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為啥急著復工:川普懷抱炸彈

9530

8圖,閱讀大約需要15分鐘

文章首發於貓哥的視界(maogeshijue),關注公眾號可以聽朗讀版


最近幾日美國總統川普為復工的事與民主黨執政的地方各州撕破了臉。

川普打算在5月就復工,以紐約州為首的民主黨各州州長堅決反對——聲稱復工與否是各州的權力。雙方僵持不下,紐約州甚至喊出要獨立的聲音。

原創 | 為啥急著復工:川普懷抱炸彈

(來源:觀察者網)

本來我一開始以為這個事情就是美國兩黨的一次黨爭,但是最近幾日我仔細研究了一下美國經濟,卻突然聳然一驚,這個問題遠不是黨爭那麼簡單。

更早的時間,我看見同樣是資本主義國家,英法德等國並不急著復工,而美國明明正處於疫情高峰期川普卻心急火燎地急著復工,所以我推斷美國這麼幹可能是與中國競爭的需要。

現在來看,以上的分析可能流於表面,川普急著復工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這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華爾街金融資本製造的金融衍生品“炸彈”已經面臨隨時爆炸的危險!

截止到2019年,美國政府債務佔GDP比重已經超過110%,達到23萬億美元,美國公司債務佔GDP比重超過75%,美國居民部門債務GDP佔比超過65%,也就是說,美國企業與居民部門債務GDP佔比超過140%,已經達到30萬億美元。

美國政府+企業+居民負債GDP佔比超過250%,這個數字是很高,但是在一票大國中相比也不算特別顯眼,比如中國這個數字就是240%。

但是美國有一個特點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這個特點就是美國金融資本太“發達”了!

華爾街金融資本設計無數的金融衍生產品層層疊疊搭建在美國公司債與居民債基礎上,這些金融衍生產品的規模是美國企業與居民部門債務總量的幾倍以上!

一旦底層的美國企業債務與居民債務出現問題,那麼,美國整個金融體系就會全面崩坍!

屆時美聯儲就算是開動印鈔機,也不可能印刷幾十萬億上百萬億美元來為整個金融衍生品體系買單!美聯儲真要強行這麼幹,美元就完蛋了!

現在美國已經有2100萬人失業,如果不盡早復工,這個失業數字會變成3000萬、4000萬甚至更多,與失業數字對應的是美國已經有超過300萬家中小企業撐不住了。

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美國居民會有大面積消費貸、房貸、車貸違約,美國企業會有大面積企業債違約,這個底層信用體系一旦動搖,搭建在底層信用體系的金融衍生品體系就會全面崩塌!

這一次危機將遠遠超過2008年次貸危機!

這就是川普懷抱的炸彈!

這顆炸彈還就是川普執政之後一手製造的!

這也是當下川普不顧一切也要強行復工復產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就來給大家講講兩個問題——

其一,美國金融衍生產品這顆炸彈是怎麼形成的;

其二,川普為什麼會放任金融資本製造了這顆炸彈。

1 自由與監管

第一個問題我們以2008年次貸危機為例,給大家講講華爾街金融資本怎樣將金融衍生品變成整個社會的一顆炸彈。

先說說大的背景。

任何一個銀行的經營都是加了槓桿的。比如銀行給企業與居民發放的貸款其實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錢,而是吸收的老百姓的存款。

這種空手套白狼的生意當然很爽,但是監管層為了規避銀行經營不善而倒閉的風險,就要對銀行提出很多監管的要求,包括:

自由資金資本比率:這個比率一般不低於8%(巴塞爾協議要求),也就是說銀行最多隻能加12倍的槓桿;

存款準備金:銀行吸收存款之後,要按照央行規定的存款準備金比率將相應的存款上交給央行以防範風險。

比如央行規定存款準備金率是20%,商業銀行就要把20%的存款上交央行,我們平時所說的降準就是降低這個存款準備金率,讓銀行少交錢給央行。

各種監管規定:給銀行經營範圍劃出紅線。比如我們銀監會就是專門管這個,銀行經營違規了,銀監會就要出面制止。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美國新自由主義思潮開始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

何為新自由主義思潮?

其主要思想就是——要把“權力關進籠子裡”,政府就是最大的“惡”!要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干預與監管其實就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讓市場來決定資源怎麼配置!

總而言之一句話,市場就是萬能的,政府幹預(監管)會扭曲市場的需求。

以上描述是不是很眼熟?對!這就是近十幾年來中國自由派經濟學家一直鼓吹的理論,我們搞特色市場經濟也有條件吸收了部分理論,但是沒有全盤照抄,為啥沒有全盤照抄,我們後面來講。

按照這個新自由理論,美國政府逐步放開了對金融資本的監管。包括:

——放寬了對自有資本金的要求。美國有些投行甚至可以加20—30倍槓桿進行經營;

——存款準備金率長期在0左右徘徊。也就是說銀行的存款基本不用上交給央行;

——解除了對金融行業的各種管制。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美國政府先後出臺了《加恩-聖傑曼儲蓄機構法》(1982年)、《公平競爭銀行法》(1987年)、《金融機構改革、復興和實施方案》(198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1999年)等法案,徹底廢除了《美國銀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爾法,1933年)的基本原則,將銀行業與證券、保險等投資行業的之間的壁壘消除,從而為金融市場的所謂金融創新、金融投機等打開方便之門。

也就說,只要在美國創辦一家銀行,不但可以做存貸款業務,而且可以買股票、做保險、買債券——可以做任何金融業務,政府統統不管!

當銀行業務與證券、保險等投資業務壁壘消除之後,各種金融衍生品自然就有了生存與生長最好的土壤。

瞭解上述背景之後,我們再來看看不受監管的華爾街金融資本怎麼用金融衍生品玩出2008年的金融危機的——

大家不要覺得我寫2008年次貸危機就不耐煩,

現在美國面臨的金融危機與2008年核心本質其實是一模一樣,區別就是涉及面更大,一旦爆炸情況更為嚴重。

2 次貸危機

由於美國政府放鬆了監管,所以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槓桿操作。

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槓桿就是900億。

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或者吸收了900億存款)用於投資。

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

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但是美國市場上所有的金融資本都在拼命加槓桿放貸,怎麼把這900億放出去呢?

於是,有些銀行就瞄上了給底層人群做房貸的業務。

本來底層人群沒有固定的工作,給他們放貸風險很高,但是房價一直漲大家都覺得買房是穩賺不賠,美國房貸是可以做9成貸款的,也就是說只要首付1成就可以買房,由於銀行放寬了對客戶資格收入審查,所以這塊貸款業務做得非常火爆。

本來銀行加了30倍槓桿做房貸就是高風險,加上給底層客戶放貸也是高風險,即使政府不監管,銀行自己也覺得要控制一下風險。

所以銀行想出一個辦法,把槓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O(信用違約互換)

比如,銀行A就找到了機構B。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

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裡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淨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

B當然不是傻子,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大數據分析,發現歷史房貸違約的情況不到1%。

如果做100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1%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把違約比率放大一倍到2%賠償100億,還能賺400億。

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那麼,B就老老實實準備拿著這些合約準備耐心等待10年賺400—450億嗎?

不是!

幹金融的腦袋都是很靈光的。

B拿著這些合約就到金融市場去兜售——10年穩賺不賠400億的合約,誰給我100億,我就把這些CDO合約賣給他!於是又有C來接盤。

C腦袋更靈光,它把這些CDO合約分解成更多的小合約CDS,比如分解成100份就成了這樣商業模式——10年穩賺不賠3億的合約,只要出1個億就可以買到!

於是這些CDS合約層層轉讓,反覆炒作,本來就是一個單純的房貸業務,經過金融創新為“信用違約互換”。

不但衍生出500億保險業務,經過層層炒作,其衍生價值不但滾雪球一般擴大,最後風險轉嫁給最沒有承擔風險能力的普通投資者身上。

最後普通投資者可能就是花1萬美元購買了一份十年理論收益2萬美元的CDS合約,但是這些金融衍生產品全部都是層層疊疊搭建在最底層的房貸業務之上。

一旦購房者還不上貸款形成違約,這些CDS合約就要面臨10倍甚至數十倍交易金額的賠付!

