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不看好libra,但從數字貨幣看,科技金融應該是科技帶領金融

雖不看好libra,但從數字貨幣看,科技金融應該是科技帶領金融

雖然不太看好臉書的數字幣libra(沒覺的facebook的libra會有多麼的顛覆),但是他還是傳給我們一個強烈的信號,科技金融只是的金融行業的輔助手段,還是真的科技逐步主導金融。

金融本質很簡單,利用資金流動去獲取利潤。同時金融又很複雜,複雜在於各種融資方式,和依託於這些融資業務上的各種投資或投機。

facebook的libra出現的時候,並沒有覺的多麼令人感到驚豔,無論多少人在一旁鼓吹,可是它所面臨的是真實世界的金融壁壘,經過幾百年逐步完善,稍微震動都會給這個世界帶來地震的金融體系。

可是數字貨幣出現的時候,其實現有金融體系已經出現了裂痕。就是一旦不依賴於信用而是數字工作憑證的貨幣應該是一個什麼樣子,最大的區別就是無中心化,脫媒。

而銀行業說起金融科技,最多的一個詞就是脫媒,的確,銀行本質就是中介,曾幾何時,銀行業所指的脫媒,就是支付寶和微信領頭的科技公司通過電子移動支付技術,可以通過科技手段使資金逐步不依賴銀行的循環,但是隨著監管的嚴格,科技的影響力也在逐步減少。金融科技也逐步向輔助性的業務過度。

可是金融科技(fintec)所表達的不應該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通過科技和互聯網手段,提升銀行們的利潤,而是通過真正的fintec來逐步削減社會金融成本。

看我國500強,在脫虛向實的背景下,銀行依舊拍在前列,如果排除互聯網公司,那麼只有華為才有一席之地。

這是不對的。

但是華為這樣的企業有幾個?

銀行的利潤是不是應該看做整個社會的金融成本。

回頭看libra,他很強的一部分就是降低金融的交易成本,數字貨幣的發放、流轉、信用如何在一個社交的圈子裡運行,減少多少資金成本,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許多大體量的科技技術公司共同參與的話,不考慮監管,的確是非常方便經濟的手段。

我們來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金融產品,這方面兩家是真正的簡歷在數據上的信用體系,一家是商戶交易的整體客戶能力反映,另一家是基於社交的客戶背景反映,但是他們給與客戶的資金成本依舊很高,並沒有應用現有的金融科技的力量提供更低廉的服務,在金融行業低廉才能算優質。

而如果在數字貨幣領域,貨幣通過科技公司的協商作為公用資本發放,並沒有資金來源,只有資金綁定和兌換,通過數字貨幣無阻礙的流動而產生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而且用戶也可以通過挖礦等行為獲取其他數字幣種;同時與libra進行交互,這樣看libra的資金佔用成本應該非常低,他並沒有真正的中介方,都是在平臺主持的金融架構內交易。

馬雲說: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現在看這句話已經變的蒼白

libra的確面臨很多問題,可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它會在這個世界上很多國家無阻礙的運行,這些國家本身的國家信用體系基本已經崩潰,那麼這些國家一旦依賴libra有可能不再需要銀行,所謂金融變成扁平和簡潔的體系。

如果在發達強監管的地方,這一切可能不會發生,但是金融科技的發展依舊應該在這條路上繼續前進。

數字貨幣讓我想起了,數字版權的前期,依靠錄像帶錄音帶獲取高額利潤的娛樂經紀公司,無論如何打壓,可是依舊沒有辦法阻止數字版權的個人化,無節點化。我相信數字貨幣也會走上這條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