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莖基腐病是絕症?農民不必談之色變,做好7種防治可避免減產

小麥莖基腐病指的是小麥基部1~2節葉鞘和莖稈受侵染,嚴重的第3節葉鞘也受害,根莖基部葉鞘顏色逐漸為暗褐色,節間受侵染變褐、易折斷,嚴重染病的田塊陸續出現死苗。

個別地區的小麥莖基腐病病情十分嚴重。

據農業權威報刊農業科技報2020年4月28日發文稱:

這兩週氣溫反反覆覆,一些地區高溫伴隨降雨,這時如果田間溼度大,氣溫連續升高,這樣的環境,非常容易暴發小麥莖基腐病。

確實,個別地區的小麥莖基腐病病情是十分嚴重的,據農民朋友反映,近期山東、河南和安徽等地已經發現小麥田有莖基腐病發生。有人把小麥莖基腐病稱為小麥的癌症,是絕症,如果在發病時,沒有被及時的發現和防治,在後期是很難治療和補救的,所以對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治,是防大於治的。

小麥莖基腐病是絕症?農民不必談之色變,做好7種防治可避免減產

小麥莖基腐病造成小麥減產十分嚴重。

近幾年來,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越來越嚴重,從零星的病株發展到連片發病,對農民來說打擊是很沉重的,減產率在10%-70%,但據農業科技報報道稱:

病株率一般達到60%以上,嚴重的可達84.2%,造成嚴重減產。

這個數據也不是空穴來風,足以引起農民朋友的重視,畢竟現在小麥價格不是很高,如果再減產嚴重,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會被嚴重傷害。數據可以折算為產量的,如果一畝小麥的產量是1000斤,最高可減產到842斤每畝,這樣直觀地看就很嚴重的。

小麥莖基腐病是絕症?農民不必談之色變,做好7種防治可避免減產

小麥莖基腐病發病的兩個高峰期。

據農業科技報稱:小麥莖基腐病通常會有兩個發病的高峰期,暖冬條件下,第一個發病高峰期可能會在2-3月的中旬,第二個發病高峰期可能會在徹底回暖後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現在是4月底,據部分地區農民的反映,近期山東、河南和安徽等地已經發現小麥田有莖基腐病發生。

我們已經知道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病條件是:一般在暖冬年份,雨水天氣頻繁,麥田溼度過大,氣溫的變化不太穩定等,就足以引起小麥莖基腐病的爆發了。小麥莖基腐病是一種土傳的真菌性病害,但也不排除會種子傳播,不過主要還是土壤傳播。

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病時間,從分櫱期到成熟期都可能會發病,高峰期我們已經說過了:可能會在2-3月的中旬和4月中旬至5月中旬。具體來說有三個時間點:一是小麥播種後的一個月內,二是在來年的4月份,三是5月份的上中旬。因此,小麥莖基腐病是可以早發現早防治的,在時間上還是來得及的。

其實小麥莖基腐病是可控可防的,只要在發佈前期及早發現並採取防控措施。據河南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小麥病害專家表示:近年來受秸稈還田和連作影響,小麥莖基腐病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發生嚴重,已經成為常態。也就是說,小麥莖基腐病要作為一種常見的小麥病害來防治。


小麥莖基腐病是絕症?農民不必談之色變,做好7種防治可避免減產

小麥莖基腐病不是絕症,農民不必談之色變,做好7種防治避免減產。

根據農技專家的說法,小麥莖基腐病在小麥苗期、分櫱期、返青拔節期都有可能被侵染,影響小麥灌漿形成白穗,那麼農民朋友就要在小麥早期就對小麥莖基腐病做好防控措施。具體的可以參考以下7種防治措施:

一是要重視農田輪作倒茬,減少小麥和玉米秸稈粉碎還田的次數。

據農業科技報稱,近幾年來小麥莖基腐病頻繁爆發和越來越嚴重的根源就在於小麥主產區的耕作模式出現了問題,主產區農民的種植模式單一化,小麥-玉米-小麥這種連作模式會造成小麥莖基腐病致病菌在土壤中不斷地累積;再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農作物秸稈的連年還田,也是造成小麥莖基腐病致病菌在土壤中不斷地累積的主因。

預防措施是重視農田輪作倒茬,減少小麥和玉米秸稈粉碎還田的次數或者實行深耕深埋技術。可以在農田種植其他經濟作物來實現輪作倒茬,比如種植大蒜、圓蔥、棉花、大豆等,輪作倒茬週期為2-3年為宜,既能防治小麥莖基腐病,又能實現農作物種植經濟效益最大化,農民減少對小麥莖基腐病防治的資金投入了,經濟收入也上去了。這是農技專家的提議,很有參考價值。

小麥莖基腐病是絕症?農民不必談之色變,做好7種防治可避免減產

二是小麥莖基腐病重病區一定要選用抗病的小麥品種,這種辦法比較適合當前的農民種植現狀。

由於農民很多家庭常年在外面打工,那麼對於小麥種植上就不想多下功夫,選用抗病的小麥品種就成了農民防治小麥莖基腐病最經濟實惠的辦法之一。通過更換新的抗病品種,提高小麥對莖基腐病的抗病能力,一般來說,冬性小麥和矮杆小麥對於莖基腐病的抗性要比半冬性和弱春性以及高杆品種要高。

不過新的小麥品種種植還是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比如在山東小麥產區可選用山農22、濟麥22、齊麥2等。據有關單位稱,當前黃淮流域大面積麥產區地區免疫莖基腐病的小麥品種不多,高抗小麥品種也很少,中抗品種只佔到11.36%,其他大部分還是易感或者高感品種,因此要注意篩選,並聽從當地農業技術專家的建議。

