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簡史:一個璀璨而豐富的歷程

一、上古貝幣時代

根據考古發現,

在上古時期,人們使用貝殼作為貨幣,最早出土的貝幣來自於夏朝的二里頭遺址,可以證明,在我國最早的奴隸制朝代夏朝已經有這樣的貨幣存在了。但貝幣卻是盛行在商朝。

貝幣大多為一種名為“齒貝”的海貝,這種貝殼的形狀為腹部帶有槽齒,背部隆起,又稱“貨貝”。

中國貨幣簡史:一個璀璨而豐富的歷程

我國古代的文字當中很多跟價值有關的文字都帶有一個“貝”字旁,很說明在文字出現的初期,跟價值有關的東西跟“貝”脫不開關係。

商朝中期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女性——婦好,她是商王武丁無數個王后當中的一位,同時也是一位有自己豐富財產、軍隊、封地的大貴族,為商朝開疆拓土建立了自己無上的功勳。目前商朝出土的諸多甲骨文都來自於她的墓地,而她那出土文物豐富的墓地裡,也出土了將近七百朋貝。貝幣的單位是“朋”,十個貝為朋,也不知道“朋友”這個詞彙是不是來源於此。

中國貨幣簡史:一個璀璨而豐富的歷程

但是貝殼是無法滿足整個商王朝的所有商業活動的,所以商朝時期也根據“貝”的形狀製作了以骨頭、陶土、玉石和金屬為基本材料的貝幣,其中,玉石和金屬的貝幣最珍貴,相信後期的金屬貨幣的產生也跟銅貝幣有一定的關係。

二、農具貨幣區域

商朝覆滅,西周興起,幾百年之後轉為東周,春秋戰國時代開啟。

貝幣慢慢地退出了社會流通領域,只剩下少量的國家還在使用,大量的位於內陸的農耕諸侯國開始使用一種全新的貨幣——布幣。

中國貨幣簡史:一個璀璨而豐富的歷程

布幣並不是用布製作的,是用銅製作的,來源於一種薅草的農具,那個農具叫做布。一開始可能根本就是用那個農具同樣大小同樣形狀的來進行交易。

隨著時間的發展,“布”慢慢地退出了農具領域,成為了一個單純的貨幣,大小也變得只有巴掌大,甚至更小。不同的國家開始鑄造不同的布幣,為了方便攜帶,甚至給布幣穿孔,但是基本形狀沒有變化,都是“布”的形狀。

三、武器貨幣區域

我們看上古古裝劇的時候,會聽說過“刀幣”,如其名,形狀類似一把匕首模樣,也是用銅鑄造。

中國貨幣簡史:一個璀璨而豐富的歷程

“刀幣”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北方和東方國家,比如位於現在河北北部區域的燕國,位於山東的齊國,位於山西北部的趙國以及生活在內蒙古高原上的戎狄。

這些國家年年互相爭戰,在武器方面使用很多,因此從武器形態中進化出貨幣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四、蟻鼻錢區域

在南方的楚國,遠離中原地區,除了傳承自上古時代的貝幣之外,楚國因為物產豐富,產生了金、銀、銅三種正式的鑄幣。當時的其它諸侯國往往只用銅來鑄幣,少量用金,幾乎不用銀。

楚國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蟻鼻錢,橢圓形,上面像是畫了一個鬼臉,細看更像是螞蟻落在了鼻端。

中國貨幣簡史:一個璀璨而豐富的歷程

五、金幣時代

我國是一個產金的國家,相比於“銀”來說,我們國家盛產黃金,關於黃金的產地,在《山海經》當中都有所記載,《管子》當中也記載了黃金的產地,幾乎遍佈了中原各個區域。在夏商周的時代,出土文物當中都有相當數量的黃金製品。

不過在上古時候,“金”不僅僅只是指代“黃金”,而是指“金、銀、銅”三種金屬。因為我國銅產量多,所以上古文獻當中提到“金”很多時候說的是“銅”。

《尚書》:“惟金三品。”

