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代兵家在两军交战时总是选择作壁上观,最终悔不当初?

在风云际会的乱世里,不论枭雄四起,还是诸侯割据,他们身边都有顶级的谋士和兵家为他们指点江山,出谋划策。但是面对两股敌对势力相互争斗时,他们总是选择让那两家争斗,争斗完以后自己伺机夺取战败的一方的土地和城池,但是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如他们所愿,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说下几个类似的历史战争:

为什么历代兵家在两军交战时总是选择作壁上观,最终悔不当初?

1.刘备和陆逊的夷陵之战

刘备在蜀中称帝,在国内施行“三丁抽一,四六征税”的方略集齐了七十万兵马,打着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旗号来攻打孙权的荆州,孙权节节败退,他向曹丕上表称臣,请求曹丕出兵相救,而曹丕和司马懿商量以后的抉择却是两边都不帮,若刘备胜,则顺势取孙权的荆州,若孙权胜,则顺势取刘备的汉中。结果刘备虽然七百里联营,被陆逊烧的几乎全军覆没,但是这场战役以后孙刘又恢复了联盟,曹丕派出的取汉中的兵马不仅没有大获全胜,还中了诸葛亮的埋伏,损失了大将曹休。

为什么历代兵家在两军交战时总是选择作壁上观,最终悔不当初?

2.章邯和项羽巨鹿之战

项羽率领三万兵马营救赵王歇,与章邯对峙在巨鹿。章邯此时有三十万兵马,且依靠甬道据守,此时有七国的诸侯都迁延观望,都想看项羽的笑话,都希望消灭章邯以后自己是获利最大的那一个,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项羽打败了章邯,占领了赵王的王宫,自称西楚霸王,对各个诸侯重新分配属地,发天子令,而这些人却还在贪得无厌,计较土地的多少,其中有一部分被项羽诛杀,有一部分最后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到头来还是被刘邦诛杀。

为什么历代兵家在两军交战时总是选择作壁上观,最终悔不当初?

3.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

拥有苏州和应天的张士诚,面对朱元璋带领的红巾军和程友良带领的汉军决斗时,也是选择了作壁上观,他的谋士告诉他,这两只军队就是两只虎,而您只是一只鹿,如果您帮助其中一方获胜,那必定有一方倒下,到时候谁来保护您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等他们两败俱伤,在坐收渔人之利,结果朱元璋灭了程友良,收编了大量投降的汉军,张士诚的军队随之瓦解了。

为什么历代兵家在两军交战时总是选择作壁上观,最终悔不当初?

为什么他们看似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觉得却得不偿失呢?就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历代兵家在两军交战时总是选择作壁上观,最终悔不当初?

1.如果棋盘上只有黑子和白子,那下棋的人必定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全力以赴的击败对方,如果有了灰子的参与,必然会折损双方的实力,让两边都首尾难顾,最终逐个击破,获得的利益应该是最大的 ,如果灰子选择在黑白子胜负已分的情况下载加入战斗,这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这又变成了两个人的弈棋,虽然对方的实力削弱了很多,但是它会整合之前的黑子的投降势力,如果处理的好,甚至它的实力还会高出以前的实力。

为什么历代兵家在两军交战时总是选择作壁上观,最终悔不当初?

2.一支军队,它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将士多寡,还有战斗力,阵容队形、粮草、城池、主将等等各方面的实力,所以两军对峙的时候,需要根据这些去细致的分析,那不是做个自以为聪明的傻子,作壁上观,必将一无所获。

为什么历代兵家在两军交战时总是选择作壁上观,最终悔不当初?

我们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那些给君王提出“作壁上观”这样的建议的他们多半不是兵家,而是智者,权谋家的大局思维也许这是他失败的起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