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劉長佑曾經提出過一個完整的計劃滅亡日本,當時實施的話能成功嗎?

威史


他的計劃不會成功地。原因一:滿清政治腐敗,組織能力差,能戰的主力部隊不多,師未出,日本就早知其動向,徒送死也。原因二:當時的滿清軍隊作戰,被日軍稱為死豬戰法,掌握不了戰場主動權,處處被動,當權者又是投降派,國家又無凝聚力,還時刻擔心漢人在戰爭中掌權,奪了滿人江山,不敗何為!


魚龍夜


題主莫非對“完整”和“計劃”這兩個詞語有什麼誤解,劉長佑這種腦洞大開、沒有任何可行性的想法既不完整,甚至連計劃也談不上,怎麼可能成功。

劉長佑出身湘軍,歷任直隸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職,也算晚清時一個幹員了。在1881年時劉長佑認為日本野心勃勃,日後必然成為禍患,因此提出了一個先發制人的想法。

按照劉長佑的設想,日本侵佔琉球以後違反國際公法,各國不會對它包庇。清政府可以兵分三路,一路出松花江進攻庫頁島,一路過鴨綠江從釜山出發攻擊日本西部,另一路則從寧波、定海出發攻擊長崎,日本指日可定。

劉長佑的這個想法顯然非常粗糙,基本可以說是在地圖上畫了三個箭頭就已經結束了。至於清軍如何通過俄國領土、該派多少部隊,如何海上運輸,後勤如何解決、具體怎麼打等等問題全部被忽略,顯然不是什麼整的計劃。

另外從這個劉長佑的這個想法可以看出當時清政府上下絕大多數人對於國際形勢的無知。

自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對其海陸軍也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1881年的時候,日本陸軍已經按照西方模式建立了7個師團,近10萬人,全部裝備了西式步槍和大炮。而日本海軍則已經裝備了4艘鐵甲艦和大批的西式炮艦。

相比之下,清軍此時還是傳統的勇營模式,除了換裝西式武器外,和傳統軍隊沒有任何區別,戰鬥力遠不如日軍。海軍則剛剛起步,北洋只有幾艘蚊子船,南洋水師和福建船政水師只有幾艘跑船,實力不如日本海軍。

很明顯,劉長佑的計劃完全是一廂情願。清政府無力調動足以擊敗日本的軍隊遠征日本,也無法保證海上航行的安全,根本不具備任何的可行性。所以在劉長佑提出這個計劃以後,清政府沒有任何反應也就不奇怪了。


不沉的經遠


劉長佑是晚清重臣,也是湘軍的重要將領。他的一生參與了鎮壓太平天國,鎮壓廣西天地會等軍事行動,屢立戰功,不斷得到升遷。曾經擔任過廣東,廣西巡撫,最後做了雲南總督。劉長佑在幫朝廷內部叛亂的同時,也積極改善百姓生活,對多次制約和抵禦法國殖民者對廣西和雲南的入侵。可以說是當時一個能文能武,很有政績的封建官僚。而劉長佑晚年,正是清朝開展“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的時代,許多清朝官員具備了一定的近現代戰略眼光,劉長佑就是其中一個。多年主證西南的經驗讓他對當時中國的邊疆危機有很清醒的認識。

一,三路出兵滅亡日本。

當時,俄國正在一步步蠶食和強佔西南大片領土,法國則正在一步步滅亡吞併越南,打算進入中國的西南,日本則在朝鮮半島發展自己的勢力,又於1879年滅亡吞併了琉球國,對中國的臺灣島垂涎三尺。

正是在這種危機四伏的背景下,劉長佑於1881年向朝廷提出分兵三路攻佔日本,從而震懾列強的野心的建議。

劉長佑的作戰計劃是這樣的:

1,派有作戰經驗的大臣宿將從東北出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將庫頁島南部的日本勢力清除並遏制其北方通道。

