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出身的屈原,卻與貴族背道而馳,最終壯志未酬慘遭流放

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有一位楚國人,他試圖改變自己國家的政治腐敗,減輕敵國的威脅,屢次提出選用賢能、改革內政和聯齊抗秦的政治主張卻遭受打擊,他試圖向君主展現才能,卻終於被君主流放。

貴族出身的屈原,卻與貴族背道而馳,最終壯志未酬慘遭流放

他就是屈原,一個一心為國卻屢遭流放的愛國詩人,而他之所以遭受了這些,只因當時的楚國社會還沒有創造出改革的土壤,而他的舉措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

烽煙四起的戰國

屈原所生活的時間是社會大變革時期,奴隸社會正向封建社會過渡,是鬥爭最激烈的時期,戰國七雄你方唱罷我登場,也是楚國從強大轉向衰落的時期。

屈原出身貴族家庭,在春秋戰國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屈是屈原的“氏”,“屈”代表了屈原尊貴的身份。從楚國建國以來,屈氏家族的地位就很高,和楚王同姓同宗,楚國曆朝歷代都有很多屈姓大臣,歷來執掌著大權。

出身貴族的屈原,年少就與還是太子的楚懷王相識,二十歲的時候他們也曾有過深入的交談,兩人有著一統天下雄心,屈原也因此認為楚懷王能夠幫助自己一展宏圖。

貴族出身的屈原,卻與貴族背道而馳,最終壯志未酬慘遭流放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病死,太子熊懷即位,為楚懷王。楚懷王即位後即宣召屈原做楚國左徒,負責國家的內政和外交。

公元前319年,屈原任楚懷王左徒,走入政治舞臺的中心。當時七國之中,秦國是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為應對秦國的強大,屈原建議楚國在發展自身的同時,要和其它國家聯合起來抵抗秦國。

這跟宋代蘇洵的《六國論》提出的觀點多麼相似啊,“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只有團結一致聯合抗秦才能夠獲得成功。

他積極要求改革內政,加強與鄰國的邦交。他提出削弱貴族特權,減輕人民負擔,在朝中開展政策,清除貪汙腐敗的大臣,讓有德有才的人擔任主要職務。

貴族出身的屈原,卻與貴族背道而馳,最終壯志未酬慘遭流放

這些舉措在我們的眼中是正確的,也受到人們的擁護,但是也遭到貴族和腐敗守舊大臣的堅決反對。憂心忡忡的詩人,對當朝的“肉食者”該是多麼的恨鐵不成鋼啊。

貴族出身卻關注民生疾苦

屈原名“平”。平,取“平正”之意,宇宙萬物中,最為平正之物是天,平即平正的意思,所以說,平這個名字也就象徵著天。

“名餘曰正則兮”,《離騷》中屈原稱自己的名是正則的意思。“正則”指天是最為公正的事物,因為公正,所以有了法則。

“原”是屈原的字,古人稱字不稱名,因為名是宗廟之用的。“原”則“廣博深遠”,表示為大地。屈原的一生正是追求人生的公正的一生。

我們一直在講“民生”,而民生一詞,兩千多年前的屈原已經在《離騷》中高聲喊出來過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多麼懇切的聲音啊。

貴族出身的屈原,卻與貴族背道而馳,最終壯志未酬慘遭流放

可以說屈原的思想是十分進步的,即使受時代限制,但也走在了其他人的前面。他熱愛楚國,關心人民,忠實於自己的主張,以忘我的精神和一切惡勢力鬥爭到底!

屈原在《離騷》中,喊出了“何不改乎此度?”和“來吾道夫先路”,鮮明地表現了他的政治主張。他希望通過制定法律、廢除舊貴族特權和鼓勵民眾發展生產來改變楚國現狀。

貴族出身的屈原卻早早知道人民的力量,也終將與頑固的貴族們背道而馳,勢必會導致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反擊

美人遲暮君心老

奸人佞臣並不可怕,最恐怖的是聽信讒言的庸君。屈原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出現“香草”“美人”,而這美人往往指的是他心中的君王——楚懷王

雖然屈原和楚懷王曾經在年少時有過惺惺相惜的一段時光,但是在一次次的信任危機中,所爆發出的誤解與冤枉,卻足以讓當事人悲痛萬分。這是作為忠臣的悲哀,也是屈原所面臨的事實。

貴族出身的屈原,卻與貴族背道而馳,最終壯志未酬慘遭流放

屈原明白,變法會給自己帶來很多就會觸動貴族階層的利益,會遭到反對甚至危及自己的安危,但是他抱著對國家的熱愛,對君主的信任,毅然決然走上變法強國之路。只是沒想到曾經和他惺惺相惜的楚懷王 會那麼快聽信讒言,而讓他的抱負早早夭折

公元前304年,楚懷王聽信親秦派的讒言,與秦國締約黃棘之盟,屈原對此痛心疾首,屢次進言,但由於小人的挑唆,楚懷王與屈原之間的誤解越來越大,最終楚懷王解除了屈原左徒職務,改為三閭大夫。

原從此不能再參加重大國事的決策,到了後來,楚懷王乾脆對其貶職流放。

假如楚國遇到明君,依舊大有可為。可惜屈原生不逢時,在野心勃勃的秦國君王對比之下,楚國的君主是多麼愚蠢。

秦惠文王派張儀到楚國遊說,以商於之地誘惑楚國和齊國絕交。楚懷王居然輕信許諾,惹得齊宣王大怒,斷了齊楚聯盟。

貴族出身的屈原,卻與貴族背道而馳,最終壯志未酬慘遭流放

齊楚斷交,楚懷王要秦國實現承諾,卻讓張儀反口毀約,楚懷王大怒之下發兵攻秦,卻屢戰屢敗,實力大損威望大跌。

但楚懷王此後還不吸取教訓,竟然還輕信秦國,徑自到了秦國後被囚禁,客死他鄉。

楚懷王死後,楚頃襄王繼位後,

屈原仍未得到重用,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都城之後,在極度絕望中,屈原跳汨羅江自殺。

不朽的屈原

變法的失敗是當時楚國君主弱小、公族強大的局面決定的。從春秋中期楚國開始任用公子執政,這樣雖然打擊了舊的大世族勢力,但副作用也明顯。一旦國君實力弱小,則國君權力勢必旁落

貴族出身的屈原,卻與貴族背道而馳,最終壯志未酬慘遭流放

等到了戰國初期的時候,實力強大的公族操縱權柄欺壓百姓,只為滿足自己的私慾,就導致楚國越來越積貧積弱。就算是同樣出身公族的屈原也無力改變這一點,變法自然無法實施,屈原的悲憤無奈可想而知。

正應了“國家不幸詩家幸”,在政治上不能大展拳腳的屈原有了更多的精力創作文學。除了優秀的政治家,屈原有個更耀眼的身份那就是詩人。

屈原創作了楚辭,是浪漫主義的開宗立派之人,創作了《離騷》,和《詩經》並稱“風騷”……

歷史記住了他,人民群眾懷念著他,直到兩千年後,每年還都會在端午節紀念著他,將粽子投入水中,希望保全詩人的肉身。

貴族出身的屈原,卻與貴族背道而馳,最終壯志未酬慘遭流放

屈原會贏得廣大人民如此熱烈的愛戴與他一心為國、關心人民以及對民間文藝的貢獻分不開的,也與他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不惜觸動當權者利益,甘願犧牲個人利益的精神分不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