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東姚白象井的傳奇故事之邱丞相的傳說

邱丞相的傳說


公元1958年是全國上下轟天動地的年代,人民公社,大躍進,大辦鋼鐵,到處紅旗招展,農村的農民砸爛了千百年來一家一戶的小鍋小灶,合成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農民食堂,吃大鍋飯,幾百口人一起吃飯,出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難題和混亂,特別是陰雨天,必須有較大的飯廳,於是各生產隊以食堂為單位,都開始考慮計劃建大飯廳。白象井大隊(那時候一個行政村為一個大隊),第六生產隊包括整個李自園和河灣,後窯兩個小村,共五百餘口人,一個食堂吃飯,需要飯廳的規模還不能太小了,飯廳的位置當然選在距食堂不遠的前面,讓幾戶農民搬走,房屋拆除,破土開基,高地挖去,低處填平,在挖地基的時候,挖出一個好像石獅子一樣的石雕,和一塊石碑,都有五尺多高,石碑的中間用隸書刻著“司后土之神位”的字,當時的人都不知道這算是麼東西,有什麼用處,其中一人上些年紀的文化程度較高,知識面較廣,曾在採桑公社當過教師任過校長,由於他出身富農,參加過反動會道門組織“孫真會,”被開除公職,在家勞動改造,這個人看了一下說:“這個東西不是獅子,叫什麼狻猊,是一種怪獸,這碑是墳上的后土碑,可能都是邱丞相墳墓上用來擋風水和辟邪的。”由於當時的形勢,人們的頭腦都一片渾然,甚至連碑上的其它小字也沒細看就被填入土坑埋在了基礎下面。

林州:東姚白象井的傳奇故事之邱丞相的傳說

關於邱丞相,並不是無中生有的事,白象井村上年紀的人都知道,他的府舍就在現在的河東村,解放前後,還隱約有它的部分遺蹟,正堂的柱基,門口兩旁的門墩,門墩上圓形的石鼓,這兩個門墩現在還完整地放在一戶人家的大門前。五八年這個生產隊食堂建大飯廳時也曾挖出過太湖石,房基石,瓷器碎片等東西,有人說那塊地方曾是邱丞相家的花園,過去常有人說在邱家門前有過水井,顧名思義井下是一股流動的地下水,傳說還有人把麥糠灑到井內,後在安陽西邊善應村的一股泉水中出現,難道說這股地下河經過漫長的幾十裡從地下流到那裡,不過這只是傳說而已,到底這股地下水發源於什麼地方,流向何方,無人知道,河東村地處低窪地帶,難免會有百年不遇的大水淹沒淤積,這個井也被埋沒,再後來每遇上非常嚴重的大旱年月,村名們曾多次挖找這個井,都沒找到,直到一九七六年由河東和河西岸上的前街兩個村的村民由集體組織準備打一眼像樣的水井,選址在河溝東邊的一個地方,挖下去後,發現正好是一個淤積年代已久的舊井筒,上口直徑有兩米寬,一直挖了有十米多深,後應天下大雨井水上升停止了施工,應井的位置所處的地勢較低,井內的水一直滿滿的,也沒有繼續往下挖,都懷疑這就是邱家門前的過水井。

傳說李自園村所處的位置是他家的墳墓 ,李自園位於白象井這道溝偏裡部的東坡上 ,村西頭下一個小坡溝的東岸上有一個小村叫河灣村,河灣村的北面有個小村叫後窯村,河灣往南不遠處的村叫窯拐村。李自園村的後面也就東面,有一山頭山樑往西呈45度傾斜,山腳直抵村邊,後面為比較平緩的土坪,土坪由於多年水流的衝涮形成了一個小盆地,這個小盆地除西邊有崖口外,南部都是土崖,李自園就位於這個小盆地中,1958年建的飯廳就在小盆地東邊中間的山腳下,飯廳所處的位置可能正好是邱家墳墓所在地。

林州:東姚白象井的傳奇故事之邱丞相的傳說

地貌的變化一是大自然雨水山洪衝涮的改變,二是由於人為的改變,變化的程度由於原因也不盡而同,凡人口稠密的地方,特別是有大小不等的建築施工,變化就較快較大,人煙稀少的地方,變化就慢也較小,原來一塊地貌,經過十幾年或幾十年時間的變化,就會讓人對原來的模樣想象不出來,更何況經歷千百年的滄桑變化了呢?白象井這道山溝,原來並非水溝,估計人類史前是一個兩邊有不太高的山頭,中間是塊較平坦的川地,經過長時間衝涮才形成了溝,河西邊凡背水的衝不到的地方都留下了一快一快大小不等的土崖,從現在看到的很多遺留下來的跡象證明,就是這樣形成的,李自園村所處的小盆地就是留下的一塊比較大的土崖,中間又經過多年衝涮形成的。