《史記》:“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

可以看出,上古時代,“金、銀、銅”都稱為“金”,細分為“黃金”、“白金”、“赤金”。甚至於在虞夏的時候這三種金屬就成為了貨幣。夏朝存在於商朝之前,虞朝並未有出土文物證明其存在,但《史記》認為其在夏朝之前。

中國貨幣簡史:一個璀璨而豐富的歷程

但黃金正式作為貨幣,還是在戰國時期,主要是楚國和秦國。秦滅六國之後,也以“金”為貨幣,上幣為“金”,下幣為“銅”。

六、圜錢時代

圜錢就是流行於封建兩千年的“孔方兄”的前身。

最早,圜錢出現在魏國,後來盛行於秦國,形狀來源於紡輪。一開始圜錢是外圓內也圓的,基本上跟紡輪無異,到了秦國,慢慢的變化成為外圓內方,因為規定重量為“半兩”,秦國名其為“半兩錢”。

中國貨幣簡史:一個璀璨而豐富的歷程

《呂氏春秋》:“天道圜,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天下。”

這或許就是秦國之所以鑄造外圓內方的“半兩錢”的原因。

七、重量貨幣時代

從秦到西漢,一直都用的兩種貨幣,上幣為黃金,下幣為銅。

東漢後期,黃金就變得很少了,可能的一個原因是當佛教進入中國之後,黃金用於建築、器物以及裝飾的用量過大,導致黃金儲量急速下降。後期,就一直用銅錢當作貨幣了。

從秦到西漢,一直延續到唐朝,鑄造的銅錢都是以重量來計算的,比如說秦朝的“半兩錢”,秦朝一兩約為現代的16克,半兩就是8克。

中國貨幣簡史:一個璀璨而豐富的歷程

當漢朝建立之後,幾乎每朝皇帝都有鑄幣,但鑄幣的形制雖然都是“孔方兄”模樣,但重量和形態差太多了,比如他們鑄造“半兩錢”,但是鑄造出來的銅錢多的達到了20克,輕的才6克。西漢早期鑄造的錢幣也多是如此,貨幣上面寫了的重量跟實際重量不符,人民群眾自然會對這個貨幣產生不信任。

我們都知道,金融體系不穩會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到了西漢最雄韜武略的漢武帝時代,自然要解決貨幣問題,僅漢武帝一朝,就進行了六次貨幣改革。

中國貨幣簡史:一個璀璨而豐富的歷程

漢武帝經過貨幣改革,最終確定了錢幣的重量為五銖,稱為“五銖錢”。

漢朝的錢是以“銖”為計算單位的,24銖為1兩。從此之後,一直延續到唐朝,人民群眾都最信任“五銖錢”,雖然朝代變遷,偶爾通貨緊縮,鑄幣縮水,但是往往還是會重新用回“五銖錢”。

八、抽象貨幣時代

到了唐朝,最好的錢為“開元通寶”,也是承襲於“五銖”錢,但比五銖錢重。唐朝到宋,大部分用的是開元通寶,宋代鑄幣,也模仿開元通寶。

從“開元通寶”開始,貨幣就不再是以重量計算的貨幣了,至少貨幣在鑄造的時候,不再寫上相應的重量,比如“五銖”,而是寫上某某寶了。

中國貨幣簡史:一個璀璨而豐富的歷程

同時,唐朝規定,一枚銅錢為一“錢”,十枚銅錢為一“兩”。從此之後,稱重的計量單位都跟著變了。

從唐朝開始一直到清末,銅幣的式樣就正式確定了下來。

統一的大小,統一使用隸書(少量例外),以圓形方孔為基本形狀,刻字以年號加上元寶(或者通寶),以母錢翻砂鑄造技術進行鑄造。

九、紙幣時代

宋朝是封建時代商品經濟最為發達的時期,經濟活動相當劇烈,對於貨幣的需求也相當龐大。漢末之後黃金儲備不夠了,我國又不產銀,因此能用的金屬貨幣只有“銅”,宋朝技術發達,加大了馬力產銅。

