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市人:一年賣出20萬份的“邢臺菜”


@邢臺市人:一年賣出20萬份的“邢臺菜”


“燒肉條”是一道發源於邢臺本地的清真名菜。在許多老邢臺人心中,稱得上是“牛城第一清真菜”。邢臺黑家餐飲旗下各店,僅此一道菜,一年累積能賣出20萬份。

深諳邢臺清真菜淵藪的食客去黑家吃席,不待服務員遞上菜單,一定會張口來一句:“誒,燒肉條。”語氣一定要輕慢,眉眼微微偏轉,下巴輕輕揚起,臉頰上稍稍溢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包廂裡眾人見狀,定然搭茬:“嘿,老邢臺!

在邢臺吃清真菜,不點一道燒肉條,總覺得不講究、不過癮。

@邢臺市人:一年賣出20萬份的“邢臺菜”


邢臺獨創“燒肉條”

上世紀70年代初,由黑家餃子館、光珍樓、回民二食堂、覆信昌等飯店組成國營邢臺回民飯莊,是邢臺唯一國營回民餐飲企業。其中有位倍受尊敬的回民大廚董傑師傅,因在家排行老四,大家習慣稱呼“董四”。當時,董四師傅有機會去北京交流學習。一日,他沿著宣武門外來到京城著名穆斯林餐飲街區——牛街。牛街上穆斯林飯莊鱗次櫛比,空氣中瀰漫著烹飪牛羊肉飄溢出的獨特香味。在北京與許多穆斯林飯莊大廚交流廚藝時,董四對幾乎每家菜牌上都有的“清真扒肉條”印象深刻。

回到邢臺,董四把心思傾注到京味兒“清真扒肉條”上。於是,工作之餘把自己關在回民飯莊後廚專心創制新菜。他尋思著“清真扒肉條”是“蒸”的,邢臺人口重,吃著不過癮,便琢磨怎麼能注入邢臺味道,創一道邢臺菜。

經無數次試製,一道以煮熟黃牛肉切條後,經拼擺定型,用煎、燒等多道烹飪工序的新菜“燒肉條”掛上了回民飯莊檔口菜牌。一經問世,廣受好評。

這道菜,迅速在光珍樓、黑家餃子館、回民二食堂等回民飯莊各個門店推廣開來。四十多年來,經過幾代廚師不斷完善,“燒肉條”已融入邢臺民間,成為邢臺地方清真菜的代表。許多外地食客品嚐後戀念不忘:“邢臺這道菜,外焦裡嫩,肉緊蔥香,回味濃郁,別地兒吃不到。”

在黑家工作多年的孟彥傑,對燒肉條有著非同一般的情結。他18歲時第一次吃燒肉條,那肉香就烙印在記憶中。1988年高中畢業暑假,孟彥傑和同學約在新市場街黑家餃子館老店(位於回民飯莊二食堂西側)。趕上用餐高峰,顧客從老店屋裡一直排到外面街上,足有一百多號人。落座後,看著標價12元/份的燒肉條,幾個人一合計:嚐嚐。

一嘗不得了,那盤燒肉條的味道記了32年。

@邢臺市人:一年賣出20萬份的“邢臺菜”


學成燒肉條,用掉一頭牛

黑家餐飲行政總廚王景超,是邢臺為數不多的河北名廚。他烹製燒肉條已經有二十多年,一招一式已潛移默化成標準動作,配料多寡、煎烹火候、舞勺抖鍋、旋轉速度、出鍋力度一氣呵成,不消三分鐘,一盤肉香撲鼻、外觀飽滿的燒肉條盛盤上桌。

王景超是如今黑家餃子館燒肉條的第二代傳人。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受到黑家餃子館創始人之一馬玉林師傅的親自指點,領悟烹製要領。

1932年,黑振斌在邢臺南關護城河邊“小河子”搭蓆棚創辦“黑家餃子”。馬玉林是黑振斌侄子,打小在黑家做事。馬玉林和創制燒肉條的董四同輩。國營飯店時期,董四把燒肉條技藝原原本本教給馬玉林,在黑家餃子館傳承推廣。幾經沉澱,燒肉條成為黑家招牌菜。

一開始,燒肉條並不廣為人知,畢竟價格貴。當時,黑家餃子館老店根據計劃經濟指標,限量供應燒肉條,每天最多20份,經常日供不到10份。“想吃,得預定。”孟彥傑說:“當時這道菜一般老百姓消費不起,僅是企事業單位有業務洽談、工作招待安排在黑家吃飯時,必點。”

三十年前,從山東德州老家到邢臺討生活時,王景超還未成年,有幸入行進入當時冶金路黑家餃子館後廚,學習廚藝。當時,德高望重的馬玉林師傅,很喜歡這個機靈懂事、勤奮不偷懶的後生,常常有意無意的教導他一些烹飪的技巧。有一天,當王景超鼓足勇氣說最想學黑家特色菜燒肉條時,馬玉林師傅說:“這菜難度高,不急學。”

王景超是個有心人,吃住在店裡,忙時仔細看,閒時偷偷練。如今回想:“學燒肉條時,開始不成功,要麼澱粉大了,要麼肉燒散了,要麼鍋底糊了……”後來,經馬玉林師傅多次指點,才慢慢掌握了這道菜的要領。”

用了三年時光,王景超烹製的燒肉條才得到師傅認可。他說:“為學成這道菜,我加起來用了一頭牛。”

@邢臺市人:一年賣出20萬份的“邢臺菜”


曾經燒肉條還有燒羊肉條

其實,燒肉條從創制之初就是“一菜雙燒”。如今除了一些年長的老主顧和邢臺餐飲界的內行老前輩,知道的人並不多。都以為黑家燒肉條只是燒牛肉條,然則多年以前,這道燒肉條還有另一種版本:燒羊肉條。

孟彥傑還記得不少老邢臺人,到黑家宴請賓朋時,一進包間,端地伸出兩隻手指,面向服務員悠悠說道:“來,兩份燒肉條。”

兩份燒肉條,自然是燒牛肉條一份,燒羊肉條一份。兩道硬菜鎮桌,這席便坐下了。可惜,許多邢臺人吃不慣羊肉“羶味”,由於銷量少,燒羊肉條逐漸退出菜單。王景超從師傅那裡學會的“雙燒”手藝,只有燒牛肉條更有市場,得到了廣泛認可。

“老顧客來黑家是不看菜單的,黑家招牌菜幾十年沒變過。有顧客跟我說,三天不吃就想吃,特別是這燒肉條。”孟彥傑感慨地說:“偶爾還有老人提起,黑家燒羊肉條還有嗎?”

一道菜,一座城,一番故事。創制燒肉條時,董四師傅三十多歲,今已作古,但給邢臺留下了一道足可傳承的美食佳餚。

燒肉條這道菜,剛開始創制時,肉條寬窄大小和用料用量,都沒有標準化,燒出來顏色較重,黑乎乎的,“不好看,但好吃。”如今,經過黑家餃子館對這道菜不斷迭代升級,標準化配料、標準化烹製,口味更加穩定,已成為邢臺名副其實的地標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