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了,應該讓孩子打回去嗎?想明這3個問題,你就有答案了

孩子被打了,應該讓他打回去嗎

昨天晚上我親戚群裡可“熱鬧”了,起因是表姐家的壯壯在玩兒時被小朋友打了,在一旁的表姐要壯壯打回去,而壯壯奶奶則覺得以暴制暴不好,不主張壯壯打回去。這不,表姐就把壯壯被打的事情分享到了親戚群中,讓大家來“評評理”。

結果,群裡就沸騰了起來,七大姑八大姨的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說什麼的都有,大體分為了兩派:

  • 站隊壯壯奶奶,主張“不打回去”的人認為:“打人本身就不對,明明是施暴者的錯,為什麼你也要跟著犯錯呢。當問題發生時,首先要找家長或老師,讓他們去判斷誰是誰非”“以暴制暴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遇到問題首先應該講道理而不是動手打回去。並且,小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只是玩鬧而已,與真正的欺負、打架是不同的”
  • 站隊壯壯媽媽,主張“打回去”的人認為:“必須要打回去,否則孩子會成為一枚‘軟蛋’任人捏的”“總打小報告告訴老師會被小夥伴們瞧不起的,不僅可能會被小朋友孤立,還可能被施暴者報復,與其如此,還不如學會用拳頭保護、強大自己,這樣才不會被再次欺負”

感覺雙方說的都挺有道理的,因為熊孩子而將自己的孩子也變成熊孩子,不好;就這樣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心頭肉被熊孩子欺負而什麼都不做,又讓人心疼。那孩子被打,是該打回去還是不該打回去呢?

孩子被打了,應該讓孩子打回去嗎?想明這3個問題,你就有答案了

想明白這三個問題,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1.孩子被打了,真的就是被欺負了嗎?

記得在之前看過的一個電影中,有一個情節是這樣:兩個很要好的小女生,在幼兒園放學時發生了爭執、吵了架,隨後一名小女孩打了另一個小女孩的胳膊並順勢將其推倒在地,而這一幕剛好被倒地女孩的媽媽看到了,這位媽媽又氣又心疼,自己從不捨得打孩子一下,結果反而被其他人給打了,媽媽衝過去將孩子抱了起來,然後氣沖沖地問:“剛才她打你,把你推倒在地,你為什麼不還手打她!要是她下次再這麼欺負你,你就不要再跟她一起玩兒了……”聽到這兒,小女孩一下就從媽媽的懷中掙脫開,哇的一聲又坐在了地上……

我們總是習慣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身上的問題,可孩子眼中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我們是讓他們怎麼去看的。

小孩兒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可能前一秒兩人還相互推來推去、你碰我一下我撓你一下的,後一秒兩人就抹乾淚水相擁相抱追來逐去了。就像電影中的那兩個很要好的小女生一樣,可能就只是兩個孩子在鬧情緒,可在媽媽的眼中,就是覺得自己的寶貝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而媽媽對女兒說的那一番話“你為什麼不還手打她”“你就不要再跟她一起玩兒了”就是在向孩子暗示:“別人都這樣欺負你了,你不打回去就太慫了”“你們不可以再做朋友了”,這樣的話可比被好朋友推到在地更扎孩子心的,所以孩子才有推開媽媽大哭在地的舉動。而媽媽這樣暗示的結果,只會使孩子在今後不願向媽媽說出自己煩惱。

孩子被打了,應該讓孩子打回去嗎?想明這3個問題,你就有答案了

不要小看了“心理暗示”帶來的後果,在孩子脆弱、不成熟的心智下,家長不當的言行舉止,反而會讓孩子跟隨你的引導,真的變懦弱、自卑起來。

孩子究竟有沒有“被欺負到”,不應該由家長們去判斷,而是應該由孩子自己去判斷。假若打人者是無意的,而被打的孩子也沒有因此有憤怒、害怕、委屈的情緒,那我們做家長的,也沒有必要主動引導孩子,讓他們有“自己被欺負了”的感覺。自己的寶貝被“欺負”不會還手,做家長的覺得憋屈也是正常的,可咱也沒必要因為擔心孩子會吃虧,就扼殺掉小孩子之間純粹的友誼和純真吧?

2.孩子被打了,是你讓他打回去就能打得回去的嗎

我要先問一下主張打回去的那些人,假如有人打你了,你會怎麼辦?雖然被打了會很惱怒,但其中大部分的人還是會理智地說:“我得知道他為什麼要打我吧!若毫無理由,我一定要打回去啊!”