小麥莖基腐病是絕症?農民不必談之色變,做好7種防治可避免減產

三是對小麥種子進行播種前處理,採用種子包衣或者殺菌劑拌種。

播種前對小麥種子進行殺菌處理,可以大大減輕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幾率,田間防治效果可以達到50%-70%,效果還是和顯著的,小麥主產區農民的耕作模式很難改變,因此這些年農民朋友對小麥種子包衣或者拌種技術很是重視,也減輕了小麥主產區小麥莖基腐病大面積連片感染的風險。

常用的小麥種子拌種藥劑為多菌靈+苯醚甲環唑(1:1)1:500;多菌靈+嘧菌酯(1:1)1:500等,具體使用方法還是以藥劑使用說明書或者標籤為準;目前常用的小麥防治莖基腐病的包衣劑成品藥劑也有不少,按照比例兌水後可以包衣上百斤小麥種子,防治效果很好,這裡就不具體說明藥劑的名字了,可以去當地的正規農資店諮詢購買使用。

小麥莖基腐病是絕症?農民不必談之色變,做好7種防治可避免減產

四是結合翻耕整地對大田土壤殺菌的藥劑處理,合理深耕。

由於農民常用的耕作模式是一年兩熟的小麥-玉米種植模式,又很少深耕作業,因此度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治難度很大,那麼農民朋友結合翻耕整地對大田土壤殺菌的藥劑處理也是勢在必行。常用的低毒廣譜殺菌劑有多菌靈、代森錳鋅、甲基託布津、高錳酸鉀等。

藥劑土壤處理辦法,在翻耕或者旋耕土壤時,每翻耕旋耕一遍,都對土壤壟面進行一次殺菌劑藥劑噴霧,然後再旋耙均勻,建議選用兩種殺菌劑效果更好。用50%的多菌靈可溼性粉劑處理過的土壤,對土傳莖基腐病的致病菌殺菌效果不錯,藥劑價格又很經濟低廉。

在前茬農作物收穫以後,對土壤進行合理深耕,把田間粉碎的秸稈深埋,也可以有效地減低小麥莖基腐病致病菌的危害。合理的深耕深度為25-30釐米,可以結合噴施低毒光譜殺菌劑噴霧同時進行,做到土壤深耕、旋耙均勻、土層踏實。

小麥莖基腐病是絕症?農民不必談之色變,做好7種防治可避免減產

五是小麥種子適時播種,科學施肥,澆水補墒,達到培育壯苗的目的。

這個是農業防治措施的運用。適期適量播種,增施磷鉀肥和鋅肥,及時防治地下害蟲,適時澆水補墒等措施確實可以提高小麥對莖基腐病的抵抗能力,達到培育壯苗的目的。

小麥的施肥要重視化肥和有機肥的合理搭配施用,重視磷肥鋅肥的增施,有機肥必須要做到充分的腐熟,不然也是土傳致病菌的一個主要來源。旱茬小麥對莖基腐病的防治,澆水的水質也很重要,對於水質差的田塊,可以澆灌沒有汙染的河水或者深井水。

六是小麥返青起身期的藥劑防控,可有效預防莖基腐病的擴散蔓延。

如果在冬前就發現有莖基腐病的症狀,就應該及時地防治。冬小麥在播種一個月後就可以觀察得到是否有莖基腐病的症狀,小麥植株出苗後葉片發黃,莖基部葉鞘變褐色,就要考慮鑑別是不是莖基腐病。小麥返青起身期,確診後可以選用苯醚甲環唑等殺菌劑進行兌水順壟噴霧,從而防止莖基腐病在麥田的擴散蔓延。其他可選藥劑為惡黴靈、甲霜惡黴靈或戊唑醇、咯菌清、嘧菌酯等。

小麥返青後拔節前,對莖基腐病的防治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要比後期的任何防控都有效果,揚花灌漿期的防治,很明顯已經晚了,當小麥的營養不能正常輸送,葉片發黃、植株折斷乾枯,在防治意義不大,期間藥劑噴施可進行1-2次。

小麥莖基腐病是絕症?農民不必談之色變,做好7種防治可避免減產

七是減少帶病秸稈還田,及時清理乾淨田間的帶病秸稈和雜草。

小麥莖基腐病是絕症?農民不必談之色變,做好7種防治可避免減產

我們知道小麥-玉米連作或者秸稈連年還田,確實是小麥莖基腐病爆發的主要根源,那麼減少帶病秸稈還田,及時清理乾淨田間的帶病秸稈和雜草,就很有必要。現在不讓焚燒農田秸稈了,可以把秸稈運出田外處理,把秸稈運出以後,再結合深耕和壟面藥劑噴霧殺菌劑等措施,可有效減低小麥莖基腐病的田間侵染的危害程度。

總的來說,小麥莖基腐病也不是傳聞的說是絕症、是癌症,也是可控可防的,關鍵的是要及早發現,早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治還是要在早期,因為後期防治難度很大,後期田間農作物植株密度大,防治難度提高,所以在冬前和回暖後的小麥返青期前後,防治莖基腐病是最好的時機。現在是4月底,部分地區的農田將會出現莖基腐病病情上升,在5月份的上中旬會達到另外一個高峰期,由於該病造成的減產幅度比較大,可達70%左右,因此不能不引起農民朋友的重視。


主要參考文獻資料:

《小麥莖基腐病防治要抓緊》

《又一小麥“絕症”在多地出現!輕則減產,重則絕收》

《充分認識小麥莖基腐病的危害性,高度重視預防小麥莖基腐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