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 〝神目如電〞 餘暢

話說 〝神目如電〞        餘暢


人們常說一句話: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人幹了壞事,可以瞞過其他人,但瞞不過神,瞞不過另外空間的高級生命,人乾的一切壞事終就都是要還的,掩蓋是沒有用的。


唐朝貞元初年,丹陽縣令王瓊,三年謀取調升,年年都被駁回,因此很遺憾也很氣憤。於是他就到茅山道士葉虛中那裡齋戒住宿,求葉虛中寫表章奏報天帝來詢問吉凶。


葉虛中已九十多歲了,勉強替他奏報。那表章隨著香菸飛上天,若有若無地就不見了。大約過了一頓飯的時間,那表章又掉到地上,有紅筆在表章末尾寫上:〝接受百兩黃金,折損俸祿三年;冤枉殺死兩人,死後再加處分。〞


一年後,王瓊果然得了暴病而死。


另有記述:某年農曆七月間,石柱縣(在今四川東南部)有一個燒香拜神的掌壇師,路過酆都,到城隍廟去朝拜。他敬過香燭,又起身瞻仰。這時,聽廟裡的主持和尚說:〝今年七月十五,是城隍神出行的日子。〞


說話中,掌壇師注意到城隍神身上穿的馬褂,有些舊了,而且沾滿了灰。心想:自家本是一個信仰佛門的人,理當對城隍表示一片誠心、一點敬意。


於是,他在城裡跑了好幾家布店,精心選購了一段純青布料,打算送給城隍神做一件像樣的馬褂,讓神穿起來出行,也體面些。


當天夜晚,掌壇師懷揣布料,再次來到城隍廟,向城隍神磕了一個頭,然後恭恭敬敬將布料交給主持和尚,說明了自己的心意。


主持等掌壇師走後,抖開布料一看,覺得顏色很好,質地也不錯.給城隍神像穿了可惜,不如自己拿來做件衣服,穿起不是也很好嗎?於是,把布料放在自己箱子裡,暗自藏好。


從酆都城隍廟後山門出去,有個裁縫鋪。這天,一個身材魁梧的大漢,來到裁縫鋪,進門就喊:〝師傅,將這段布給我做一件馬褂。〞裁縫師傅就給他比量身長、袖長、腰圍,一算,布料不多不少,剛剛合適。記下尺寸,裁縫師傅問:〝你這位先生是先付工錢,還是做好了再交呢?〞


大漢說:〝你做好了給我拿來。〞


裁縫師傅問:〝先生在哪裡住?〞


大漢講:〝你拿到城隍廟,交給主持和尚即可。〞說完,轉身就走了。


裁縫師傅做好馬褂,送到城隍廟去。進門就喊:〝主持師,主持師!〞主持聽見外邊有人喊,走出來問:〝你有什麼事?〞裁縫師傅就問:〝你們廟裡來客人了嗎?〞


〝沒有啊!〞主持和尚有點莫名其妙。


〝哎呀,昨天有個高高大大的先生,拿段布到我鋪子裡來,叫我給他做件馬褂。他說,做好了拿來給你,叫你付工錢。〞


主持感覺有些奇怪,忙說:〝快把馬褂拿來看看。〞


看過馬褂,主持心中大驚:布料顏色和掌壇師送的完全一樣。莫非城隍神顯靈……又想:那段料子,我放在箱子裡,箱子是上了鎖的,別人又怎麼拿得去呢?他忙對裁縫師傅說:〝你等一下,我進去看看,再取工錢。〞


主持和尚來到自己的臥室,見箱子鎖得好好的。他打開箱子一看,那段純青布料,果真不見了,嚇得主持和尚臉色煞白,心口亂跳。


他來到外邊,見裁縫師傅正站在那裡,盯著城隍神像,他十分驚詫地對主持和尚說:〝你說怪不怪,昨天拿布料來的那個先生,跟這位城隍老爺,長得一模一樣,身材也差不多,不信,你把馬褂給他穿上試試,保證合適。〞


和尚終於明白過來,支支吾吾的咕嚕了幾句,趕忙付了二兩銀子,把裁縫師傅打發走了。


當天夜裡,天忽然下起雨來,一個又一個驚天動地的炸雷,打得主持和尚心驚膽戰,縮成一團。


他再也穩不住了,趕忙起身穿好衣服,燃起三炷高香,跪在城隆神像面前請罪。他祈求城隍神原諒,〝發誓今後一定悔改,決不再幹虧心事!〞這時,窗外的雷雨,才逐漸平息了下來。


第二天,主持起身燒早香的時候,發現廟內白壁上,隱隱約約現出八個大字:〝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他看後心中更覺惶愧,心想悄悄將它刷掉。再一想,又覺得不對。於是,燒完早香,親手磨了濃濃一硯池墨,用筆一筆一劃地描得又粗又黑,留在壁頭,以警世人,也警自身。


從此以後,人們走進這座城隍廟,便可以見到那〝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八個大字。主持和尚還向眾僧講述了他所做的虧心事,並表示了深深的懺悔。


後來有些文人,還引用這八個字,寫入作品。


如元代的張養浩《折桂令》曲:〝暗室虧心,縱然致富,天意何如?〞明代範受益《尋親記.託夢》:〝我想來 今生不報,必定來世償還,正所謂: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又如明代陸採《明珠記.卻婚》:〝丈夫然諾重如山,暗室欺心鬼神見!〞


〝神目如電〞這句警言,便流傳開來。


話說 〝神目如電〞        餘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