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中國歷史上的漢人“胡化”現象

不少專家熱衷於宣傳"胡人漢化"現象,以至讓很多國人形成了:"漢人是混血、大雪球、大雜燴,少數民族才是純血″的錯誤認識。其實是融合從來都是雙向的互融的,而且因為漢人人口基數大,所以,可能古代中原人對邊疆族群的流出比例和影響還要更大。

本文就談一談歷史上的"漢"人胡化現象(嚴謹地講應該說中原農耕人民的胡化現象)

北魏孝文帝時期,經過努力,在自己統轄內實施了一系列的漢化措施。但魏亡後,繼魏而立的東、西兩魏和北齊、北周都實施了一系列復胡姓、賜胡姓的措施,使孝文帝苦心推行的漢化成果不復存在。

一,當年對漢人搞的鮮卑化運動:

據《周書·文帝下》記載: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後,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後,所統漢兒軍人,亦多改從其姓,穿鮮卑服裝.

大意: 到北魏初年,當年起兵時三十六國(部落)、九十九姓的鮮卑後裔在西魏多年戰爭中人口大量減少,宇文泰於是恢復元氏為拓跋氏,命令已改為單姓者一律復舊;並且給漢族部將中資歷高者改姓鮮卑三十六大姓,次者襲九十九姓,連屬下漢軍也多改胡姓.

《北史·周本紀上》也記載了宇文家族掌握下的西魏北周王朝大量賜姓漢人的事。

“李虎(李世民的祖上)、閻慶並被賜姓大野氏,李弼被賜姓為徒何氏,周搖被賜姓為車非氏,楊忠被賜姓為普六茹氏。被賜姓為宇文者為最多,王傑、祖孝芬、崔謙、鄭孝穆、柳敏等.”

後來楊堅建立隋朝,恢復華夏。這些人的後代大多又改回了原來的漢姓,但也有人沒有改,如柳敏成了宇文姓的漢族始祖之一.

改姓了獨孤的有將領李楷,李盛,李屯,高熲,楊突,高賓,韓雄等,

陳忻被改姓了尉遲,成為了當代漢族尉遲姓的始祖之一。

根據史書上已有記錄的,當年鮮卑政權對漢人推行的漢人改姓詳表:

李虎.閻慶等被賜姓為大野氏

李弼等被賜姓為:徒何氏

周搖等改姓車非氏

楊忠等改姓普六茹氏

莫嵩等改姓:長孫氏

韋孝寬兄弟. 李和. 李昶.王悅 .李彥.王傑. 允(牛允).祖孝芬.韋瑱.崔謙.崔說.崔猷.鄭孝穆.柳敏.薛善.薛端……被改姓: 宇文氏

柳慶.劉雄.張軌.唐謹.申徽.鄭道邕等 被改姓為 令狐整、令狐熙

蔡佑等 被改姓為: 大利稽氏

侯龍恩兄弟.被改姓為: 侯伏氏 (侯植之前被賜姓為 賀屯,之後被賜姓 侯伏)

趙貴等 被改姓為 :乙弗氏

郭衍等 改姓為:叱羅氏

楊雄.楊紹等改姓 :叱呂引氏

李楷,李盛,高熲,劉志,楊突,趙昶,高賓,韓雄等被改姓為:獨孤氏

楊纂等被改姓:莫胡盧氏

於謹等被賜姓為:萬紐於氏

陳忻等被賜姓:尉遲氏

耿豪等被賜姓:和稽氏

韓褒等被賜姓:侯呂陵

陸通等被賜姓為:步六孤氏

王德被賜姓為:烏丸氏

王雄等被賜姓為:可頻

梁臺,蘇綽,裴文舉等被賜姓為:賀蘭氏

辛威等被賜姓:普屯

李賢,田宏等被賜姓為:紇幹氏

王勇等被賜姓為:庫汗氏

楊紹等被賜姓為:叱利氏

李穆等被賜姓為:拓拔氏

段永等被賜姓為:爾綿

寇雋等被賜姓為:若口引氏

樊深等被賜姓為:萬紐於氏

劉亮等被改姓為:侯莫陳氏

以上將領(含家臣)在鮮卑政權時被改姓或賜姓了以上鮮卑姓,楊堅建隋朝後雖然大多又恢復回漢姓,但也有一些人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改回來。

