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論語》之三:“朝聞道,夕死可矣。”

被誤解的《論語》之三:“朝聞道,夕死可矣。”

最早將《論語》翻譯成英文的中國人,被稱為“清末怪傑”的學者、翻譯家辜鴻銘曾說“半章《論語》可以振興中國”,辜鴻銘也因此被冠以“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的稱號。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認為,孔子是真正的聖人,他自視清高,是全人類的立法者,絕不會欺騙人類。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對世界宣佈了更有用的價值。

可見,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國乃至全人類的發展史上都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論語》作為儒家思想的總結,更是受到中國人的推崇。但我們在理解的過程中,往往出現了很多誤解,導致與《論語》或與孔子要表達的原意相差甚遠,有的甚至是天壤之別。

如《里仁篇第四》中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幾乎所有有關《論語》的出版物都把它解釋為“早晨明曉了真理,縱然當晚死去,也值得了。”或者“早晨得知真理,就算晚上死去也行啊。”,有的甚至更直接的解釋為“如果早上聽懂了道理,晚上就可以死了。”這些解釋大同小異,但無一例外都是誤解,誤解導致誤導。試想,如果孔子的原意真是這樣,那誰還敢去聞道呢?一聞道,晚上就可能要死了,那還是不要聞道好,保命要緊。在這裡,朝和夕其實跟早晨和晚上沒有關係,只是表達一種時間上的對應關係。“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說,這個時候懂得了道理,才發現自己以前有很多錯誤,然後把以前的種種錯誤譬如昨日死,把今日明白的道理譬如今日生,重新做人。這才是孔子要表達的真實意思,孔子不可能告訴我們早上明白了道理,就算晚上死了也可以了!

被誤解的《論語》之三:“朝聞道,夕死可矣。”


被誤解的《論語》之三:“朝聞道,夕死可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