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後離婚潮:離與不離對孩子都是一種傷害

高考後離婚潮:離與不離對孩子都是一種傷害


據民政局的工作人員說,高考後一週,湖南有4142對夫妻辦理了離婚手續。如今,婚姻出現問題,要拖到孩子高考後離婚,似乎成了一部分家長的共識。可是,高考後,孩子就能承受離婚帶來的傷害嗎?一對假面夫妻,成天爭吵、冷暴力,甚至動不動就拳打腳踢,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孩子的內心就沒有受傷嗎?心理學研究發現,生活在只擁有一個完整外殼家庭的孩子,比沐浴在愛中長大的單親家庭的孩子,會受到更多傷害。

一份民政部的統計信息顯示,離婚率最高的省份黑龍江和吉林,離婚率已達到了60%。離婚是每個人的自由,如何減少對孩子的二次傷害卻是每個做家長的最不容忽視的問題。

高考後離婚潮:離與不離對孩子都是一種傷害

保護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假面夫妻嗎?

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婚姻已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家長想的不是如何離婚,而是如何達成協議,等到孩子高考後再離婚。先不說,這樣的婚姻有沒有維持的必要,在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缺少安全感,自我價值感惡化。成年後,他們常常敏感多疑、自卑、不相信愛情,甚至有暴力傾向。

有人說,離婚是遺傳的。其實,遺傳的不是基因,而是教養的方式。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說,如果一個人在6歲前生活在氣氛緊張的家庭環境中,大腦中的皮質醇水平就會產生異常。而一個成年人在童年時受到了持續的威脅,被父母忽視或虐待,那麼這個人的應激系統就會關閉,要麼一直處於警戒狀態,要麼對外界的刺激已經麻木。最終導致他在愛情中,不是沒有安全感,就是缺乏對別人的防範,從而成為受害者。

一名知乎網友提到,“我清楚地記得三歲的我站在掛著‘五好家庭’的門楣下給爸媽勸架,‘爸爸媽媽,我們是五好家庭啊,不能打架……’清楚地記得父親奪門而出後,我試圖安慰哭泣的母親卻被她一把推開把怨氣撒在我身上……理智和經驗都告訴我,對孩子來說,和諧健康的親子關係比表面完整的家庭結構要重要得多。”

另一名知乎網友提到父母不是吵架就是打架,為了脫離這樣的環境,她苦苦勸說父母離婚,他們卻覺得為了孩子要維持一個完整的空殼家庭。“我真的煩躁得不行不行的了,煩得想捅死自己算了。他們沒有離婚反而給我帶來了更大的影響——恐懼婚姻。多少次做夢夢見結婚就會嚇醒,有對象了說起結婚的事心裡就格外難受、絕望,這個話題在我面前不能提。以至於後來恐懼和異性戀愛,因為恐懼會走到結婚的那一步。我爸媽到現在也不知道,他們給我帶來的傷害。如果當年離婚了,讓我不要看到那麼多黑暗和絕望,我會是怎樣?”

不和諧的家庭關係,會讓孩子變得冷漠、焦慮、安全感缺失,成年後,他們更容易有抑鬱傾向,不敢走入婚姻。

離婚的最好時機,就是二人意識到已經難以生活在一起的時候,考慮孩子的關鍵是如何和平與體面地分手,兩個人如何共同撫養孩子,給孩子愛與安全感,不讓孩子因為你們的離婚而再次受到傷害。

高考後離婚潮:離與不離對孩子都是一種傷害

如何得體地告訴孩子你們離婚的消息?

有的家長片面地認為,封鎖離婚的消息,演一場家庭大戲,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其實,冷漠的家庭,寵物都能感受到低氣壓,更何況是孩子。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員,要重視他的感覺,就要告訴他應該知道的消息,那麼如何得體地告訴孩子你們離婚的消息呢?要注意這四點:

1.合適的時間

這個時間,不應該是孩子在緊張的備考前,家裡的重大聚會時,要選一個輕鬆的時間。比如,一家人去郊外度一個週末,在週末結束後,告訴孩子。也可以是,寒暑假的時候。時間的選擇,一定要合適。如果選擇孩子在學業上有重大選擇的時候,孩子有可能會自暴自棄,從而影響學習。

