李世民在九成宮宴請近臣,有大臣提出:“魏徵等人以前是李建成的親信,我們看到他就像看到仇人,實在不願意和他們共聚一堂。”

李世民說:“魏徵等人過去確實是我們的仇人,但他們能為過去的主人做事,這並沒有什麼不對,桀犬咬堯,各為其主,這是可以原諒的。我提拔重用他,就是看中了他們這樣一種態度。況且他們已處於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地位,只要我能持之以恆地信任他們,他們也一定會以誠相報的。”

事實的確如李世民所言,魏徵等人後來為唐朝可謂鞠躬盡瘁,奉獻了所有心力。可見,一個君王,若以大義為重,是能夠得天下、得人心的。作為平常人,何嘗不也是這樣?

古往今來,計較都是人性的缺點,它讓我們失去太多寶貴的東西。一個聰明的人,不計較會讓他長智慧。一個事事都計較的人,他失去的不僅僅是快樂,還有更珍貴的東西。特別是對於金錢的計較,當一個人和錢斤斤計較的時候,金錢也會和你斤斤計較。所以,我們要看得開。當你不是為了金錢而活著的時候,你才可能獲得更多的金錢,金錢僅僅是成功的附帶品罷了。與之相反,不計較,則可能讓人擁有許多寶貴的東西,這些都是無法用金錢去衡量的。

做人不要太計較,努力改變自己,努力喜歡你周圍的每一個人,這樣別人才會喜歡你。對於每個人來講,如何讓別人喜歡你,這非常重要。強迫我自己喜歡我周圍所有的人,這個很難。因為過去自己不喜歡一個人,現在讓自己去喜歡他,剛開始我心裡承受不了;但是應該強迫自己去尋找對方有些什麼優點,慢慢地變成一種習慣,看到一個人就先去發現他的優點,只看他的閃光點,我們就會變得不再計較。

人生短暫,得與失在彈指一揮間:不計較得失的人,總會笑到最後

有一則故事,說的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西米谷區生活著這樣一對夫妻:男的是個泥瓦匠,有一手好手藝,成天樂呵呵地在高高的腳手架上忙碌著;妻子則是個紅臉膛的高個子女人,她沒有工作,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收拾房間、做一桌熱乎乎的飯菜、小跑著將兩個調皮的孩子拉到身邊來。

誰也沒有料到,一場災禍正悄悄地向這個貧窮的家庭襲來。1953年的冬天,泥瓦匠的兩個孩子相繼感染肺炎夭折了。聽到消息的泥瓦匠從高高的腳手架上摔了下來,折了一條腿,躺了整整3個月。再爬起來的他,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瘸腿酒鬼。妻子哭了整整3個月,整個人瘦成窄窄的一條,顯得愈發高了,遠遠望去就像一個披了衣服的木棍立在那裡。

泥瓦匠再也不去工地了,家裡的米越來越少,妻子只好去做洗衣工。可是,她那點微薄的薪水根本不夠男人打酒喝。

很多人都以為,這個女人很快要離開泥瓦匠了。尤其是那年冬天,醉酒的泥瓦匠碰倒了馬燈,他們僅有的3間房子也在一場大火中化為了灰燼。

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冰天雪地裡,那個剛剛趕回來的妻子,號啕著將安然無恙的丈夫緊緊抱在懷中。

房子沒有了,可以再蓋,如果他沒有了,她的希望也就徹底破滅了。

教堂的神父看這對夫妻可憐,將看門人的小房間讓出來,希望能夠讓泥瓦匠看到新生的力量和希望。泥瓦匠拎著一瓶酒坐在房間門口,他的妻子用圍裙揩著眼角,躬身向神父道謝。

神父搖著頭走掉了。兩個月後,春天來了,大片的風信子燦爛地開在教堂外面。神父看到,泥瓦匠橫躺在長椅上喝酒,他的身邊,妻子正在任勞任怨地漿洗衣物。教堂門前,綠色的酒瓶子堆得越來越高。來教堂祈禱的人,不得不強忍著刺鼻的酒氣衝過去。泥瓦匠絲毫沒有悔改的意思,神父的耐心也到了盡頭,他隨便找了個理由驅逐了這對夫妻。他們搬家的那天早晨,全村的人都在教堂做彌撒。等他們出來才發現,原本堆滿酒瓶的教堂門前,已經乾淨如初了。

遠遠地,人們看到那個高個子女人正拉著滿滿一車酒瓶向村口走去。她的身後,東倒西歪的泥瓦匠將一個空酒瓶抱在懷裡,鬼哭狼嚎地唱著什麼歌。

直到萬聖節前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飛快地跑回家告訴爸爸,村西的曠野中,有一座美麗的玻璃房子。

人們奔走相告並跑過去看,只見平坦的曠野上,燦爛的陽光下,一間用玻璃瓶子搭成的屋子正光芒四射地立在那裡。

玻璃房子一側,那個紅臉膛的女人從一堵矮矮的玻璃瓶牆邊立起身來。

人們這才知道,這座房子,竟是她用丈夫扔掉的酒瓶搭建的。

泥瓦匠的妻子從1953~1978年,25年裡,她一共完成了13座完整的建築,其中包括人行道、教堂和許願井。在他們的心中,一個家已經不夠了,妻子想送給丈夫一個村莊。於是,沒過多久,一些無家可歸的老人和居無定所的流浪漢也開始住到這個“瓶子村莊”來。

繁星璀璨的夜晚,玻璃房子的燈火亮起來,素不相識的人們聚集在爐火前,荒涼的曠野忽然成了個溫暖的港灣。

“瓶子村莊”成了一個傳奇,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197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西米谷區將“瓶子村莊”列為官方標誌性建築;1981年,又將“瓶子村莊”列為歷史性標誌建築。

人生短暫,得與失在彈指一揮間:不計較得失的人,總會笑到最後

今天,你無論在哪家公司找一份工作,在職場中工作都是需要具備奉獻精神的。不要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太計較個人得失會讓你失去很多晉升和嘉獎的機會,你雖然付出了很多,但是確實是在磨鍊自己,能力得到培養,創造了提升的機會,這對職業道路的發展是很有好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