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刀削麵

說起刀削麵你一定會想到山西。沒錯,刀削麵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麵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麵起源於12世紀的山西,內虛外筋,柔軟光滑,易於消化,與抻面、撥魚、刀撥面並稱為山西四大面食,更與北京的炸醬麵、山東的伊府麵、武漢的熱乾麵、四川的擔擔麵一同被譽為我國著名的五大面食,真可謂“麵食之王”。刀削麵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

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刀削麵

刀削而對和麵的技術要求較嚴,水、面的比例,要求準確,一般是一斤面三兩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麵糰,然後用溼布矇住,餳半小時後再揉,直到揉勻、揉軟、揉光。如果揉麵功夫不到,削時容易粘刀、斷條。刀削麵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萊刀,要從特製的弧形削刀。操作時左手托住揉好的麵糰,右手持刀,手腕要靈,出力要平,用力要勻,對著湯鍋,嚓、嚓、嚓,一刀趕一刀,削出的面葉兒,一葉連一葉,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劃出一道弧形白線,面葉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象銀魚戲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廚師,每分鐘能削二百刀左右,每個面葉的長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麵前,能夠參觀廚師削麵,無異於欣賞一次藝術表演。要是技藝爐火純青的光頭師傅,甚至把麵糰頂在頭上,兩手各拿一把彎刀,只見彎刀輕舞,麵條橫飛,看得人心驚膽戰,嘖嘖稱奇,不鼓掌都不行啊。

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刀削麵

刀和麵的第一次碰撞是個偶然,刀是特製的弧形刀,左手託面右手持刀,這個刀削麵下面的時候,全靠手腕的力度和巧勁,掌握它的速度快慢,一刀一刀往下趕,好的削麵師傅三分鐘要削到一百八十刀,一根面得保證七寸長到八寸長好的師傅是一尺長。

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刀削麵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刀削麵

在山西,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特別是晉中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地,家庭主婦、少女以及城市中不少"婦男"都會做刀削麵。記得小時侯媽媽經常給做刀削麵,那時候就感覺超厲害,拿著一大塊面,拿起刀嗖嗖嗖幾下就是一碗麵。

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刀削麵

如果說面是靈魂,那麼滷就是精髓。在山西滷不叫滷而是叫做哨子。山西刀削麵最早的滷,當數炸醬滷,新鮮的前腿豬肉加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料、小茴香、香葉、桂皮等中草藥,將炒好的豬肉倒入慢火中熬製出醬香味,這個過程就像釀酒,需要時間和耐心。把西紅柿燙了以後用手抓爛或者機器打爛,完了加點青椒,炒的時候用大料油往出炒,炒了以後就熬著它,熬的酸味不要太重了就行。

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刀削麵

近年,刀削麵館愈開愈多,大多在牌子上加上''正宗''二字,將正宗做濫了.且都改用又薄又小的方形白鐵片削麵了,削出的面雖然薄了,細了,但也失去了面稜的精爽,吃不出原先的特色了.也許是被南來北往的人同化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刀削麵

你要是問到在山西哪家的最正宗,其實刀削麵沒有正不正宗這麼一說,每家都有每家的特色,有各自的和麵方醒面法,主要是臊子的區別。

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刀削麵

現在,山西刀削麵在全國各地都有售賣,而且走出了國門,但是想要吃到一碗好的刀削麵,當之無愧的是來山西大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刀削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