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北京的美國人龍安志:在中國,所有生命都有價值

1981年,龍安志作為一名律師從美國來到中國,在中國工作生活30多年,他先後撰寫出版30多部書籍,論述中國經濟改革、亞洲金融和可持續發展,成為中國向世界開放的見證者和經濟改革的參與者。他不僅是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政治經濟學家,還是一位深諳中國文化的導演,可以說是一位實打實的“中國通”。

疫情期間,龍安志先後居住在美國、中國,感受這場疫情給兩國社會帶來的變化。對此,他有怎樣的思考與感悟?面對當前部分西方政客與媒體對中國汙名化的行為,他又持怎樣的觀點?

他們這種態度,那就沒戲

今年春節前夕,龍安志和家人一同飛回美國,準備和在美國讀書的兒子團聚。本來計劃在美國待十幾天就回來工作的他,卻怎麼也沒有想到,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形勢的迅速升級,這一計劃只能一拖再拖。

龍安志:“其實我在春節的時候就到了美國,因為二兒子在洛杉磯讀大學,家裡就想在春節一起聚聚。所以我在1月24日到了美國,基本上2月份我在美國。”

正是留在美國的這段時間,讓龍安志有機會了解到美國人民在疫情初期的真實想法。龍安志說,當中國已經對新冠病毒嚴陣以待時,美國民眾顯然還並不重視,甚至認為中國的隔離措施有些“過了”,這讓他感到十分震驚。

龍安志:“說實話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的問題,不會到美國,不會到別的地方。他們以為沒有飛機,就會完全隔離出來。我離開美國回中國前一兩天,我在舊金山的硅谷跟一些美國最頂級的科技專家吃飯,他們就感覺這個疫情不是一個事兒,就是一個感冒,感冒就感冒吧,傳就傳無所謂,不用那麼多隔離。中國不應該隔離的,應該是大家都可以互相見面,這樣對大家的情緒好。我就傻了,我說你們應該是社會里最懂的,但其實你們根本不懂,而且完全是從一個個人、自我的思維方式來考慮問題。我不管美國有多大科技(實力),就是這種態度來說,(防控疫情)那就沒戲。”

一個是體制,一個是文化

就能夠逐步把疫情控制到一個範圍內

3月初,龍安志回到了中國,並按照要求配合隔離。他說,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武漢地區暴發後,讓他首先想到的是2003年非典。他曾經經歷過那段時期,因此深信中國政府有經驗、中國人民有決心、有能力解決這次危機。

事實上,中國也確實做到了。他認為,中國能夠在短時間內控制住疫情,離不開中國政府對疫情的信息公開,以及自上而下高效協調的動員機制。

龍安志:“因為在中國是各方面掌握的信息判斷決定我們就是要隔離,全國要隔離,基本上從上到下大家都(是)合作的。而且這個系統從上到下都通了,信息都通了。這事情是因為通了,(所以)做個決定,能夠落實到底,落實到每一戶,每一個衚衕裡,每一個村子裡,這是體制的功能和體制的效率。這個系統是很有中國特色的。”

此外,龍安志還深切感受到,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民這種克服疫情危機的能力也反映了一貫的“大家”精神。

龍安志:“除了系統以外是一個文化,很多的措施不只是考慮我自己的,是考慮大家的,考慮每個人。很多的做法不只是(考慮)中國是考慮全世界,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我覺得從這方面來說,這是一個文化。所以你不能就考慮很單面的一個,你必須看到考慮是多方面的。一個是體制,一個是文化,那就能夠逐步把疫情控制到一個能控制的範圍內。”

他們沒有一個統一的聲音

龍安志說,當全球性災難來臨時,總是可以看出不同文明面對恐懼的不同心態。以美國為例,對疫情的反應很快就呈現出了政治化色彩,對疫情的防控增添意識形態的立場,再加上全國上下缺乏協調,民眾自我意識強,這些都使得美國疫情難以得到快速控制。

龍安志:“比如說在美國,在這個時候我不管是哪個黨,都應該團結來解決大問題,都不是,都是把疫情的事情在美國馬上政治化,你戴口罩、不戴口罩都代表你是靠哪個黨或者哪個思維方式、意識形態。而且體制也不是一個很協調的機制,也不是一個完整的機制。各州有各州的決定,各城市有各城市的決定,各醫院也有各醫院的決定,所以沒有協調。從這方面來說,他們沒有一個統一的聲音。第二是很多人不管別人,就認為這是我的自由,我可以去玩,可以跟朋友聚一聚的,從這方面來說很多的問題突然能看的很清楚,水落石出。”

在中國,所有生命都有價值

如今,全球抗疫尚未成功,中國卻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儘管中國的方法和經驗已得到世衛組織和聯合國的充分認可,但仍有人發表諸如“中國病毒”等言論,企圖煽動種族歧視和排外情緒。

對於西方某些政客和媒體的不實言論,龍安志說,很多海外的媒體報道是比較偏見的,可能有這幾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西方的媒體這幾年不瞭解中國的情況,然後按照他們的意識形態來報道中國的事情。有的時候根本不瞭解,也不去調查。當然,西方的媒體都根據他們的政府來走,但是這個事情很混亂的,因為媒體也不瞭解疫情的重要性。

在中國防疫最為緊張之際,中國的許多做法還被西方輿論批評為侵犯“人權”,不夠民主。縱觀這一次各國防疫,“人權”在被標榜的西方國家是否得到了應有的保障?中國又到底有沒有侵犯“人權”?

談到這個問題,龍安志認為,什麼是人權的問題值得思考。

龍安志:“你看這個問題,中國是所有人要隔離,所有的生命都有價值,不管你有錢、沒有錢,都是平等的。我知道在武漢有些90多歲的老人家也被救了。但是西方是什麼觀點?有錢的人可以治病,沒有錢的人對不起你回家。有的國家覺得,年輕人以後可以提供給我們的經濟更多(力量),賺更多的錢,繳更多的稅。我覺得這事情很奇怪的,我們打了很大的一個問號,什麼是價值觀點?”

團結一心,科學抗疫

危險轉機會

國家有邊界,病毒無國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當中,沒有一個人可以獨善其身。當下,龍安志最擔心的還是各國疫情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他呼籲世界各國真正攜起手來,團結一心,專注科學抗疫,放下無謂的聲討。

龍安志:“我覺得現在大家都得團結,交流科學的問題。不要談誰對誰錯。當然各個國家當地的國情是不一樣的,文化是不一樣。所以(要思考)每個地方怎樣把積累的經驗能夠利用,能夠解決問題。”

採訪尾聲,龍安志坦言,在中國生活了30多年,他見證了中國許多次改革,也瞭解中國的潛力。面對危機或挑戰時,中國政府精心領導,中國人民眾志成城。他相信,這次疫情過後,中國一定會迎來在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新的經濟發展機會。

龍安志:“我覺得下一步在中國會更多的投資在醫療、衛生方面。社會和企業很多方面都會有一個很大的變化,但是反過來說這些事情都是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模式,所以我覺得我們得了解中國的字,‘危機’有兩個部分,一個字是危險,一個就是機會。我們脫離這次危險,會有更好的機會。”

總檯央廣記者:馬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