還有很多被皇帝賞賜胡姓的,比如令狐整被賜為宇文氏、高麗人高琳被賜為羽真氏等。

鮮卑人口本來就少 ,加上多年戰爭消耗很大。這是推行漢人胡化政策的原因之一。 比如,劉氏匈奴徵五部壯丁才湊了5萬人,拓拔鮮卑時 值大飢,本想讓鮮卑人去關東就食,被崔浩阻止,理由是:關東人以為鮮卑人多如牛毛才害怕,現在看到鮮卑人這麼少就不再害怕了。從這段史料可知當時鮮卑人口之短缺。

二、被賜姓或英雄崇拜或主僕家臣隸屬改姓等原因也有:

比如遼國的漢族大家族韓姓 改姓了 耶律

耶律阿保機曾於903 年對薊州用兵,韓知古之兄被俘,他是較早進入草原的漢人之一。“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命韓知方(當為“知古”)完葺柳城,號霸州彰武軍”,授知古彰武軍節度使,總管漢兒司事,韓知古在遼朝期間多有建功,被封燕王、秦王。死後追贈為尚書令,幽州韓氏家族被賜以國姓 耶律

金朝的漢人林姓被賜姓完顏。

清朝時 有漢人呼姓有人改姓為呼延姓。

清初,東北漢族被抬旗後。東北漢人土著旺族佟氏改姓為佟佳(佟家偕音),還有一些漢人抬旗後改姓,某家改為某佳,比如楊佳、章佳、高佳等。

今天見到佟姓,都覺得是滿族常見姓,其實,漢源佟氏本來就源出遼東,很早就出現在(宋代)章凝《氏族名賢言行錄》中,世為遼東地區豪門望族。直到後金崛起,很多佟姓漢人才編入旗內。

當然,細論的話,佟姓另一個來源為明代女真人,因本無姓氏在明代借用了當時漢人大姓佟姓。到後來清朝建立後,漢族佟氏為提高地位又紛紛與滿族佟氏聯宗則是後話。

“佟佳氏(佟氏)遼東巨族也,見《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佟佳,地名,在今天的遼寧省新賓。國初有佟養性、佟養正居佟家地,因以為氏。後遷撫順以貿易貲雄一方。清大軍克撫順,佟養性輸款太祖高皇帝。 佟養正遂攜族屬歸正藍旗漢軍。

後佟養正之孫佟國綱,於康熙二十七年疏言:“臣曾蒙太祖諭令,與佟佳氏之巴都哩蒙阿圖諸大臣考訂支派氏族譜,今請歸滿洲。” 部議,以佟佳氏官職甚多,應隸漢軍。唯國綱一支,宜入滿洲,遂為正白旗人。於是滿漢分隸,族大支繁,於國朝八大姓中稱最焉。康熙的母親佟佳氏,康熙的一位皇后也是佟佳氏。”

三丶其他歷史時期,逃亡、投靠或被掠走的中原人到邊疆地區後的胡化。

漢人遷入邊疆草原地區主要有:一、戰爭被俘掠去的。如漢朝被匈奴、唐朝被突厥俘掠到蒙古草原的漢人就不少,有人估計漢人佔到了當時匈奴人口總數的七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二是為逃避戰亂或天災流亡去的。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為躲避戰亂,不少漢人流亡到了遼河、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區。三是受中央政府的派遣或從軍或經商而遷徙到邊疆地區遷入草原的漢人,後來不少都融合到了少數民族之中。比如,南北朝時期,吐魯番地區出現了一個以漢人為主體的地方政權--高昌麴氏王國。

文獻記載,高昌麴氏王國有八城“國有八城,皆華人”,這種情況也被考古資料所證實,在高昌故城以北的阿斯塔那古墓葬中,就出土了很多漢文文書和漢人的乾屍。

宋遼金時期,進入西域的漢人不多,但生活在西域的漢人不少。公元982年,宋朝使節王延德出使高昌,在哈密、吐魯番就見到有不少漢人。特別是哈密的陳氏家族,已經在當地生活了十幾代了(“凡數十世”)。高昌寺院的主持不少就是漢人。出土文書還證明,在當時的喀什仍然有不少漢人。

這種情況延續到了蒙古時期。公元1219年,丘處機奉命到中亞覲見成吉思汗,在沿途見到不少漢人,甚至在中亞撒馬爾罕還有漢人教當地人種植田園。1259年,蒙古官員常德奉命出使波斯,路過新疆看到別失八里(今吉木薩爾)“多漢人”。在阿力麻裡(今霍城縣城西),他看到漢人與回鶻人雜居,互相影響,好像是內地的城市“回紇與漢民雜居,其俗漸染”。

四,現代各地蒙古人基因圖譜成份表

也談中國歷史上的漢人“胡化”現象

黃色是O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