宋朝第二代皇帝宋太宗的鑄造了80萬貫,到了第六代皇帝宋神宗年間就飆升到了506萬貫,可以說年年增長,數額極為龐大。

中國貨幣簡史:一個璀璨而豐富的歷程

但這麼龐大的數額也經不起折騰,不說日常經濟使用量大,就說因為宋朝鑄幣太好,其他國家都想要,北方的契丹和西夏也都使用宋錢,東南地區的安南,甚至遠到非洲地區,都有在使用。銅錢外流極為嚴重,挖礦的速度都趕不上使用的速度了。

經濟發達的川陝地區首先使用“鐵錢”補充銅錢不足,但是鐵錢價值小,還重,十貫鐵錢重六十五公斤,比一個人的體重都重。一大車的鐵錢都買不了多少東西,不適合大宗交易。

因此四川十六富商聯合作保,學習唐朝時候用於匯兌的票據“飛錢”,創造了北宋紙幣——交子,後來因為破產擠兌,宋廷將交子的發行權收到了自己手裡,由宋廷設立交子務發行交子,正式流通紙幣。

中國貨幣簡史:一個璀璨而豐富的歷程

不過很快,紙幣就開始出現濫發的情況,造成大量的貶值。

同時代的金國也有自己的紙幣,名為“鈔”元朝建立之後,學習了金國的“鈔法”,發行“中統元寶交鈔”等,可以足額兌換金銀。現在流傳至今的最早的紙幣,便是元朝的“中統元寶交鈔”了。一開始國力強盛時,這樣的鈔票使用合理,適應經濟發展,但元朝末期,政治混亂,鈔貶值及其嚴重,民間只能以物易物。

中國貨幣簡史:一個璀璨而豐富的歷程

明朝建立初期,也實行鈔法,名為“大明寶鈔”,不過卻完全沒有準備金,而且濫發嚴重,朱元璋洪武23年,寶鈔就貶值到了原本價值的四分之一,洪武27年,就貶值到了六分之一。明朝建立一百年後,大明寶鈔徹底作廢。

封建時代的紙幣時代結束。

十、銀錠時代

白銀作為貨幣的興起和大明寶鈔的衰落是相對應的,明朝初年,以大明寶鈔為主幣,銅錢為輔幣,到了中後期,就以白銀為主幣,銅錢為輔幣了。

我國不產銀,明朝中後期,因為海外貿易的發展,有來自美洲的白銀大量輸入,日本的白銀也相繼輸入,明朝擁有了大量的白銀,足以成為可以流通的貨幣存在。

中國貨幣簡史:一個璀璨而豐富的歷程

為了方便收田租,明廷讓老百姓就白銀繳納,而不再收穀物。當時的白銀主要被鑄造成為銀錠、銀鋌、銀元寶形狀,也有剪成碎銀稱重使用的。

十一、銀元時代

清朝延續著明朝的貨幣制度,白銀為主幣,銅錢為輔幣。

一直到了清朝末年,鴉片戰爭之後,以西班牙本洋和墨西哥鷹洋為主的西方銀元開始流入,因為這些銀元具有重量一致,成色一致的優點,慢慢地就取代了我國固有的銀錠銀元碎銀。

中國貨幣簡史:一個璀璨而豐富的歷程

一直到光緒十五年(11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才在清廷的准許下,正式鑄造大清銀元,第二年通行於世,名為“龍洋”,重七錢二分。但一直到清朝末年的宣統二年(1910年),才正式宣佈廢除銀兩,使用銀元。從此,徹底進入銀元時代。

中國貨幣簡史:一個璀璨而豐富的歷程

參考文獻:《中國經濟史》《宋代經濟史》

歡迎關注@二凰士 專注分享中國經濟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