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制度的缺陷和消亡的原因

自古是欲得天下者,先得民心,民心為何物?

引用《大明劫》裡孫傳庭的一句話“得人心者得天下。你們知道什麼是人心嗎?人心,就是糧食!就是源源不斷的後備兵員。這就是為什麼他李自成可以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連一回,都輸不起。”

孫傳庭這句話,道破了明末社會人們滿嘴仁義道德下的最根本最原始的驅動力---利益。所謂的人心歸順,也不過是因為滿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要吃得飽,穿得暖,李自成可以失敗個十回八回,但他卻輸不起一回。因為,跟著李自成的流民起義軍,在當時的災荒動亂年間,三餐不繼,衣不蔽體,他們的需求很簡單,跟著闖王能活命,能吃飽。期望孫傳庭打勝仗的是什麼人呢,皇帝京官,士紳豪強,他們需要勝利來鞏固自己的利益,消除對他們財富和權勢的威脅。

明朝的消亡,歸根結底亡於制度,明朝是一個農業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自宋以後,統治階級優待士大夫,有功名的地主可以不交納(或大規模減免)稅負,不服徭役,明中期,土地兼併加劇,地方士紳勾結官員,侵佔農民土地,逃避賦稅。隨著土地大量兼併,大批量的農民成為了流民,成為地主佃戶,農民的土地越來越少,明朝的稅源也漸少,到明朝末年,最直觀表現就是朝廷沒錢了

明朝制度的缺陷和消亡的原因

朱元璋

長期的饑荒是造成戰亂無限制擴大的根本原因,明末清初整個中原冬天奇寒無比,年平均氣溫都很要低,夏天大旱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連廣東等最南方省份都狂降暴雪,糧食大幅度減產,朝廷無力救災,天災以後註定的是人禍,為了活命,狼煙四起。

我認為明朝的消亡,主要原因亡於土地兼併,士紳階級不納稅的制度,小冰河時期的寒冷,讓各種隱患都爆發了出來,內憂外患,國民無糧可食,這才是最大的隱患,個人感覺關外女真就跟開玩笑似的撿了個便宜,白白得了個錦繡江山。就算是這樣,也不得不佩服明代君王的骨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正如崇禎帝殉國,如隆武戰死,如紹武被俘,絕食自盡……

一個時期一個政策,沒有永遠都正確的政策,明朝初年,國家新定,地廣人稀,偌大的中原養育6000萬人口是綽綽有餘的,到了明中後期,人口約1.5億,明初的政策就不適合明末的發展了,死守著祖宗家法,不知變通,不管是國家還是家族都會走下坡路,應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不管多好的制度,還要有一批去執行的人,我覺得在舊社會時期,作為一個統治者最怕的不該是貪汙,應該怕的是治下官員不作為,一個能政通上下,全力配合實施上位政策的貪官,比一個碌碌無為,滿口之乎者也的庸官作用大,一個政權最怕的就是上下推諉,下不知上意,上不知下情。一個政權遇到困難不能上下同心,不能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一起一同抵抗即將到來的災難,就算是表面再強大,也會從內部瓦解,就如明朝,在明前中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沒有之一,可到了明末,黨同伐異,即使對面是對的也反對,不是一個黨派的決策都反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沒有一個政權組織是永遠興盛,天長地久的,沒有永遠都正確政策,只有適合當下的政策。

明朝制度的缺陷和消亡的原因

明朝洪武年至弘治四年人口

嚴格說這個史料記載的統計是不準確的,尤其是到了明中後期,統計就是抄舊了(抄舊;抄寫往年的統計記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