小盆地東邊緊靠山腳北邊 留下的土崖塊比較大,南北寬有100多米,往西一直延伸到南北大溝的東邊,土崖西頭的河岸上就是後窯村,小盆地南邊留下的土崖快比較窄,寬也就50米左右,西頭的下面就是窯拐村,南北土崖的西頭都往中間彎回一些,中間朝西留下了一個山崖口,中間形成的小盆地也就150米見方,當時小盆地中間及周圍的土崖上長滿了茂密的樹林和灌木叢,邱丞相的墳墓坐東向西,墳內的石碑,石坊,家廟一類的建築掩映在大大小小的白楊與柏樹中間,一般沒人進去,大白天也會有陰森恐怖的感覺。

一個大國宰相的墓地,無論是地面上或是地下墓室的建築規模 ,按說都應該是相當可觀的,據說《中國曆代宰相錄》一書記載,邱丞相任職於明朝永樂年間,也就是公元1403年,在永樂皇帝朱棣和他的兄弟們爭皇位的戰爭中,姓邱的只是一個文職的謀士,任丞相四年政績並不顯著,原籍海南人,在戰爭中曾隨軍路過這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年老致仕後不願再去遙遠荒涼的海南,告退到這裡居住,後代人丁並不興旺,在這裡沒有留下後代的原因無人知道,也無從查考,不過不難推測,一個功績不顯赫的人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便會很快被後進的朝臣們忘掉,加上後代兒孫不爭氣,文試武功都無進取,便會很快走向衰落,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但他的後代是斷絕了,還是遷移到外地什麼原因也無人知道,估計在這裡也就兩,三代幾十年的時間。

林州:東姚白象井的傳奇故事之邱丞相的傳說

馬姓的祖先是明朝初年大移民時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的,開始也隨著山西黃土高原的習俗打窯洞居住 ,再說開始來時比較困難 ,條件一時也不具備,很難說馬上就可建房居住,所以就選了小盆地西土崖下打窯洞居住,那時候邱丞相家已無後人上墳祭忌。

據馬家墳祖先碑記上記載 立祖為洪武元年,這一點不太可靠 ,他實際立碑時間碑記上記載是崇禎八年,是立祖以後十世時,與立祖的時間過去了二百多年,可能時間太長了記不清了,因移民應該在朱棣和他兄弟爭皇位的戰爭結束天下政局基本穩定後才會考慮實施的,所以說後窯村的出現應和邱家在小盆地建墓的時間相差不遠,馬姓擴大到小盆地的時間應該又在幾十年後。

邱家在小盆地建墳墓前應該有李姓的 住在小盆地內或小盆地外不遠的地方,小盆地當時屬於李姓的,因小盆地周圍封閉絕似一個園子,所以取名李自園而一直延續下來,小盆地形成村落以後當然不會只是姓馬的,也會有其他姓搬進來,不過馬姓的肯定居多,所以也沒有改成馬家莊或馬家園什麼的,一直還叫李自園。

李自園村所在的小盆地內部也不是十分平坦的,大勢是東高西低,相差三,五米,中部東西走向有被水衝涮了一道小溝,從小溝的最低處到北邊的土崖跟最寬處約80米,呈慢坡狀,高地相差兩米多,小溝的南邊卻是一個土臺,高有兩,三米,從土臺到南邊的土崖跟最寬處約有70米的平面。

