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容易抑鬱了?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容易抑鬱了?

我有個女友月初裸辭,拿著一紙“中度抑鬱症”的診斷證書回了老家,剛坐穩就被母親一通質問。

我看你一天吃吃喝喝玩的開心的很,這會兒抑鬱了?

當年你爸丟下咱娘仨,我一個人把你跟你姐養大,每天走十幾里路給幾個廠子做賬,還要趕回家給你們做飯,把你倆從小學拉扯到大學,壓力不比你現在大?

你看看村裡有多少女孩,還不如你過的好呢,人家都好好的,你怎麼就抑鬱了呢?

她在那個深夜哭著給我打電話,一半是因為不被理解的難過,另一半,卻也是切切實實的自責。

她有什麼資格抑鬱呢?

雖然從小沒了父親,但也是在母親的庇護和姐姐的照顧中長大,順順利利考上了大學,一路拿著獎學金進了行業頂尖的公司,每年也能不看價格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跟母親經歷的苦難相比,跟那些沒走出村子,早早嫁人生了小孩,淹沒在家務裡的同齡人相比,甚至是跟學業上不那麼順利,只能輾轉在小企業裡拿著微薄薪水的姐姐相比,她的生活的確太好。

那麼順遂,那麼風光,連難過都像是矯情,憑什麼就說自己抑鬱呢?

我想,這或許並不是她一個人的困惑。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容易抑鬱了?

為什麼生活變得越來越容易了,但抑鬱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多?

不單是在中國,全世界的抑鬱症患者數量都出現了逐年上升的趨勢,全球僅僅是被確診的抑鬱症患者,就已經多達3.5億人。

而抑鬱症患者群體,也在由成年中期的三四十歲,往成年初顯期的十幾二十歲下行蔓延。

2019年7月,中國青年報發佈的#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的話題,剛一發布就立刻衝到了了微博熱搜榜前三。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容易抑鬱了?

而這樣的現象,也讓更多人感到疑惑。

大學不該是人生中最最輕鬆的四年嗎?沒有課業壓力,沒有家庭負擔,甚至連自己都不用養活,明明是最好的年紀,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受困於抑鬱症?

德國學者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中,給出了他的答案----

我們從前生活的社會是規訓社會,每個人都被無數的“應該”束縛著,應該拿到4.0的績點,應該在大三去做一份實習,應該把老闆交代的每件事做好,應該二十五歲結婚,二十七歲要小孩,三十歲升到正部級。

這些束縛,同時也是種保護,像潮水一樣把每個個體包裹起來,不給人自由的空間,也因此能夠免於思考的痛苦。


而我們如今生活的社會,被叫做功績社會。功績社會中講的不是“應該”,而是“能夠”。


它鼓勵每個人做自己,做最好,但也是這樣的自由,常常讓人無所適從。


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來生活,可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到底什麼才是做自己?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到底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

這些困擾了哲學家們幾千年的問題,就這樣砸在了年輕人的頭上。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容易抑鬱了?

《倦怠社會》裡說:

當控制行為的規訓模式讓位於另一種規範時,每個人必須自發地行動,每個人都有義務去成就他自身,抑鬱症就在這時開始盛行。

《倦怠社會》


在規訓社會向功績社會的轉型過程中,每個人都要構建出一個理想的“超我”,但超我是壓抑性的,它的主要功能是發佈禁令----

“不許無所事事”“不能不思進取”“今天的書還沒看完,還有臉追美劇”

而我們身體裡代表人性的那一部分“自我”,在超我嚴厲的苛責下,被困在了一個永遠也達不到的理想彼岸。由於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存在鴻溝,從而產生了一種自我攻擊。

換言之,如果你沒有最大限度地發展自身,就會在成就自身的努力中筋疲力盡。


不記得是從哪一年開始,好像每個人都越來越難對自己滿意了。

不知道生活的目標,搞不好和舍友/同事的關係,身材不好,沒有特長,沒有興趣愛好,月薪不夠高,生活太單調,一切的一切都成了自我苛責的理由。

也因此焦慮,煩躁,情緒低落,陷在自我批評的泥潭裡無法自拔,每時每刻都感覺著自己的糟糕。

這些讓人無措的負面情緒,往往是蠶食掉一個人信心和樂趣的罪魁禍首。

越是看到自己身上的問題,越是急著解決,強加給自己一個又一個action plan和to-do-list,壓榨著本來就所剩無幾的自制力,直到情緒意志雙雙崩盤,又反過來印證了自己的失敗----

看吧,我就說我沒辦法讓自己上進起來,也沒辦法讓自己開心起來,我真的好糟糕哦。

這些看在別人眼裡不過鴻毛般輕描淡寫的煩惱,在當事人身上,卻是比風刀霜劍還要凌厲的痛擊。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容易抑鬱了?

我有時候覺得,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其實是一種“允許自己做廢物”的能力。


當然不是混吃等死,而是一種不輕易被鼓動著焦慮起來,對自己的缺點與弱項都抱有接納和認同。


別人早上五點就能起來唸英語,可我就是起不來;

別人能一天上十一個小時班回家來打卡背單詞,可我就是意志力不夠;

月薪十萬,A4腰和馬甲線都很好,可我就是做不到。

允許自己身上那些不夠好,不夠美,甚至不夠正確的東西存在,不要把每一種羨慕嫉妒恨,都轉化成焦慮的自我批評。

做不到跟別人一樣沒什麼可恥的,而一個人的改變,往往是從真正承認了自己的缺點,完成了自我接納之後才能開始。


你也只有一生可活,別虛度,但也別折磨自己。


--------------------------------------------------------------------------------------------------------------------

陶瓷兔子

解局情緒化,專治玻璃心

新書《成熟》限量簽名版正在熱賣中

微信公號@[天天成長研習社@Taocituzi77]


分享到:


相關文章: