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時隔兩個月後現身微博的肖戰,又被推上風口浪尖。

為的是他最新數字單曲的「逆天」銷售額——

24小時突破7000萬,一舉超越了風頭正盛的蔡徐坤和華晨宇,衝到了國內數字專輯銷售總額第一的位置。

而在2016年,周杰倫發佈自己的數字專輯《周杰倫的床邊故事》時,36小時破1000萬的速度在當時都被人稱作是奇蹟了。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但這個現象讓路人也覺得驚訝的,不止是7000萬的天文數字,而是粉絲之間互相打雞血激勵的場景——

核心目的,是催大家反覆購買、買得越多越好。

比如:「105張只是一隻口紅的錢,這很難嗎?」

「只買一兩張,你和路人有什麼區別?」

「別用學生黨當擋箭牌,300塊錢你都拿不出來嗎?」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這些話充滿攻擊性,讓沒經歷過的人深感被冒犯;但銷量卻證明,認同這一套邏輯並真正買了單的粉絲大有人在。

於是,這大型打雞血現場引起了網友巨大的疑惑:

一張專輯為什麼要重複買100次?

為什麼要這麼逼別人花錢?

為什麼他們還真的花了?

第一個問題倒是並不難回答:因為在「數據第一」的娛樂圈,已經沒有人能從重複購買中倖免於難。

不止是肖戰粉絲,現在在銷量榜單上看到的每一位名列前茅的選手,那驚人的數字都是靠平均每個人購買好幾張打下來的。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這只是中國娛樂圈數據狂熱的一個新發展路徑。

曾經的粉絲把自己活成了機器人,不停輪博、刷榜,為的是那些足夠突出的數據成績,不僅能引起路人們的驚歎,還勢必會引起金主爸爸們的注意。

但是數據的泡沫早已被戳破。去年2月,央視新聞頻道就以「驚人數據的秘密」為主題,正式撕下了娛樂圈中大行其道的數據造假遮羞布。

越來越多人和商家意識到,流量明星令人咋舌的微博數據,也許並不能和人氣掛鉤。

靠出力營造的幻想被戳破,粉絲的主力便轉向了這世上最牢靠的東西——

花錢的能力。

一開始,粉絲為了證明自己願意買單,最常見的也不過是在偶像們官宣代言的微博底下「曬單」,證明自己的確支持了自家哥哥姐姐的事業。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如今粉絲們曬單的對象已經升級到寶馬這種等級的商品了

但是這乖巧買賬的姿態,卻讓品牌方們看到了茁壯生長的韭菜。

他們看重這批人強大的購買力和組織性,設計了一系列只針對流量明星的新玩法,刺激粉絲的消費熱情。

有些品牌會設置特別福利,只要銷量達到門檻就能解鎖簽名、自拍、直播等粉絲驚喜。

也有的品牌會打造明星專屬禮盒,搭配海報、明信片、人形立牌等周邊共同出售,甚至會被設置成一個系列,粉絲只有購買得足夠多才能集齊。

如果沒達到銷量要求,像這種「遺憾地通知」↓↓↓根本就是公開喊話:你的粉絲不行,羞恥感極強。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一邊是商家的逐利,一邊是粉絲想為偶像打造的排面,這兩者互相作用,共同構成了「買得越多越好」的風氣甚囂塵上。

從多買一點可以囤著的日用品,到買100張也沒什麼區別的數字專輯,哪一樣和偶像相關的銷量,都必須真金白銀地往裡砸錢。

不管是割韭菜也好,還是為愛發電也罷,在粉絲眼中,在如今的娛樂圈混,這錢必須得給他花。

也正因為如此,這場本該是自願的氪金遊戲也慢慢變了味。

因為當金錢的付出與偶像的人氣、商業價值以及他在同行中所處的位置掛鉤時,必然會出現開頭那種攻擊性滿滿、催人多花錢的氛圍。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而且,一套百試百靈的話術也早已誕生。

初級催錢話術,是最基本的「他的未來就靠我們的錢來證明了」。

一張張大餅畫起來,看著看著就讓人忍不住心潮澎湃。

實則煽動沒見過世面的粉絲過於誇大自己的重要性,在這種集體活動中油然而生責任感和自豪感後,為進一步對「花錢是硬道理」的認同做準備。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甜棗之外,棍子也不能少。

另一種常見的套路,是痛心疾首地擺出自家有多落後、有多慘的事實,斥責自己的粉絲同伴毫無作為:

「我們家的人是都死了嗎?」

「看看人家打了多少錢,而我們才(十分之一的數據),好意思這麼廢物下去嗎?」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比較,正是引人花錢上頭的又一命門。