“若是一個明顯比你高壯出許多的肌肉男打你了,你會怎麼辦?”我相信一半以上的人雖會在嘴上罵罵咧咧的,但實際上會陷入思考並就此沉默下去。

主張孩子在被打之後要打回去的人,大多是將孩子打回去理想化了,覺得孩子一定有能力能打回去。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實際中的情況要遠比想象中的複雜多了——除去小孩子之間的打鬧外,真正能做到動不動就出手打人的人,絕大多數也不會因為你打回去而被嚇到就此善罷甘休的。孩子不能/不懂該如何判斷現在自己所佔的位置(上風還是下風),盲目地教孩子打回去,那萬一雙方體力懸殊,孩子無論如何也是打不回去的,那豈不是又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況且,假如你家的孩子是個害羞內向的孩子,原本就對社交有一定的畏縮心理,萬一按照你說的以暴制暴,可最終能力有限“沒有打回去”,這樣豈不是讓孩子對社交有了更大的心理壓力、更害怕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兒了?

孩子被打了,應該讓孩子打回去嗎?想明這3個問題,你就有答案了

3.孩子被打了,若是沒有打回去,真的會讓孩子變慫、變懦弱嗎?

主張孩子打回去的人,多半是害怕孩子被打不知道還手,長大之後會因此變慫、變懦弱。對於這樣的想法,我只想說:“孩子原本就是一張白紙,會往哪個方向變,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大人在白紙上是怎麼塗寫的。”

有次帶糖豆在小區外的草坪上玩兒,看到兩個男孩在爭一個塑料瓶,在爭搶的過程中,年齡稍大一點的小男孩A被另一個小男孩B打了臉,看著孩子紅了的臉,A媽媽要求他打回去,可男孩A說:“不要,打人是不對的,這個我知道,小弟弟不知道”A媽媽聽完後欣慰地抱起了男孩,沒有再強迫他打回去了。


人要獲得的平等與尊嚴,可以通過許多方式來實現,並不僅僅只有“打回去”這一種選擇。在尋找與人相處時的平等與尊嚴的方式時,不僅能讓孩子獲得真正的平等與尊嚴,更能讓孩子學會理解、寬容與忍讓。至於“沒有打回去”是不是慫、是不是懦弱,關鍵還是在於你的引導,當你讓孩子明白“我們沒有打回去,並不是因為我們害怕打人者、打不過他,而是我們想用其他更有效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時,就算沒有打回去,也不是慫、懦弱的表現。

對於那種一點虧也吃不得,受點委屈就“要強”地打回去的“強者”,他就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嗎?相對身體上的傷害,被大傢伙孤立的心理傷害更是“要人命”的。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強大,以至於到誰也不敢輕易惹的程度,可是,那種強大到讓大傢伙都懼怕、都“敬而遠之”的孩子,內心深處被“被孤立”傷害的要遠比在身體上有些小摩擦的孩子更加痛苦。

孩子被打了,應該讓孩子打回去嗎?想明這3個問題,你就有答案了

教孩子以暴制暴,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與其如此,還不如教會孩子該如何保護好自己更有用。

當孩子被打時,具體又該怎麼做呢

我個人是不建議在孩子被打時,就一定要孩子打回去的。但這也不是說,就算孩子真的被欺負了,也應該一味的退縮忍讓,被“寬容”的道德之繩牢牢捆綁住。

那麼,當孩子被打時,我們又該教孩子怎麼做呢?

  1. 先用語言或肢體語言大聲告訴對方:“住手,你不可以打我,打人是不對的,你不要再繼續了”
  2. 假如對方不停手,就要想辦法離開對方所在的勢力範圍
  3. 若一時半會兒無法離開,而對方還是不停手,則可以找成年人(老師、家長等)來幫忙解決問題
  4. 若找不到成年人(老師、家長等),又無法脫離對方所在的視力範圍,就可以選擇“還手”
孩子被打了,應該讓孩子打回去嗎?想明這3個問題,你就有答案了

“孩子主動去還手的,做家長的需要去制止他嗎”

無人引導,孩子下意識地還手對方的舉動,做家長的是不需要對此指責、訓斥的,因為這容易讓孩子寒心,覺得“明明是我受到了傷害,我只是還擊了一下,媽媽卻幫他人說話質疑我的行為”,從而把家長也劃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在孩子以暴制暴還手後,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的是:“還手也要注意分寸,假如對方停手了,你的還手也應該停止,不要將還手變成了主動性的攻擊”。

結語

其實,無論是否要還手,都應該讓孩子明白:“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開心的、難過的、困難的……都可以告訴家長,爸爸媽媽永遠都是你堅強的後盾”。

許多孩子之所以在被人欺負時不敢告訴家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曾經他們告訴家長後,得到的不是家長的安慰、理解,而是責備“你手是端豆腐的?為什麼不還手打他”“打你不虧,誰讓你連個手都不敢回呢!”“你就是這麼慫,活該被打”……

孩子被打了,應該讓孩子打回去嗎?想明這3個問題,你就有答案了

給孩子向你說出恐懼與擔心的勇氣,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輕鬆的心理,遠比還了次手更重要,不是嗎?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擁有一個能理解自己、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的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