2,派遣軍對進入屬國朝鮮,扼制日本的西線。

3,派水師從寧波、定海直趨長崎,攻佔日本南部。同時東南沿海加緊防守,防禦倭寇進攻沿海地區。

如果朝廷按照劉長佑的方案出擊日本的話,成功率是很大的。我們可以用當時清朝與日本實力進行對比。

二,清朝與日本在1881年的實力對比。

清朝方面:此時正是洋務運動開展了十多年的時候,清朝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科技,軍隊裝備和作戰水平都大大提高,而國內的反清起義從太平天國被鎮壓後就一直陷入低潮階段。

此時的清朝和英美等列強關係打的火熱,西方列強也出於自己的目的很看好清朝,積極幫助清朝訓練近現代化軍隊。

財政方面也有了起色,這相對平穩的時期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同光中興”。而法國勢力尚被馮子材和劉永福遏制在越南,還沒有深入內地。出兵日本並不侵犯沙俄的利益,因為日本曾與沙俄爭奪庫頁島,雖然最後退出去了,但得到了附近的千島群島,這讓沙俄也很不痛快。此時出兵,國力和軍力都能夠承擔,列強也不會太乾涉。更何況,當時老佛爺還沒有喪心病狂的要挪用軍費,反而是支持洋務運動的開展。

日本方面:明治維新剛好十四年,日本逐步形成近現代國家,軍國主義也剛開始抬頭不久。此時的明治政府由於把費用大多投入于軍隊建設中,國內的經濟是很薄弱的。

雖然同時接受西方的科技,但列強們更多是把目光投在中國這個東亞的傳統老大身上,列強也和清朝一樣對這個彈丸小國的熱心並不大。而且日本國小民貧,在軍隊建設上比不過中國。如果清朝忽然從三面進攻的話,明治政府極有可能倒臺,東亞的歷史或許能夠改寫。

清朝於1886年建立了北洋水師,並因為外交事務開到了日本沿海,當時的日本根本沒有見過如此巨大的軍艦,對清朝一度十分恐懼。更何況是1881年的時候呢?

但日本最厲害的是對清朝的軟弱拿捏的十分到位,吞併琉球即是日本的擴張方針,也是對清朝的一次試探。結果是清朝方面對琉球的滅亡並不是太在意,這讓日本有了更大的野心和膽量。

通過上述可以得出結果:1881年日本的力量完全不如清朝。而此時的內外環境,也是清朝滅亡日本,改變東亞格局的最佳時機。

三,計劃落空。

劉長佑的奏摺到了北京後就再沒下文,朝廷對他的“揚戈東洋,震懾四夷”的建議並未採納,這個極有可能改變歷史走向的天才計劃也就此落空。此後的日本也在不斷的學習和強大,特別密切關注清朝的變化。當他們知道北洋海軍建立後,短暫的惶恐後就拼命發展自己的海軍力量。清朝則對日本的種種變化充耳不聞,依舊覺得它是個小小的彈丸之國。

在清朝統治者短淺的目光和自高自大的心態下,小日本最後成了最大的禍害。1895年的甲午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逼迫清朝割讓臺灣,賠款兩億兩白銀。三十年洋務運動積累的財富全被日本掏空。迴光返照式的“同光中興”從此結束,列強轉而重視日本。而提出滅亡日本計劃的劉長佑此時已經去世多年,他大概不會想到,堂堂的大清帝國最後被日本按在地上摩擦,哎,這個曾經可以用來殺雞黑猴子看的小小島國,早已經不是劉長佑時代的小小蠻夷了。

總結:

劉長佑有著天才的計劃,1881年也賦予了清朝解決東方強盜的機會。但朝廷沒有重視,清朝的統治者真是鼠目寸光,最終被小小的日本割了臺灣,搶了朝鮮,臨走還了一大筆敲竹槓。而統治者的愚蠢在加速自己覆滅的同時,也把苦難和屈辱帶給了人民。

近代史真是不忍細看,那是人民的血淚史,憤怒史,統治者的愚昧史和軟弱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