除了和「對家」的battle不能輸,滿足基本的虛榮心,這套話術還致力於建立粉絲內部的等級高低。

花錢多的人,會得到更多的讚美和崇拜。

在每次轟轟烈烈的催錢活動中,都少不了有富有的粉絲設定一個數值目標,只要能滿足多少人打了這個數值的錢,就追加承諾好的、更大額的金錢。

這些慷慨的大佬會被讚美成「富婆」「神仙姐姐」,在粉圈中地位之高,正和「花錢就是爺」的邏輯相映照。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與此同時,那些花錢「不夠多」的人,將被其他同伴的打壓和質疑圍繞。最常見的手段有用偷換概念施壓:

「只是一杯奶茶的錢,就這點錢都捨不得花嗎?」

和用同伴之間的差距施壓:

「我/某某大佬都買了多少多少了,某學生黨都咬咬牙all in了,你還只買這點,說得過去嗎?」

最終,在這套邏輯裡,付出金錢的多少會和「你究竟有多愛他」掛鉤。

那些因為自身精力和經濟實力有限,或者處於某些私人考慮不能在這場行動中貢獻太多力量的粉絲,在極端的打壓中就變成了「你不配說自己有多愛他」。

並且,掌握著這套話術的人會將花錢少的人踢出這繁榮的結果,因為他們貢獻太少,不配享有別人用百倍的真金白銀砸出來的「榮耀」。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這一切的貶低、打壓,其實都是為了讓花錢少的人主動生出愧疚感,習慣了花錢少就地位低、就可能捱到白眼的規則。

而年紀尚小、辨別能力不強的粉絲投入這種組織,難免對其他個體的尊重和肯定極為在意。

於是,在鋪天蓋地情真意切的呼籲裡,在各種措辭嚴厲的批評裡,在數字驚人的曬單記錄裡,所有人都逐漸對集體的目標產生了一種巨大的狂熱,並願意為此付出相應的代價。

即使這種代價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也會被同伴們認為是理所應當、值得肯定的付出。

在這種自成一體的狂熱中,如果出現一些呼籲大家「冷靜」「適可而止」的聲音,反而會因為這個圈子天然的封閉性和攻擊性,被認定為「對家的陰謀」。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更有甚者,即使偶像本人親自下場勸告,粉絲們也會把這種行為解讀成「不想給黑子們落下催銷量的話柄」。

到頭來,所有的邏輯都圍繞著「這件事必須要做而且越多越好」,所有人都陷在其中並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每一個拼命為之奮鬥的粉圈都變成了一個主動封閉的孤島,而這反過來又促使「ta只有我們了」的邏輯大行其道,形成了一個閉環。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有人會被這種不適和壓力嚇跑,但永遠有人會因為享受到所謂的「凝聚力」而愈發熱衷於此。

因追星而起的結社行為,以及粉絲們會這麼做的精神需求,其實本來不是不可理解——

人人都享受「造神」的快樂。當偶像們在自己的注視下一步一步越走越高,而這條路又是由他們一磚一瓦親自搭建,其間產生的自豪感自然非同一般。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但這種相互滿足的關係原本應該建立在一種你情我願的良性互動之上,如今卻成了與偶像本人沒多大關係、圈子內人與人的鬥爭。

「對家」的粉絲,是必須要超越和打倒的敵人;

自家的氪金大佬,是必須穩固、給予其匹配地位的核心力量;

那些還在猶猶豫豫的新人粉絲,是必須要拉攏進這套規矩裡、多一個是一個的有生力量……

飯圈成了一個個金錢戰鬥的、組織性極強的團體,卻也在這些條條框框中,與喜歡一個明星最初的「快樂」漸行漸遠。

最悲哀的是,粉絲們這樣可歌可泣的付出,可能換來的並非想象中能給ta的靠山和榮耀。

資本方看準了粉絲的心理,利用粉絲的勝負欲促進自己的銷量不是一次兩次。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某品牌化妝品同時讓孟美岐和吳宣儀代言,通過明信片銷量battle粉絲購買力

而商家為了快錢,對新晉流量示好有多快,轉頭向下一個流量的時候就有多快。

能長久地留住明星的商業價值的,的確是粉絲的忠心。可是每個愛上頭了的粉絲都很少去擔心,偶像能留住自己的又是什麼。

答案有很多,但肯定不是自己單方面付出的人力與財力。

但恰恰這兩樣東西卻經常矇蔽了人們的雙眼,讓人誤以為這就是愛一個明星的本質了。

這兩天,何炅回答一位狂熱追星族的話被熱議,此時看來格外應景。

他說:「愛是不用討論對錯的,愛就愛了,也沒有值不值得。但是愛,本應該讓我們更強大,而不是更疲憊而卑微的。」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 內容已獲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獨家授權,禁止二次轉載。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