如果孩子比較敏感,要提前給孩子做心理建設。這樣孩子接受起來也更容易,對孩子的影響也會小一些。

2.不相互指責

告訴孩子你們離婚的消息時,雙方都要在場,同時不要指責對方在婚姻裡犯的錯誤。“如果不是你爸出軌,我也不會離婚。”“男人都不是好東西。”這樣的指責,一方面不利於氣氛的和諧,也不利於孩子對這個消息的接受度。你們的互相指責,會讓孩子誤以為是自己不好導致的家庭破裂。這會讓他們內心覺得鬱鬱寡歡,無力承受,從而憎恨自己,做出不理智的行為來。

3.不用告訴具體的細節

一個朋友已經40多歲了,一直沒有結婚,說起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她總說,那時候母親總是會拉著我的手說,我對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你爸爸外面卻有女人了,回來就要和我離婚。我不同意,他就對我拳打腳踢。如果不是為了你,我早離了。你爺爺奶奶也不是什麼好人,連勸都不勸你爸。你爸簡直不是個東西。

離婚前後,她媽媽拉著她的手不知道哭訴了多少次,每一次除了罵她爸爸、爺爺、奶奶,就是說為了她好。這讓她一直恐懼婚姻,就連戀愛都不敢談。

孩子不是你們婚姻的裁判官,沒必要告訴孩子離婚的具體細節。也不要一味地說,為了孩子你才在婚姻裡委曲求全。給孩子建立一個良好有愛的環境,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4.安慰孩子

乍一聽到,家庭將要破裂的消息,孩子難以接受,出現負面情緒,都是非常正常的。離別是世界上最傷感的事情,連大人都不願接受這樣的變故,更何況是孩子。多安慰孩子,給他們安全感,告訴他們只是婚姻變了一種形勢,並不會影響對他的愛。同時,要注意幫助孩子排解負面情緒,不要讓負面情緒成為他內心的壓力,而是讓他看到積極的一面。

高考後離婚潮:離與不離對孩子都是一種傷害

如何和平的共同撫養孩子?

一提到共同撫養孩子,我們就會想到王菲。王菲與竇唯離婚的時候,竇靖童才兩歲多。王菲與李亞鵬離婚的時候,李嫣7歲。兩個孩子都處於童年,卻沒有受到離婚的影響,而是變得越來越優秀。竇靖童成為歌手,李嫣小小年齡就舉辦了個人畫展,還登上巴黎時裝週的舞臺。

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得益於家長的和平共處。離婚後,王菲依舊與竇唯的家人走得很近,在李嫣的生日會上,竇唯的媽媽都來參加。離婚後,王菲也時常帶著李嫣出遊,陪李嫣去圖書館。她沒有放棄孩子的成長,也沒有放棄共同撫養孩子的義務。

那麼如何做到和平的共同撫養孩子呢?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打探

無論孩子與誰生活,都會到另一半那裡去。在孩子到另一半那裡的時候,心態要放輕鬆,不要過多地囑咐孩子注意事項。孩子回來後,也不要打探孩子在另一半那裡過得是否開心,玩了什麼吃了什麼,對他怎麼樣。甚至打探另一半的生活,繼父/繼母對你怎麼樣?

打探前任的生活,不僅會給自己造成壓力,同時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壓力。不打探,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孩子的尊重,更是給孩子的一種自由。

2.不指責

每個人都有愛孩子,與養育孩子的方式。你的方式不一定是全對,別人的方式也不一定全錯,尊重彼此對孩子的愛,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成長。

如果孩子回來後,你不是一通抱怨就是一堆指責,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下一次,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與對方相處。長大後,孩子更難以與他人相處,不能共情,害怕交際。

3.尊重孩子的選擇

離婚官司中重要的一項,是爭奪撫養權。為了爭奪撫養權,很多人會告訴孩子在法庭上要選自己,一旦孩子沒有選擇自己,就會雷霆大怒,指責、抱怨甚至從此不再見孩子。

離婚後,孩子對爸爸/媽媽好一點,就接受不了,覺得孩子背叛了自己,對不起自己的撫養等等。無論婚姻如何,爸爸媽媽都是給予孩子生命的人,他愛他們那是應該的。只有從小有健康的愛,長大了,孩子才會正常地戀愛進入婚姻生活。如果從小接受的是不健康的愛,那麼長大後,他不懂如何愛人,拒絕進入婚姻。

