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26%的人信任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仍不被大多數人看好,這是為何?要採取怎樣的措施才能讓加密貨幣收穫更多主流人群的信任?

最近《經濟學人》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只有26%的人信任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人們更願意接受央行發行的中心化數字貨幣。

比特幣誕生已過十載,以它為代表的加密貨幣終於從小眾群體走進主流視野,引發了廣泛關注,卻仍不被大多數人看好,這是為何?要採取怎樣的措施才能讓加密貨幣收穫更多主流人群的信任?

01

比特幣信任度“最低”

時下“無現金支付”的概念已經很普遍,各種各樣的技術替代了實物鈔票和硬幣。《經濟學人》發起的這項針對3000多名數字支付用戶的調查發現,現金只是第三種最受歡迎的支付方式,並且有85%的被調查者表示他們很熟悉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的好處有很多,改善金融追溯、增強普惠金融、降低成本。這使得從中國到瑞典的各國政府和企業——包括Facebook和投資銀行摩根大通——都在試驗自己的數字貨幣。如今在美國,大家對“數字美元”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同樣是“數字化的貨幣”,人們對比特幣和對金融企業、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的態度卻相差甚遠。

調查發現,人們對央行支持的數字貨幣的信任度最高,對大型金融公司發行的數字貨幣的信任度位居第二(為40%),對大型科技公司的信任度略低(為36%)。受訪者表示,他們會信任銀行、大型企業——無論是科技企業還是金融企業——而不是像比特幣這樣沒有任何特定組織支持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

只有26%的人信任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

因此,擺在面前的事實是,人們對數字貨幣的熟悉程度空前高漲,但對比特幣等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依舊嚴重缺乏信任。

02

如何改善信任問題?

過去,比特幣和加密貨幣受到大量負面報道,央行、商業銀行、甚至ZF都將其稱為“史上最大的泡沫”,雖然後來被證偽,但刻板印象已經形成,要在短時間內改變大家對加密貨幣的看法並非易事。

信任的缺乏也意味著市場擴張受限。如果加密貨幣市場想進一步發展,必須先解決遺留在眼前的難題。那麼,要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才能使得加密貨幣被大規模使用呢?

1. 用戶教育

這一條對加密貨幣的未來非常重要性——人們應該如何使用它?在《經濟學人》的調查中,有44%的受訪者表示,使用加密貨幣的主要障礙是“不理解如何很好地使用它”。

《比特幣和區塊鏈基礎》的作者就說過,“你需要一些基本的知識和能力來使用數字貨幣,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這些技能”。事實也是如此:調查發現,擁有大學或更高學位的受訪者使用加密貨幣的可能性是擁有高中文憑或職業培訓的受訪者的兩倍多。

2. 讓它變得更安全

有32%的受訪者表示“加密貨幣技術不安全”。雖說這一點與教育是相輔相成的,但加密貨幣的確沒做到100%的安全,盜幣、丟失、黑客等等現象頻繁出現,瑞典央行行長曾經就強調過,網絡犯罪是這一領域發展的關鍵挑戰。

3.更多的使用選擇

28%的受訪者發現,現實生活中能用到加密貨幣的地方實在太少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前提,是把目前已有的應用場景做到極致,這樣隨著用戶體驗的升高,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從而使得應用場景的多樣化成為可能。

4.簡化購買流程

接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購買數字貨幣的步驟過於複雜。如何消除這道門檻,是讓數字貨幣走進更多普通人生活的關鍵。

5. 防止非法活動

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數字貨幣主要用於欺詐或非法交易,這並不奇怪——調查中有25%的人都這麼認為。世界上大多數監管機構都持同樣的觀點,很多ZF政府都會對加密貨幣進行嚴格監管,以防止它們被用於洗錢或資助恐怖活動。另外也有數據顯示,在所有的“暗網”交易中,比特幣交易只佔到其中的1%不到。

6. 展示其內在價值

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相信數字貨幣有內在價值。

事實上,投資銀行摩根大通曾表示“比特幣具有內在價值”;美國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學家也說過,像BTC這樣的無國界貨幣“可以帶來巨大的宏觀經濟效益:為無銀行賬戶的人提供銀行服務,保護消費者的購買力不受通貨膨脹的影響等等”。認定其具有內在價值的畢竟是少數,如何向大眾科普其內在價值是一個叩待解決的問題。

03

結語

病毒黑天鵝為“無現金經濟”創造了巨大機會,但加密貨幣依舊不被主流人群信任,大多數人仍然認定中心化的解決方案是更好的選擇。

其實出現這種狀況並不奇怪,只有11年曆史的比特幣仍處於起步階段,要知道央行已經存在數百年。

短時間內要讓人們從一個“可控且可信”的模型轉而信任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模型是非常困難的,它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成本去教育用戶。而教育的事情,往往無法一蹴而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