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清輝,一代名相張九齡奉公守法的一生

導語

歷史就如同一陣洪流,有的人被沖刷而出,有的人則在洪流中被淹沒。歷史尚且如此,文學史更是這樣。有許多文人大儒漸漸被淹沒在了歷史之中,致使許多人對於他的認識就停留在了其它方面,而他在文學史上的貢獻確被埋沒。

就比如說因為發明地動儀而出名的張衡,根據考古研究地動儀流傳到現在,其實就是一個空殼子,根本沒有預測地震的能力。張衡的出名確是因為此,可是他的文學素養確實泰斗級別。有比如今天的主人公張九齡,一個丞相,一個詩人。李唐文學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這樣的人物不應該被遺忘。

張九齡的出身

張九齡出生於公元678年,於公元前740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張九齡,又名張子壽,或者張博物寄託了他的父母對他的期望,希望他將來知識淵博,寬懷納物。他本來是河北人,但是由於先輩躲避戰亂到了廣東。並且還在廣東做了官,張家就定居了下來。

明月照清輝,一代名相張九齡奉公守法的一生

(圖一,張九齡畫像)

雖然張家是有人做官,但是在那個時代絕對算不上一個貴族。並且他們不斷的與當地人通婚,使得他們在將就血脈的唐朝出身變得不是很顯赫。這也使得張九齡的出身對於他的仕途而言,非但沒有助力,還甚至成為他邁向更高地位的一個判腳石。

但是誰讓張九齡能力出眾,壓住了同一輩人的光環,這也是他能走向一個更高地位的原因。以至於他後來官拜宰相,打破了江南不出丞相的這一局面,堪稱嶺南一代的驕傲。

才華出眾,備受矚目

張九齡也是一位少年天才,歷史上真真實實的記載了他七歲的時候,便能寫出出色的文章和詩文。並且張九齡十分懂得推銷自己,在他十三歲那年,便以一位平民百姓的身份直接上書當時的廣州刺史王方慶。這一舉動著實驚呆了身為太守的王方慶,於是他誇讚張九齡說:"他並非池中之物,前途不可限量"。

雖然得到賞識,但是小小年紀想步入仕途依舊只是空談,他在等待一個機會,等著在科舉考試之中大放異彩。在張九齡二十歲的時候,他參加了第一次科舉,一次就考中了進士。到了公元前702年參加廣州的進試考試,也是一舉考中,拔得頭籌。

明月照清輝,一代名相張九齡奉公守法的一生

(圖二,多次提拔張九齡的張說)

二十歲時,張九齡考過了鄉試,70年,又進士及第。因其才華出眾,受到主考官沈佺期的青睞。當時的張九齡早已因為自己的墨寶小有名氣,許多官員都會邀請他探討文學,並且都會被他的文采一一折服。到了公元707年,唐中宗時在其舉行的考試中張九齡得到了秘書省校書郎的官職,這是他第一次入仕,便取得了一個不錯的官職,可以說他的才能讓他擁有了一個很高的起點。

之後唐玄宗登基,張九齡又官拜左拾遺,成為了副丞相,至此張九齡的才能不多加表達。

為官正直,忠君愛國

張九齡為官堪稱世人的典範,他從二十多歲步入仕途,在險惡的官場之中堅守自我將近三十多年直到自己去世。回顧他的官場生涯,為什麼會得到許多人的尊敬是源於他對職責的恪盡職守,對官場生活做到尚直守正、竭忠盡孝。雖然說唐朝本來就政治清明,但是能做到他這樣的依舊寥寥無幾。

不過為官正直給他帶來百姓愛戴的同時,也使得他經歷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波折。張九齡做為副宰相時,到時的姚崇是宰相。姚崇本也是一代名相,但是在權力高位上呆久了,也難免有過於自負的時候。所以後來張九齡直諫姚崇時過於直白的指出姚崇為政做法的不當之處。因此姚崇不太喜歡這位輔助自己的副宰相,無奈之下,張九齡選擇辭官回家。

明月照清輝,一代名相張九齡奉公守法的一生

(圖三,唐玄宗畫像)

想為國家做事的他,怎麼守得住無聊的生活。不久他便上書唐玄宗,請求為自己家鄉的百姓謀求福祉,因為在嶺南一代崇山峻嶺,百姓出行不便,經濟發展也因為此受到阻礙。張九齡為民請命,親自考察,帶領百姓修築道路,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

後來在公元前718年的春天,張九齡在唐玄宗多次下旨之下,回京復職。他又勸諫唐玄宗注重禮法。唐玄宗十分賞識張九齡,他的官職也節節高升,成為禮部員外郎,後來又成為考核官員的主官。

官場波折,慘遭排擠

張九齡在為官之時可以說唯一一個為其鋪路,或者說賞識他的人只剩下張說一人,但是對於張說張九齡依舊是保持自己原有的態度。張說被罷免宰相可以說也與張九齡有著極大的關係。到時唐玄宗泰山封禪,張說為了穩固自己宰相的位置,自然藉機大肆重用親信,張九齡發現後就直接告訴張說,讓他不可以為之,不久張說被彈劾,宰相之位被罷免。

做為張說提拔起來的人,張九齡自然逃脫不了牽連,這是自古以來官場的生存法則。張九齡因此被降官流放25年。到了流放之地,張九齡並沒有對官職心生厭惡,處理了不少積壓的案件,無論訴訟大小,經他判決都令人信服。

明月照清輝,一代名相張九齡奉公守法的一生

(圖四,張九齡政敵李林甫)

之後張說又恢復宰相之位,可惜沒過多久便病逝了。這也使得張九齡得到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張九齡官拜宰相,輔助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可惜的是張九齡過於正直,時間久了唐玄宗便對他產生了一種厭惡之高。唐玄宗便開始重用張九齡的政敵李林甫。唐玄宗的這次決定也使得大唐盛世開始慢慢浮現出了諸多問題。

張九齡真正被唐玄宗罷免,是因為他舉薦的人當朝暴打貪官所致,使得張九齡受到牽連。張九齡在職時就多次表示安祿山有異心,要提前誅殺,不然後患無窮。可惜唐玄宗不聽,安祿山認做楊貴妃的乾兒子,唐玄宗為了討取楊貴妃的高興,對於安祿山也是十分放縱,最終使得他悔恨終生。

離開京城之後,不久張九齡在家鄉就病逝了。

文壇巨匠,影響深遠

張九齡的傑出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宰相,為政傑出。他在文學方面做出的貢獻也可以說令人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張九齡做為一介書生,既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同時也有一個文人出色的文化素養。

當時唐朝的許多出名的文人,或者才能出眾的人都與張九齡又所結交,許多還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比如說著名詩人王昌齡,孟浩然等。他們即位政治上的同僚,又是生活中的好友,文章中的知己。

明月照清輝,一代名相張九齡奉公守法的一生

(圖五,後人對張九齡的評價)

對於詩歌的發展而言張九齡是一位承前啟後的關鍵性人物。初唐四傑時期文風大多以樸素寫實,表達志向為主,而張九齡確獨自另闢蹊徑。他開創了以山水寄託感懷的五言詩體。

這對於後來的王維,李白,杜甫可以說影響深淵,將詩歌推向了另一個高度。

結束語

張九齡可以說是中國文人的代表,具備了文人的氣質,同時兼具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的崇高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