小盆地從開始馬姓的進住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幾百年前經過人砍伐荊棘,平掉墳墓建房,人口繁棜,直至小盆地住滿也經過了一段漫長時間,後來基本形成了東西縱向的兩條街和南北的許多小衚衕,距中間小水溝往北約不到30米,有一條街叫后街也叫中街,從小溝南邊的土臺往南不到30米有一條叫南街,所以後街路北的地勢較高,路南的地勢較低,很早以前的情形是已不清楚,只是在近一百多年的時間內,由於有上輩人直接傳說和近代現實的情況證明,后街路南和路北就顯現出明顯的差別,路北大都是高門大戶,五進五出的有四戶,五門相照的有兩戶,其他戶也都比較富裕,貧窮的戶幾乎沒有,路南的卻都比較貧寒,只是戶窮不說,人丁也都不興旺,從東到西一共不到二十個院落,最多時也就二,三十戶人家,近一百多年統計下來,斷門絕戶的就有十四,五家,只留有一個姑娘出嫁外地的有七,八戶,外遷出去的有十多戶,這是什麼原因呢?這種現象在很早就引起了人們重視,多種說法是路南水溝地勢低,水溝南邊土臺上南街的後屋高後面陰氣太重的影響,不過地理條件就是這樣也沒辦法,實在認為不好只好搬遷走離開這個地方,也有的人家請來看風水的或者陰陽先生來看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其中有一戶姓杜名成祿的人,他家住在路南的中下部,而且緊靠南邊的土臺,土臺上是南街一戶較富裕的人家建了一座平頂的兩層樓,如到土臺的底部近10米高,比杜家茅屋高出近兩倍,院子裡常年少見陽光,他家從山後遷來時有他的父母帶著他兄弟倆和倆個媳婦,他弟兄兩個都還年輕,才都二十多歲,來到這裡購置了一個人家房院,原來這家也是絕了戶的,又購置了十幾畝地,在當時也算差不多的農戶,可幾年來一直沒有後代,而且不到十年的時間,他的父母,弟弟,弟媳先後得急病去世,杜成祿悲痛之餘,不得不想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從遠處外地請來了一個叫高明的陰陽先生,用了三天時間,對他的家宅和街坊周圍的地理情況做了較詳盡的測看,並在家設壇燒香進行了一擺佈,最後說:“這裡的地勢低,前邊的房高,陰氣太重,但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東面的底下有一塊較大的墓地,這座墓地的主人在建墳時就考慮道對著西面的大溝的原因,在墓前安裝了非常兇猛的辟邪獸,並附有靈符,估計為防止盜墓,在墓門內安裝了含毒的弓箭機關,那些東西都朝著這一方向,對這一帶地方構成了嚴重的危害,加上西面大溝朝向這裡,東西夾擊更為不利。”問他有什麼方法可以解除這些問題的危害,他說如果全部解除不好辦,比方地勢低的條件就不好辦,其它方面一是把墓下的東西挖掉,二是把原來在東面半坡上的土地神廟移到西頭,最好再從西頭的小水溝建一善良的神廟護之,如觀音普薩最合適。陰陽先生走後,村裡人也認為他說的原因是對的,但首先考慮到挖墳墓的事不好實施,一是不知道墓地的確切且位置,而是所有地面都建有各戶的房屋,扒誰的房也不好說,這一點只好先擱下來以後再說,對其它方面村名們馬上行動起來,集資動工先選了較適合的街口,整好場地,把土地廟從村後的山坡上移下來把廟周圍的場地平整好,廟旁栽上柏樹,周圍砌上石凳護欄,又在土地廟的南面水溝的最西口建了一座觀音廟,坐北向南,又增建了東西屋和朝北的廟大門,形成了一個完整中等的院落,有人又在院子的一角建了一個用幾塊石頭雕砌成的奶奶廟,工程全部完工以後還進行了開光慶典唱戲,熱熱鬧鬧慶祝了一場,據碑文記載,這次行動是在大清道光二十三年,即公元1844年的事。

林州:東姚白象井的傳奇故事之邱丞相的傳說

建廟以後,對挖墳墓的事再也沒有人提起,建廟到底起到什麼作用,很難說清,總之效果不大,姓杜的不久媳婦也已死去,只剩下杜成祿遷去他鄉,不過建廟卻給這個村增加了一處非常優美的風景點和活動場所,逢年過節廟裡廟外常聚滿了人,香菸繚繞,鞭炮不斷,非常熱鬧,觀音廟內栽了一棵白楊樹,後長到20多米高,四個人才能合抱,土地廟周圍除柏樹外還長了一顆大皂角樹,也需兩個人合抱,每逢夏季,這裡常是蔭濃如蓋,涼風輕拂,直到解放初期,觀音廟才被拆除,土地廟卻依然屹立在柏樹的濃蔭下。

老百姓總是老百姓,有些現象很難解釋清楚,又得不到科學的研究和考證 ,很難有正確的結論,對邱丞相的墓地誰也不會去發掘與探索,日月的輪迴,時間推移,一百多年過去了,至今這一地帶只剩兩戶,還不怎麼富裕興旺,怨天,怨地,怨人的命運······。

正是:遙憶當年古宰墳,

石坊斜傾慌草中 ,

清明寒雨無人祭,

白楊枝頭昏鴉鳴,

帝王有情談變遷 ,

天地無意話衰興 ,

百年滄桑雖短暫,

誰人後世讀碑文?

作者簡介:

馬良川,男,一九四五年出生,林州市東姚鎮白象井村人。自幼受祖上耕讀家風薰陶,酷愛文學,青年時期尤擅長以人名綴入即興賦詩。如今雖至暮年,仍筆耕不輟,喜歡釆集鄉土風情,先後創作了《玉泉寺傳說》、《紅花綠葉相映紅》、《人鬼情未了》等數十篇中短篇小說,題材涉獵廣泛,既有勸人行善敬老的人物傳記,又有悽婉感人的愛情故事,特別是結合本鄉本土撰寫的地方史料傳奇,在當地廣為傳閱,敘事貼近生活,文筆通俗自然,被鄉鄰讚譽為"農民作家"。

林州:東姚白象井的傳奇故事之邱丞相的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