董潔與潘粵明離婚後,獨自撫養著頂頂,一直不讓潘粵明見頂頂,潘粵明只能隔空祝頂頂生日快樂,而頂頂也只能從網上看一下關於潘粵明的消息。無論董潔給頂頂創造多好的成長空間,從心理學上來說,缺少父愛的孩子很容易對社會產生畏縮心理,甚至出現情感障礙。

4.給孩子正常的生活

婚姻發生了變故,對孩子的愛與陪伴不要發生變化。楊冪與劉愷威離婚後,楊冪沒有把小糯米接到自己身邊照顧,依舊讓孩子在香港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只要有時間,楊冪就會飛到香港去看孩子。在節日的時候,一家人依舊會一起度過。雖然爸爸媽媽分開了,孩子依舊生活在原來的軌道上,一家人也依舊會在一起歡笑暢談。

不要因為對方的撫養費給晚了,或者孩子需要交學費,而讓孩子去要,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大人的事情要大人想辦法解決,不能把孩子拖進泥潭。

高考後離婚潮:離與不離對孩子都是一種傷害

物質條件豐盈就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嗎?

有人覺得離婚了,最對不起的就是孩子,就會想方設法地在物質上給予補償。什麼貴買什麼,上最好的學校,找最好的興趣班,試圖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物質生活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卻不是必要條件。

一味地以物質來補償,會讓孩子建立錯誤的金錢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同時,只懂得用物質來滿足孩子,會忽視孩子真正的需求。

被忽視的孩子,更容易在學校表現欠佳,逃學、打架,甚至於染上不良的習慣。他們容易受到來自同伴的壓力,所以更容易去結交那些壞孩子,或者乾脆成為壞孩子。

毛姆曾說:“要記得在庸常的物質生活之上,還有更為迷人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就像頭頂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卻散發著寧靜又平和的光芒。”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非常注重孩子精神上的培養,兒子投資失敗了,洛克菲勒說:“如果你宣佈精神破產,你就會輸掉一切。失敗是一種學習經歷,你可讓它變成墓碑,也可以讓它變成墊腳石。沒有挑戰就沒有成功,不要因為一次失敗就停下腳步,戰勝自己,你就是最大的勝者!”

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獲得快樂與幸福的源泉。精神上富足的人,才能擁有獨立的人格。

高考後離婚潮:離與不離對孩子都是一種傷害

什麼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蘇珊·福沃德曾說:“從孩子生活中消失的父母會強化孩子不被關愛的感覺,繼而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而受傷的孩子將會帶著這種傷害步入成年,就好像囚犯拖著鐐銬一般。”

離婚,只是兩個人感情的結束,並不影響對孩子的愛與陪伴,這是很多人都忽視的問題。

一位知乎網友就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他說父母的離異確實給他帶來過一定影響,現在他卻感謝父母當初勇敢地選擇分開,也感謝他們時時刻刻都能給自己愛與陪伴。

離婚前,父母整天爭吵,離婚後,他們反而成了不錯的朋友。初中時,父親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母親每週都會來做飯,一家三口有說有笑,比離婚前的氛圍更和諧友愛。出國留學後,三個人建了一個群,每隔兩三天一家三口就會在群裡分享自己的生活與故事。等到回國後,母親忙了,他就住到父親家,父親有事了,他就住到母親家。他內心一直有一種安寧感,覺得父母一直在身邊陪著自己。即使是後來父母都組建了各自的家庭,他也沒有被拋棄感,更多地感受到了父母給他的濃濃的愛。

他覺得自己很幸福,父母離婚後,沒有弄得雞飛狗跳,而是找到了更好的相處方式。讓他在心理上覺得家是完整的。

愛孩子,不是時時刻刻都能陪伴在他身邊,而是給他一種安全感,哪怕父母不能時常聚在一起,也能讓他感覺家是完整的,他不是被父母拋棄的孩子,而是有了困難有人幫著出主意,有了心事有人可以訴說。不幸的婚姻,已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不能因為離婚對孩子再造成二次傷害。

要切記德國心靈治療師海靈格說的那句話:“健康家庭宛如平地,孩子會成長為挺拔的大樹,而有問題的家庭宛如懸崖,孩子會成長為奇形怪狀的樹。”

我不是勸大家要離婚,而是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要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有愛的環境,讓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獲得良好的自我認同感。做到了這些,無論生活在單親家庭裡,還是健全的家庭裡,他們都有獲得幸福的能力與謀求快樂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