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一轉變 “溝”中天地寬

四月,河洛鄉村的廣袤溝域迎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也迎來一批特殊的客人——昨日,全省產業扶貧工作現場會的與會代表匯聚洛陽,集中觀摩考察我市以溝域經濟支撐產業扶貧的生動實踐。

大家來到宜陽香谷溝域經濟示範帶,趙老屯因地制宜發展迷迭香產業,靠“屯”香興旺產業、“屯”綠提升生態、“屯”文留住鄉愁,讓人眼前一亮。這裡還形成中原地區最大花椒種植基地,規模達5.5萬畝。在伊川龍鳳山溝域經濟示範帶,紫荊山萬畝花卉苗木基地構築了“生態+文化+旅遊+康養”產業鏈,融合發展生機勃勃。

“思路一轉天地寬。”大家紛紛表示,洛陽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變“短板”為“跳板”,化“阻點”為“支點”,大力發展溝域經濟助推產業扶貧的新路子,為各地提供了有益借鑑。

突出“特”字,推進產業變革

發展溝域經濟,結構調整是關鍵。洛陽山區和丘陵面積佔市域總面積的86.2%,溝域面積覆蓋60%的鄉鎮和20%的貧困人口,產業落後、結構單一是最大的瓶頸。

近年,我市結合溝域資源稟賦,堅持“一溝一產業、一域一特色”,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引進培育正大、海升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06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500家。

在政策引導、企業帶動下,全市流轉土地244萬畝,發展優質林果、小雜糧、中藥材等6大特色產業,2.9萬餘名貧困群眾通過參與生產經營、務工就業、資產收益等實現增收脫貧,培育了新安櫻桃、伊川嶺上硒薯、洛寧上戈蘋果等一批特色產業。

突出“融”字,促進融合發展

發展溝域經濟,產業興旺是核心。近年,我市突出一二三產業融合,構建“溝谷文旅業、半坡林果業、坡頂生態林”全景化立體式溝域經濟帶,形成了特色農業主導型、民俗文化融合型等6大發展業態。

宜陽趙老屯圍繞迷迭香種植,打造“尋香之旅”,延伸產業鏈,相繼開發迷迭香茶、化妝品等系列產品,產值3000多萬元。

如今,放眼溝域經濟示範帶佈局,城市近郊重點發展休閒農業,淺山丘陵區重點發展林果業,深石山區重點發展林下經濟和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產業融合加速裂變。目前,全市打造國家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星級園區32個。

突出“綠”字,推動生態改善

溝域經濟,綠色生態是底色。洛陽是黃河流域重要節點城市,把溝域生態保護好,就是把黃河生態保護好。

新安的黃河神仙灣,原來是荒山荒灘。如今這裡栽植冬桃、櫻桃等21萬餘棵,4000畝荒山披上“綠裝”,形成集“大河風雲”文化與休閒農業、旅遊度假於一體的發展業態,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帶貧效益共贏。

近年,我市將國土綠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水生態治理等相結合,統籌做好溝域內綜合治理,新栽植綠化苗木132萬株,小流域治理全面鋪開,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突出“聯”字,帶動增收脫貧

溝域經濟,群眾受益是根本。在溝域經濟發展中,我市始終把貧困群眾參與和受益作為出發點,持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貧困群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有效聯結,實現了溝域繁榮、集體增收、群眾脫貧的良性互動。

比如,洛寧豫西蘋果谷採取“政府+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形式,創新果園託管、共享共建、品牌營銷等6大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欒川伊源康養谷推進“三變”改革,採取五村聯建模式,建設精品民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40萬元,並將收入進行二次分配,用於貧困戶發展種養業、務工獎補、設立公益崗位等。

據統計,目前全市33個市級溝域經濟示範帶累計帶動貧困群眾8.6萬名,人均年增收超1.8萬元。此外,全市溝域內行政村全部有集體經濟收入,均在5萬元以上。(洛陽日報)


“腦”中一轉變 “溝”中天地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