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鈞瓷的“蚯蚓走泥紋”

宋代鈞窯瓷器歷來存世稀少,異常珍貴,自古就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讚譽,傳世宋鈞瓷又大部分深藏皇宮內苑之中。因此,真正上手把玩,深入研究宋鈞瓷的機會,對專家學者來說都是來之不易的。也正是這種難於親身手鑑、目鑑、心鑑的原因,使人們對宋鈞瓷的認識處於模糊之中,甚至學術界亦是人云亦云,眾說不一。


宋鈞瓷的“蚯蚓走泥紋”

鈞瓷


關於宋鈞瓷的“蚯蚓走泥紋”,目前學界有多種不同論述。餘繼明、楊寅宗主編的《中國古代瓷器鑑賞辭典》解釋這一詞目時說,“蚯蚓走泥紋,是在釉層乾燥時或者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來在高溫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部分釉汁流入填補裂縫而形成的”。


宋鈞瓷的“蚯蚓走泥紋”

鈞瓷


而易帷謙老先生把宋鈞瓷的釉料流動曲線認作“蚯蚓走泥紋”。目前,學術界持第一種觀點的人多,大有蓋棺定論之勢。精品徵集。筆者經過對各種宋鈞瓷的圖片資料進行對比,特別是對所藏宋鈞瓷的仔細研究之後,對宋鈞瓷的“蚯蚓走泥紋”形成機理的相關論述存有質疑。實際觀察研究表明,此種紋路的形成既不是釉料填充乾燥時或燒造過程中出現的裂縫,也不是釉料交錯流淌痕跡,似乎是釉料混合不均,熔點低且高溫流動性強的釉料比較集中,在高溫環境下自然熔融形成的。


宋鈞瓷的“蚯蚓走泥紋”

鈞瓷


因此,關於此種紋理的形成,筆者贊同郭葆昌著《瓷器概說》中瓷器紋片形成的相關論述:“‘蟹爪紋’、‘蚯蚓走泥紋’,惟厚釉之器有之,蓋釉料配合工作或有未盡精到之處,經火鍛鍊而紋生焉。嘗就鈞窯器細為審察,其配製色釉,法用調和,不加研乳,顏料與釉汁未能十分熔合,經火乃現離合狀態,致有大如‘蚯蚓走泥紋’,然此為鈞器所特有。而其它各窯,如汝、官、龍泉等,其配製色釉之法,則調和後,再加研乳,顏料釉汁務令熔合,雖其性仍在,經火後或不免有紋,但細如‘蟹爪’行跡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