那麼最底層的房貸違約風險大嗎?

很大!

因為美國房貸槓桿率很高(9成),銀行又放鬆了對貸款人資格的審查,所以大批收入不穩定甚至根本就沒有工作的底層人群拿到了房貸。

同時由於房價持續上漲,很多人拼命加槓桿(抵押房產、申請消費貸款)來投資房產,一旦房價停止上漲甚至下跌,投資客與底層人群的房貸立刻就出現大面積違約。

按:現在大家明白中國為什麼堅持首套房也要首付三成,二套房首付四成,三套以上不給貸款,一線城市是限購,這幾年甚至實施嚴厲的房住不炒的政策。就是吸取了美國放任炒房導致次貸危機的教訓。

房貸客戶違約能指望購買CDS合約的投資者來賠付嗎?

當然不能!

一個拿1萬美元購買CDS合約的投資者是沒有能力承擔十萬甚至數十萬美元賠償的。

於是,不但投資者破產,而且銀行也相當於沒有機構為房貸違約兜底,只能自己掏腰包賠付——銀行本來自有資金能承受一定範圍內的房貸違約壞賬,但是CDS市場合約的爆倉會引發公眾的恐慌,於是大家都跑到銀行去擠兌收回存款,於是銀行也迅速破產。

2008年次貸危機就這麼來的。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美國的金融系統在監管缺失的情況下實際上不但鼓勵金融交易雙方加槓桿——底層購房者可以隨意加槓桿,銀行經營也加槓桿,而且華爾街金融資本通過“金融創新”將防範風險的最後防線——風控措施(貸款違約保險)變成了金融衍生投資產品!其實就把這道唯一能攔截一點風險的堤壩給拆碎了!

這就是全盤否定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呃,就是把“權力關進籠子裡”的後果!

這也是政府完全撒手放任市場去配置資源的後果!

現在大家明白了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基本原理,下面我們來看看當下川普政府面臨的困境。

3 川普的困境

2008年僅僅是部分房貸客戶違約就引發了系統性的金融危機,現在的情況更嚴重,美國居民負債14萬億美元+,美國企業負債16萬億,兩者合計超過30萬億美元。

關鍵是美國居民負債與企業負債——這些底層的信用交易之上還層層疊疊搭建著數量更為驚人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這個金融衍生產品規模有多大呢?

截止到2019年,美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總體規模為176萬億美元!當然這個176萬億包括一些大宗投資產品的合約,如果剔除這些合約,直接針對美國居民與企業的金融衍生產品合約應該在數十萬億美元以上。

你把上面的房貸產生金融衍生產品的原理換成美國居民的房貸、裝修貸、消費貸以及企業貸同樣適用!

30萬億美元的底層居民貸+企業貸,上面搭建著幾十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

所以,美國現在面臨的問題已經不是某一個底層信用體系某項貸款可能違約的問題,如果一直不復工,老百姓沒收入,企業沒現金流,就是房貸、車貸、消費貸、企業貸都可能違約的問題——也就是整個底層信用體系全部動搖的問題!

所以,美國疫情一爆發引發股市暴跌之後,美國政府聯手美聯儲緊急放水,迫不及待的給企業發錢、給居民發錢。

為啥美國會這麼幹?

公知吹噓這是美國政府以人為本,幫助老百姓與小企業渡過難關。

狗屁!

川普政府但凡有半點有以人為本的思想,美國怎麼會成為全球疫情爆發最嚴重的國家?

真正的原因就是要撐住底層信用交易不要出現大面積違約,防止上面搭建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出現系統性坍塌!

但是靠著美聯儲印鈔來撐住底層信用交易(包括房貸、車貸、消費貸以及企業貸)不違約只是權宜之計,關鍵還是要儘快復工復產,否則只能靠美聯儲繼續印鈔來撐住底層信用交易。

理論上美聯儲可以印30萬億美元將居民負債+企業債全部接過來,但是真這樣幹,美元就會變成廢紙。

原創 | 為啥急著復工:川普懷抱炸彈

所以,明明美國疫情正處於爆發的高峰期,川普還是心急火燎準備不顧一切要復工復產,但是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民主黨執政的地方州與川普槓上了!

