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創業君王,但他的成就不能抹煞李淵的成就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李淵除了為人上的優點,他在執政期間,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法律等諸多方面都制定、實施了較為開明的政策,使遭受了長期戰亂的社會能夠穩定下來,恢復、發展生產,使飽經滄桑的人們能夠安居樂業……雖然李淵執政時間較短,這些進步措施還沒來得及在他的統治期間充分發揮作用,但這並不能否認這些措施的進步,也不能因此否定李淵在唐朝歷史上的先驅者地位和作用。

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創業君王,但他的成就不能抹煞李淵的成就

李世民確實也是一位傑出的創業君王,但他的成就不能抹煞李淵的成就。非但如此,還得承認李世民對李淵的政策和成就還有一種繼承性一正是有了這種繼承和長時間專心致力於國家建設,加上李世民自身的政治才能,他才能有“貞觀之治”的政績。李淵還是一位頗有謀略的軍事家,但對李淵有成見的讀史人就更容易忽視李淵這方面的成就了。在攻克長安之前,李淵是親自帶兵打仗的。

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創業君王,但他的成就不能抹煞李淵的成就

他曾有以弱勝強,智克突厥的優異戰績;他以劣勢的兵力擊敗了強大的“歷山飛”起義軍,也顯示出他的軍事才能;在進軍關中途中,他親自統率大軍,採取類似於“蛙跳”戰術的策略,暫時不強攻屈突通據守的蒲反,而分兵兩路,一路西取長安,另一路東拒蒲反、中原之敵,從而順利攻佔關中,這是一個絕對優異的成功戰例。從這些僅有的戰例已經可以看出,李淵確實是一個頗具才能的軍事家。

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創業君王,但他的成就不能抹煞李淵的成就

而他在具體戰績上之所以再沒有更大的成就,不是因為他無能,而是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再親自領軍打仗。不過,可以彌補他在具體戰績上的薄弱的是,他建立了更為高超的功績一他以戰略家的卓越才能指揮各路大軍統一了全國。但是,很奇怪的是,長期以來,李淵作為一位卓越的戰略家始終被人們忽視,正如他的其他突出成就被人們忽視一樣。

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創業君王,但他的成就不能抹煞李淵的成就

相反,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最多隻算得上是一位戰功卓著的將軍,可他的聲譽卻遠遠超過了統率將軍的核心首腦李淵一這個核心首腦,從戰略的高度總體把握著全國的統-進程。說李淵是位卓越的戰略家,在現有的頗為不公正的史籍記載中就可以找到充分的證據。在太原起兵之前,李淵就想到要進取關中。如果沒有戰略眼光,他怎能想到關中的重要?如果換作其他人,他們很可能就滿足於割據河東一隅之地,稱寸地之王。

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創業君王,但他的成就不能抹煞李淵的成就

李淵不同,他不但知道關中的重要,而且起兵之後,立即進取關中,其戰略遠見非同一般。在進軍長安之時,李淵決勝於千里之外,命令李世民兵分兩路,一路繼續向西,進佔長安的西部屏障扶風郡,防止隴右的薛舉東犯,另一路繼續遷回進擊長安之西。當東拒蒲反、中原隋軍的李建成、劉文靜部成功完成任務之時,李淵認定東線已不成威脅,果斷抽調東線大軍前往長安,與李世民部會合,圍攻長安,很快攻克長安。這難道不是一個戰略家的高超表現?

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創業君王,但他的成就不能抹煞李淵的成就

攻克長安之後,李淵立即派遣三路兵馬,分別招撫隴右、中原、山南三個方面,經過數年之功,三個方向的進攻都取得了巨大進展。當然,三個方向不能同時成為戰略重心,李淵是知道這一點的,因此他循序漸進,先集中力量平定了隴右、河西,再穩定了河東,然後大舉進攻中原,消滅了王世充、竇建德。他的戰略重心停留在北方,因為北方的割據勢力要比南方強大得多。因此在統一北方的同時,南方的統一進程也在繼續。

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創業君王,但他的成就不能抹煞李淵的成就

所以,李淵幾乎是同時統一了北方和南方。在這個統一過程中, 李世民確實戰功卓著,但他的功績只在於統-北方,南方之功另屬他人。所以,如果說李淵在統一過 程中毫無建樹,或者說唐朝統一中國全是李世民的功勞,那是違背歷史事實的。事實是,李淵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不再是一名行軍打仗的將軍,而且比將軍更高一級的戰略統帥,這是符合他的帝王身份的;而李世民,雖然戰功卓著,也最多隻能是位傑出的將軍。

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創業君王,但他的成就不能抹煞李淵的成就

戰略統帥沒有將軍,不能實施其戰略,將軍沒有戰略統帥的指揮,不足以建立豐功偉績。因此,在肯定李世民的戰功之時,也必須肯定李淵的戰略家作用。開創大唐基業,毫無疑問是李世民居功至偉。高祖是-心要立世民為太子的。由於李世民的執意謙讓,使得李建成以年長而得以冊立為太子,這就是事情的起因。當時的李世民,缺乏政治遠見。沒有從天下、社稷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犯了慕虛譽、強矯飾和盲從遷儒之論的錯誤。

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創業君王,但他的成就不能抹煞李淵的成就

而此時的高祖,雖然隱約地有所預感事情的不妥,但他卻順從了李世民的意見,冊立了建成為太子。高祖犯了沒有堅持己見的錯誤。李建成對僅以年長而得冊立他為太子,並沒有進行絲毫的謙讓。他犯了沒有自知之明而坐貪天功的大錯。李元吉按道理說他應該是一個局外之人,然而,由於他生性貪殘,暗蓄狼子野心,他也想坐享天功而暗懷篡逆之心。因此,一場大義滅親的驚天之變就在所難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