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遠把印度佛教理論和中國的業報思想結合,減少了弘傳佛教的阻力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慧遠,雁門樓煩人,俗姓賈,少年時代曾潛心於儒學,精通《三禮》《毛詩》,後來因為受到魏晉玄學的影響轉而研究老莊。在經歷了中原頻繁的戰亂之後,慧遠深深地感覺到自己所學的儒學經術對於治國興邦並無作用,既然報國無門,遂跟從道安出家。

慧遠把印度佛教理論和中國的業報思想結合,減少了弘傳佛教的阻力

慧遠生活的那個年代,佛教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支影響廣泛的社會力量,這一時期的出家人中,良莠不齊、魚龍混雜。

既有真心出家求佛學道以求利益眾生的人,也有為了滿足一己私慾、勾結權貴、插手政治、妄圖謀取官職、當個“緇衣宰相”的人,更有大肆聚斂百姓錢財、大興土木、修建塔寺、攀比奢侈之徒。

一些僧徒的不良行為,不僅給佛教的發展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而且更使得佛門清淨不再,威信掃地,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滿。

慧遠把印度佛教理論和中國的業報思想結合,減少了弘傳佛教的阻力

而當時的統治者擔心佛教勢力發展過快,會對自己的統治產生不利影響,晉安帝元興二年,即403年,桓玄下令清理沙門,強令出家僧尼在見到帝王時要行必要的禮節,不作禮敬者,一律獲罪。

而慧遠則作了《答桓太尉書》和《沙門不敬王者論》,闡述了佛教能夠起到輔助王政、教化民心的作用,並請求統治者對沙門的習俗持寬容之心。

慧遠本身有著堅定的宗教信仰,而且他的佛學理論極其深厚,其人格品行也崇高無缺,因此贏得了統治者的敬佩,桓玄由此也收回了成命。

慧遠把印度佛教理論和中國的業報思想結合,減少了弘傳佛教的阻力

慧遠又從法性不變出發,推導出靈魂不滅的結論。學佛修道之人,精神與法性實體已然結合,通過宗教上的修持便轉化成為佛之法身,而凡俗之人的精神只能是隨物而化,在生命結束之後,便會轉化到另一個形體之中。

在中國傳統宗教觀念中就存在靈魂觀,認為靈魂是非物質的,而且認為人的肉身是短暫的,而靈魂卻是長久存在的,不會隨著肉身的死亡而死亡。

慧遠把印度佛教理論和中國的業報思想結合,減少了弘傳佛教的阻力

慧遠還提出了“薪盡火傳”的說法,一個肉體消亡了,靈魂就會轉到另一個肉體上,好比一堆柴燒盡了,火種卻不會消失,而是傳到另一個火堆上去。

“火之傳於薪,猶神之傳於形。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而靈魂的這種傳遞就是佛教所說的輪迴。慧遠更進一步,把佛教的輪迴學說和中國古代早已有之的善惡因果報應思想相結合,

“三業體殊,自固有定報。業有三報,一日現報,二日生報,三日後報”。

慧遠把印度佛教理論和中國的業報思想結合,減少了弘傳佛教的阻力

而這些因果聯繫,都是從人的主體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人的一言一行,乃至當下的每一個念頭,都是具有善惡不同的價值屬性的。每個人所造之業不同,所受到的果報自然也是千差萬別的。

慧遠的“三業三報”說不僅更加強調人們要對自我的言行負起責任來,從而對淨化人們的行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也比傳統的福禍因果說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慧遠把印度佛教理論和中國的業報思想結合,減少了弘傳佛教的阻力

慧遠把人的不死而永恆存在的靈魂當做承受輪迴業報的載體,其理論根據是靈魂不死論。鳩摩羅什則指出慧遠的這種佛學思想與印度傳來的大乘佛教教義並不相符合。

因為這種對於靈魂的執者,是犯了“我執”的錯誤,假如僅僅是從迷戀自我靈魂,為了自己不墮惡道,能夠脫離輪迴苦海、獲得福報而做善事、修福田,動機仍舊是功利的,因此仍然算不得是真正的解脫。

慧遠把印度佛教理論和中國的業報思想結合,減少了弘傳佛教的阻力

但是,根據印度佛教一切皆是無常的說法來講,既然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變化不定的,那麼人的靈魂不斷輪迴,也是可以說通的。而鳩摩羅什所宣講的教義儘管符合印度佛教的正統,但是他的理論十分深奧難懂,不易為中國人所接受。

而慧遠把印度佛教的理論和中國由來已久的業報思想相互結合,不僅減少了弘傳佛教的阻力,也使得理論更加通俗易懂,同時也便於發揮佛教輔助王政、教化人心的作用。

所以,慧遠的這一佛學思想一經提出,就受到社會的重視和統治者的欣賞。這也說明,中國宗教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重視宗教的社會功用更勝於其哲學理論上的探討。

作者介紹:我是“小三三的小可啊”,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