為啥在這個關鍵時刻民主黨與川普槓上了?

等等,在分析美國黨爭之前——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2008年美國因為金融系統缺乏監管而導致了金融危機,為啥現在川普會同樣面臨這個問題?美國人在2008年之後沒有總結教訓嗎?

美國人當然總結了教訓,2008年奧巴馬當選總統之後推出一系列奧巴馬新政,這個新政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制定了一系列加強金融監管,防止金融衍生品野蠻生長的措施。

但是,川普上臺之後卻立刻出臺了《經濟增長、放鬆監管及消費者保護法案》——其實就是把奧巴馬給金融資本設置的監管措施給廢了!

那麼,川普為什麼要廢掉奧巴馬的金融監管措施?

更深刻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近30年來,美國曆屆政府都在放寬對金融資本的監管?

僅僅是因為那個新自由主義思潮作祟?

不!

下面我來給大家揭露一下資本主義制度腐朽的本質,揭露一下為什麼資本主義國家週期性爆發經濟危機的宿命不可避免。

4 羅斯福理念

在講述金融監管的問題之前,首先我們來回顧一段歷史,這個非常重要。

任何一個宏觀管理者做決策從本質上其實就是在兩個目標之間做選擇。

要效率還是要公平?

效率與公平天生就是一對矛盾體。

比如

讓市場去決定資源的配置,這種模式效率最高,但是公平性最差。

因為市場經濟本質就是一個贏家通吃的遊戲。比如你要建一個電商平臺,肯定幹不過馬雲爸爸,同樣,你要去香港拍賣一塊土地,肯定也爭不贏李嘉誠。

原因很簡單,頭部玩家掌握的錢、資源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別人就是砸錢也可以輕易砸死你。

這個時候一定要政府進行干預,香港就是政府幾乎不干預,最後發展成壟斷資本的巔峰。

所以,如果政府只注重效率,而放棄對公平的干預,日積月累,整個社會一定會出大問題。

香港如此,美國曆年經濟危機也是如此。

美國在1930年之前也是信奉市場萬能論,然後爆發了1930年大蕭條,羅斯福上臺推出羅斯福新政,這個羅斯福新政就是執行凱恩斯主義,強調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與監管。

羅斯福連任四屆美國總統,對美國後來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那麼羅斯福的主要執政理念是什麼?

是更注重保證公平,是更注重保護弱勢群體。

羅斯福的理念其實就是對過去美國市場萬能論進行糾偏,在追求效應的同時要保障公平。

舉個例子,1945年羅斯福搞了一部《完全就業法案》,這個法案第一句話是這樣描述的:

“所有的美國人,天生就有獲得工作的權利,美國政府有義務確保每個人都有工作,如果私企做不到,政府需要直接創造工作崗位”。

這個《完全就業法案》在羅斯福死之後就變成了《就業法》(1946年),這個就業法貫穿了羅斯福的執政理念,規定政府有責任“促進最大程度的就業”。

如果私人企業創造的就業崗位不足,政府就搞基建來創造就業崗位。請記住,政府搞基建其實最大的作用就是給底層民眾創造就業崗位,就是給底層民眾發錢。

二戰之後,由於羅斯福思想的影響加上外部與蘇聯冷戰的壓力,一直到80年代,美國國家資源整體是向普通老百姓傾斜,壓迫資本家全面向老百姓讓利,這個時期的美國我覺得更象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因為它的分配體制更有利於普通老百姓而不是資本家。同樣有趣的是,在這個階段,美國沒有爆發一次經濟危機。

所以,到了80年代初期,美國中產階級人數達到歷史性的巔峰,在總人數佔比達到80%!

但是80年代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5 主義與生意

由於蘇聯的衰弱,讓美國外部壓力變小,然後資本家就開始鼓吹新自由主義理論——包括政府應該減稅讓利,減少監管與干預,把“權力關進籠子裡”。

所以,從這個時期開始,美國政府的政策開始向資本傾斜,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