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027:你可能小看了鄭人買履的故事

大家好,歡迎收聽本期的《鴞胖說千字文》,我是鴞胖。在節目開始之前,鴞胖想託付一下,如果您喜歡鴞胖的節目,覺得鴞胖說的還不錯,您還比較滿意,就請您多多關注,並幫鴞胖轉發分享一下,您的舉手之勞,就是對鴞胖最大的鼓勵。咱們閒言少敘,說一說本期內容。上一期鴞胖為您講了傳唱千年的周處除三害的故事,竟然是假的。果沒有印象的聽眾朋友,可以返回上一期,在溫習一下。今天接著給您往下講,講講“罔談彼短,靡恃己長”。咱們在說短和長的時候,都是說的長度。那麼古人,是怎麼進行長度測量的呢?《韓非子》一書中記載的“鄭人買履”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答案。

這個小故事咱們都十分清楚了,鴞胖在這裡就不過多介紹了。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不能拘泥於教條,應當學會思想變通。

那鄭人買履,怎麼就揭示了古人長度測量的方式呢?答案是在原文中的最後一句:“寧信度,無自信也。”意思是說,我寧願相信尺碼,也不願相信自己。這裡面,就告訴了咱們古人兩種測量長度的參照系:自己的身體和其他固定的物體。

《千字文》027:你可能小看了鄭人買履的故事

鄭人買履

最開始的時候,古人測量長度,就是以自己的身體為參照物。《史記·夏本紀》中,這樣寫道:“身為度,稱以出。”意思很明確,就是用身體為標準,量出長度。那他用身體測量,只能是小物件的長度吧?還真不是,鴞胖在《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那一講中提到,大禹派兩個人丈量全國的土地,他們分別叫太章和豎亥,他們丈量疆域長度的方式,就是腳步。他們測量的長度,史書中確有記載,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都是兩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這裡面,就出現了兩個長度單位,一個是裡,一個是步。那這倆,是怎麼換算的呢?

《穀梁傳·宣公十五年》中,這樣寫道:“古者三百步為裡。”《孫子算經》中,也有相同的記載。三百步是一里,兩億三萬三千五百里,那得走多少步啊?《康熙字典》中,對於億的定義是十萬曰億,按照這個規定,鴞胖幫您簡單算了一下,放到現在,大致也是七千零五萬步。如果按照現在正常成年人一步60釐米算,那這二位相當於分別繞了赤道一圈。

您以為到這就算完了嗎?並沒有!因為古代的一步,和咱們現在的一步,定義是不一樣的!《周禮·考工記》中,這樣寫道:

“野度以步。”這是說,雙腳各邁一次為一步。也就是說,古人的一步,頂咱們現在的兩步!所以,他們二人,分別繞了赤道,走了兩圈!

聽起來什麼感覺?反正鴞胖是口服心服,外帶佩服。

說到這,您可能會有一個問題了,那兩腳各邁一次為一步,那一隻腳向前邁一步,叫什麼呢?這個也有個名稱,就是咱們極為熟悉的,跬。《小爾雅》一書中,這樣寫道:“趾,一舉足也,倍趾謂之步。”所以荀子會在《勸學》一篇中,這樣寫道:“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鴞胖現在越發覺得,荀子這句話的原型就是繞地球走兩圈的那二位!

那史書當中,記載長度的,主要還是尺,既然是用身體丈量的,這尺,怎麼和步換算呢?這個其實很簡答,只要需要統一規定就好。早期的時候,人們是以六尺為一步。像《史記》、《管子》等書中,都記載“六尺為步。”唐代以後,改為五尺為步。

那如果測量小的物件,用尺有些長,怎麼辦呢?那就用寸。寸和尺的換算,是以十進制為準,也就是十寸為一尺。那這寸,能用人體測量嗎?當然能。在人體上有一個地方,古人叫寸口。寸口在哪兒?《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道:

“人手一寸動脈謂之寸口。”就是說,從手掌到動脈的距離,大致是一寸。您可以伸出手看一下,手掌掌根有一道紋路,這道紋路下面,還有一道紋路,兩道紋路之間,就是寸口,大致是一寸。《孔子家語》中,概括的比較精闢:“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就是一指寬大約是一寸,一個巴掌,算上手指,大約是一尺。

《千字文》027:你可能小看了鄭人買履的故事

寸口示意圖

除了手和腳之外,胳膊,能不能測量呢?當然能啦。兩臂伸長,叫“尋”,就是尋找的尋。那尋和尺,中間怎麼換算呢?《說文解字》中,這樣寫道:“度人兩臂為尋,八尺也。”也就是說,一尋,是八尺長。

這麼看來,人身上能用的參照系,基本都用上了。古人在用身體參照的時候,還是會有問題。如果倆人身高不同,那步伐、臂長,也不相同。武大郎和武二郎,量出的長度,肯定不一樣。這怎麼辦呢?這就需要其他的固定參照物了。

《尚書》當中,有這樣的描述:“予乘四載,隨山刊木。”《史記·夏本紀》中,也有類似的記載:“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書中提到的“刊木”和“表木”,都是刻有尺度的測量標樁。

其實這種小工具,古人早就會用,而且用的十分熟練。據考古學家發掘發現,商朝時期,已經有尺子在使用了,目前共發現三把尺子,一把是骨頭做的,兩把是動物的牙齒做的。三支商尺長度大約在16-17釐米之間,中間分為均等的十寸。

《千字文》027:你可能小看了鄭人買履的故事

商尺

多說一句,除了能出土的骨尺、牙尺之外,還有一種出土不了的尺子,叫黍尺。這個黍,就是咱們現在吃的黃米。那這黍尺是怎麼做的呢?古人把一百粒兒黍子呈一字長蛇陣排開,這個長度,就是一尺的長度。千萬別小瞧這一百粒兒黍子,在建造宮殿和房屋的時候,這可是主要的參照標準呢。

尺寸雖然測量的是長度,但後來也引申到品格當中。所謂“寸有所短,尺有所長。”

在行為處事的時候,不能太過鋒芒畢露,恃強凌弱,不然會引來滅頂之災。有這麼一個人,因為自己的恃強凌弱而敗亡,同時,也間接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至於此人是誰,咱們下一講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